思维导图
第一章 初识思维
- 思维,是我们解读事实的起点,是产生行为的源头,是决定结果的根本
- 思维是人脑对信息有意识的反映
- 思维是大脑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最终形成认识的一种过程
图1-3 思考循环图
- 思维过程重复多次,就会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思维惯性
- 做过销售的人,往往更在乎结果。因为他们在做销售的过程中,业绩、收入取决于销售结果,所以有销售经验的人做其他工作往往更加看重结果是否达成
查理·芒格说:“一个人只要掌握80到90个思维模型,就能够解决90%的问题
- 认知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情绪并非由事件引起,而是由个体的思维方式决定,即思维方式决定情绪
图1-4 鲁班的思维过程
- 鲁班的思考是根据:是什么(What:是什么划破了我的手)、为什么(Why:为什么草能划破我的手)、怎样做(How:我的工作怎样运用小齿)的2W1H结构来全面思考问题的
- 结构化思维不是指某种单一固定的思维模型(思维方式),而是将各个思考部分系统有序地搭配或者排列组合
第二章 深入思维
- 了解了思维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用相对稳定的方法,对不同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形成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
图2-1 思维的过程
- 想要形成结构化思维,我们就要对思维形成的每一步进行刻意,从而达到建立强大思维系统的目的
记录关键信息
事件类
- 用简单的语言记录事件的逻辑线
- 关键点包含事件的六要素:人物、地点、时间、起因、发展、结果
素材类
- 记录金句和创意强调的是完整性
- 记录故事的重点是记录反差:阶层的反差、学习改进前后的反差、体验使用前后的反差、现实与预期的反差、特例与正常的反差等
灵感类
- 记录画面
- 我们最容易获得的信息通常是别人希望我们看到的信息
- 别人把有利的信息摆在最显眼的位置,甚至是刻意放大夸张,把不利的信息隐藏起来,我们就会顺势选了对方要的答案。如果我们只是在别人的框架里思考,其实是被别人用信息控制了我们的感觉和认知
- 获取信息不仅要被动接受,还要主动寻找,否则非常容易因为信息不全面而得出错误的认知,做出错误的判断
信息加工处理
- 我们主动或者被动地获得信息后,大脑都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方式有很多
- 获取信息后,大脑对信息进行基本定性或者分类
- 信息量比较大的时候,大脑的接收速度会变慢,效果会变差。因为我们理解信息的时候,是以信息点为单位
- 大脑把接收到的信息自动拆分为更小单位的信息点,逐个理解和记忆
- 提高理解能力的方法:
- 复述信息:理解的标志之一,是把所理解的信息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 独立操作:理解的另一个标志,是根据对信息的理解,能独立完成所需要的动作或任务
- 至少思考三次“为什么”:在不断询问“为什么”的过程中,探索事情的真相和本质
- 不断积累知识经验也是提高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
-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都希望得到认同,所以会下意识地筛选那些“能证明自己是对的”的信息,以获得自己和他人的认同。因为这样的天性,就会忽视能验证自己是错误的那些信息
- 如何避免因为“自我证明”造成的信息筛选误差呢?
- 先收集资料,而不是急着分析和决策
- 针对自己的观点,积极寻找背道而驰的信息
- 咨询旁观者,自己的分析是否带有偏向性
- 通过各种方式思考,我们已经对信息进行了深度加工,接下来就是存储和表达。如果没有存储这一步,在之后也没有付诸行动,那么我们就等于在思考上白用功。再一次遇到同样的事情,我们不过是重复思考,或者掉进同一个坑里
- 刻意复习,按照遗忘曲线定期复习
- 第一个记忆周期:5分钟
- 第二个记忆周期:30分钟
- 第三个记忆周期:12小时
- 第四个记忆周期:1天
- 第五个记忆周期:2天
- 第六个记忆周期:4天
- 第七个记忆周期:7天
- 第八个记忆周期:15天
- 对于快速记忆,已经有非常强大而科学的方式,比如记忆宫殿、数字编码记忆、图像记忆、编故事等,如有兴趣,你可以寻找专业训练记忆的书籍
呈现结果
- 常见表达方式有:写、说、肢体表达、行动
图2-3 呈现结果常见表达方式
- 一篇文章的内在结构是最重要的,围绕着我们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开展,进行各种论述和论证
- 所以对于写作而言,文笔是从60分到90分的利器,而思维结构却是能不能及格的关键
- “写”,先明确主题,再罗列大纲,接着为大纲里的每一条论点配上论据(案例、数据等)
- 在表达时,基于情感,在关键词句或者末尾词上将音调拉高、降低、停顿,或者语速快慢来配合,体现出当下的情感,会让我们的表达效果翻倍
沟通结果的重要性占比分别为:
肢体语言55%
,语音、语气、语调38%,而文字内容仅有7%的意义
- 看上去无关的两个事物,实际上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认为无关可能是因为我们给自己设了限。如果不考虑现在的科技发展水平,你会发现所有的事物都能关联,如果我们能把无关的东西关联在一起,就有可能获得新的突破和成长!
- 从不同的事情中识别出共同的模式
迁移运用
- 是缩短进步时间最好的方式,有的人读书只会停留在书本本身,有的人却能把其中的方法联系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加以运用,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只需一年的时间,就能拉开很大的距离
- 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只需半年时间,工作能力就会有质的区别。迁移运用是真正的脑力上的勤奋,而很多人还停留在体力的勤奋上。高效努力从迁移运用开始
- “感觉”则是人对事实的认知,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主观感受,也就是说“感觉=事实+经验+主观感受
- 对事实的描述要很具体和精准,其他人才能快速了解真相;而感觉则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观点和价值观
- 我们要学会区分别人表达的是事实还是感觉,事实能帮助我们发现真相,而感觉则是帮我们了解对方的观点、衡量标准和价值观
第三章 归纳和演绎
归纳
- 归纳和演绎是逻辑思维的两种最基本的推理方法
- 归纳就是从个别到一般,演绎则是从一般到个别
归纳和演绎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升级认知,突破单点思考问题的方式,建立起线性思维,然而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却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
- 一种思维的养成短时间内至少需重复7次
- 从已知信息的共同属性中推导出结论
- 对于复合型信息,要先提炼核心思想,再归纳出结论
- 各种前因后果不连贯的事件零散无序地出现,我们能不能把它们放在一起,对它们进行归纳总结
- 我们不要通过少量的事实,就对一个人下判断,这对团队管理危害很大
- 我们不应该单一地看信息量的多或少,而要看是否存在多种不同角度和立场的信息,以确保其中没有信息传播中心的干扰
图3-1 信息传播中心造成的单一角度但量多的信息
- 麦肯锡咨询公司对自己的咨询顾问就有这样的要求:对企业进行咨询时,谨慎面对二手信息,尽量去寻找一手信息
- 演绎是逻辑学中的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进行推导,得出具体或个别结论的过程
- 三段式就是把一个推理过程分成三段: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 大前提:一个客观事实
- 小前提:属于事实的子范畴(子范畴就是圆中的一部分,被包含)
- 结论:根据相关性得出的结论
比如:大前提:人会死。小前提:秦始皇是人(秦始皇是“人”的子范畴)。结论:秦始皇会死
图3-2 三段式
- 三段式的公式是:
- 所有的A=B;
- C=A;
- 所以,C=B
- A=B还是A=Z这样的规则,从一开始就决定了C到B还是到Z(因为C属于A)
- 在三段式的推理中,规则是最重要的,如果一开始的规则错了,那么推理也就全是错的
- 不同的大前提(价值观),才是导致言行相去甚远的关键因素。我们的自我成长、培养下属、给孩子的教育,都应该是以正确为大前提(价值观)
- 演绎的方式:问题—原因—结论(解决方案)
- 解决问题是原因导向,分解任务才是目标导向,这就是本质的区别
- 要对事物能描述出可以衡量的标准、期望的状态,再对照现实,才能发现问题
- 通过层层分解,然后对照现实情况,我们便能找到原因
- 这个分解的方法,可以采用“逻辑树”分析法
- 构建逻辑树有3个步骤:
- 明确主题:明确分解的主题,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 穷尽方向:从尽可能多的维度拆分主题;
- 层层分解:把各个方向的枝干再次拆分,直到问题能够解决
- 对症下药的意思就是根据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堵”“疏”“斩”“替
- “堵”就是堵上缺口,补充管理制度
- “疏”就是疏通管道、搭桥铺路
- “斩”是快刀斩乱麻——舍弃、止损
- “替”是替代,用新技术、新方法代替旧方法
- “问题—原因—解决方案”的运用就是:
- 对期望的事物能描述出衡量的标准、期望的状态,再对照现实情况,才能发现问题;
- 用事实分解事情结构,再对照现实情况,找到问题的原因;
- 根据原因对症下药,用“堵”“疏”“斩”“替”的方式解决问题
- 归纳的本质是情况—结果—规则
- 情况:A对领导溜须拍马。
- 结果:A被同事唾弃。
- 规则:对领导溜须拍马的人会被同事唾弃
- 演绎的本质是规则—情况—结果
- 规则:对领导溜须拍马的人会被同事唾弃。
- 情况:A对领导溜须拍马。
- 结果:A被同事唾弃
- 采取什么推理方法,取决于推理的起点——是从现状开始,还是从已知的规则(结论)开始
- 它们之间的联系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 归纳的结论为演绎提供了前提
- 归纳为演绎提供了指导
- 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积极正面地回应与外界的互动,能帮助我们走得更长更远,因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归纳和演绎的支撑信息
- 分类定性、分解、理解、筛选、联想、想象等,如果我们对信息只是单个处理加工,单点思考问题,这样的思维方式就是点状思维
点状思维就是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信息点没有发生连接,而是像一座一座的独岛,单独存在于你的大脑中
- 线性思维就是将两件事、两个概念串联起来,彼此关联,相互连接。由A推导出B,由B联想到C
图3-6 归纳中的单一线性结构
图3-7 归纳中的多个线性结构
图3-8 演绎的线性结构
- 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多个线性结构:
第四章 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是一个建立清晰、稳定、有序的思考结构,我们学到这个结构之后,知识体系从零散化到系统化,从无序到有序,从低效到高效
- 通过结构化思维来整理思路,梳理问题,把问题层层分解、区分轻重、抓住重点。它可以使我们有条不紊地应对任何问题,不论对这个问题我们有没有经验
- 当我们目标明确时,我们可以用结构化思维厘清思路,分解问题。当我们目标不明确时,我们以假设为前提,然后用结构化思维的过程,进行提问、分解事实,从而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 结构为王,搭建架构的能力决定了我们的格局,也决定了我们能够掌控的范围,一旦理解了如何构建结构化思维,问题就能通顺、有序且简单
金字塔结构
- 金字塔结构是将结构化思维具象成一幅画后,形成的类似三角形结构的树状图,它直观地体现了由结论、论点、论据组成“先总后分”的结构
图4-1 金字塔结构
图43 金字塔结构的4个原则
- 结论先行
- 以上统下
- 归类分组
- 逻辑递进
结论先行
- 一个人每次接收的信息量不能超过7点,3点最佳
- 大脑会按句理解信息内容
- 大脑会自动推理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句子越多,信息量越大,大脑就越容易疲劳
- 如果我们不提前告诉对方结论,那么,我们之后表达中心思想和逻辑关系时的句子越多,信息量越大,大脑逐句理解的工作量就越大,也就越容易疲劳,从而造成理解能力下降
- 一旦结论先行,大脑对于后来接收到的信息就不再是逐句分析推理出结论,而是判断论据能否支撑论点
- 什么是具体呢?就是用数据和事实描述清楚事物的状态
- 结论先行,就是先给出具体的结论,放在金字塔的顶端,统领整个中心思想和表达
以上统下
- 以上统下就是在金字塔的纵向结构中,上一层是下一层的核心观点或者结论,上一层统领下一层
归类分组
- 根据信息的共同属性分组的,共同属性包括但不限于性质、功能、方向、层次、对象、时间等
- 进行归类分组,只要符合“MECE原则”,都是合理的归类分组方式
“MECE原则”来自麦肯锡咨询公司,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 首先,区分维度,判断不同维度之间是否重合
- 其次,同一层的分类是在一个水平上进行的,而不是跨多个水平
- 最后,类别和类别之间,所包含的因素没有重叠
- МЕСЕ原则的5种分类法
- 二分法
- 矩阵法。就是将二分法运用两次,第一次是一个维度,第二次就是另一个维度
- 流程法
- 结构法
- 公式法
图4-11 “人才”分类四象限
结构法
- 即把事物拆分为不同的构成部分
- 总结的结构都是:描述现状—总结(要点或者优劣)—指导未来行动
- 工作总结:描述现状—总结要点—改进方案
- 工作汇报:描述现状—给出多种选择方案—建议选择的方案
- 经验分享:提出观点—说明原因—阐述对策
公式法
- 按照公式设计的要素进行分类,只要公式成立,这个分类就符合MECE原则
比如,销售额=单价×数量,这个公式就是把销售额拆解成了单价和数量
逻辑递进
- 逻辑递进是金字塔结构的最后一个原则,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序,这个顺序需要遵守的原则要有逻辑性
- 逻辑递进常见的排序方式有:
时间顺序
- 时间顺序又叫步骤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发展的流程进行排序,这种排序方式适用于介绍事物流程或者故事的发展
空间顺序
- 空间顺序又叫结构顺序,也就是按照一个事物的结构进行排序。结构如果没有先后之分,我们就可以按照构成事物本身的结构进行排序。比如,企业的组织架构图中市场部、设计部、
重要性顺序
- 重要性顺序就是按照重要的程度进行排序
- 演绎顺序提到“演绎”,大家应该还记得前文提到的演绎的两种形式:三段式和常见式
- 三段式是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 常见式是提出问题—找到原因—解决方案
图4-14 要素排序
图4-19 重新入职情况说明
- 自上而下搭建结构就像写作文时,采用总分总的思路一样:
- 提出主题,明确中心思想;
- 搭建框架,用论点支撑;
- 充实框架,论据翔实
图4-22 对目标房屋的条件进行归类分组
- 自下而上法分为三步:
- 第一步:罗列要点,尽可能把所有要点都罗列出来
- 第二步:归类分组,把属性相同、维度相同的要点分组,然后归纳
- 第三步:得出结论,找出规律并对照现实总结
- 未经审视的结构都经不起推敲。只有经过检查,才可以搭建一个经得起探究的结构
- 结构是否清晰明确?
- 论据能否支撑论点,论点能否支撑结论?
- 归类分组是否符合МЕСЕ原则?
- 排序是否符合逻辑?
- 金字塔结构的4大原则(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只要理解了金字塔结构,便也能够理解其他结构的内在逻辑
第五章 构建思维模型
5W2H思维
- 在行为科学中有一条MORS法则,也称具体性原则,它对行为作了明确的定义:
- M:Measured,即可测评,可以衡量和计算出做了多少;
- O:Observable,即可观察,无论是谁看到或者听见,都知道这事怎么做;
- R:Reliable,即可信赖,让多个人来看,他们都会认为是在做同一件事;
- S:Specific,即明确化,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都很明确
认知圈思维
- 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如何做(How)是人类认知事物的过程。所谓认知事物,就是从未知到已知,再到建立对这个事物的看法的全过程,因此称其为认知圈思维
- 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适用且正确的方式方法。当我们能把一件事情所有的发展阶段都总结出其适用的方式方法时,我们就能形成体系,成为领域专家
- What—Why—How模式: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认知过程,我们在实际运用中,常常会忽略其中一个或者两个环节
- 认知圈思维适合认知已有的事物,而黄金圈思维适合创造新事物,它们的结构化模型如下:
图5-2 认知圈思维
图5-3 黄金圈思维
流程思维
- 将一个事件进行分解,可以将其简单地分为事前、事中、事后。对“前、中、后”的把控,以及对“前”和“后”程度的拿捏,就是流程思维的艺术了
- 流程是把一个或者多个输入转化为对客户有价值的输出的活动
- 在流程中,一共有6个要素需要我们进行把控:
- 第一,输入资源,即保证活动顺利开展所需要投入的资源,包括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
- 第二,活动
- 第三,活动与活动之间的关系
- 第四,输出的结果
- 第五,客户
- 第六,价值
- 在优化流程时,我们应该遵循ESIA法
- E——Eliminate,清除;
- S——Simply,简化;
- I——Integrate,整合;
- A——Automate,自动化
图5-20 ESIA法
人事物思维
- 人事物思维的重点在于人,要先明确参与人员,把人安排清楚,满足人的需求,因为事和物是由人来行动和操作的,搞定人,事和物自然水到渠成!
- 对人的分析,可以简单分为知识、技能、态度、性格人品
- 人主要是明确关键责任人,分析人的态度、性格、知识、技能等善加利用
- 人事物思维是对人的把控,事情由人做,做事为了培养人。我们运用人事物思维时,要着重分析人的因素,人选是否合适、态度是否愿意、能力是否匹配等,都是围绕人开展的工作,甚至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图5-23 人事物结构化示意图
故事思维
- 大脑对单纯的观点和道理很难有深刻的印象
- 人类天生喜欢故事,从动画片到各种小说、电影、电视剧和话剧等,一直都长盛不衰。许多道理,听起来可能不会打动人心,但把它故事化以后,人们会很难忘记
- 一个好的故事,必须具备四个要素:背景、冲突、问题和回答
图5-25 故事的结构
- 在交代了平淡的背景之后,来一个出乎意料的冲突,能牢牢地把握对方的注意力,引起对方的困惑,对方才愿意继续听我们讲下去
- 我们在表达观点时,可以尝试用故事的方式,反复练习,当需要表达观点、劝说、具象化理念时,我们可以用故事的方式凸显
- 讲故事有四种方式
- 标准式
- 开门见山式
- 突出忧虑式
- 突出信心式
客户思维
- 人家不会为了你的辛苦付出而埋单,只会为自己能收获什么而埋单
- 客户思维是一种思维观念,渗透在一个人的言行里,渗透在一个人的价值观里
销售界里有一句这样的话:“三流的销售卖的是产品,二流的销售卖的是服务,一流的销售卖的是自己
- 就是通过自己得体的言行和人格魅力,让别人接受并相信自己。别人能很自然地接受我们所推荐的产品,因为他信任的是我们这个人,不会因为眼前一点利益而牺牲个人品牌
- 在明确客户是谁之后,我们还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 对方的需求是什么?
- 对方的特点是什么?
- 对方忌讳什么?
- 客户思维的3个方面:
- 第一,对象。明确对象是谁,并且了解他的需求、特点和忌讳
- 第二,吸收。确保对象能够顺利吸收我们想表达的信息,可以从表达方式和信息呈现形式两个方面着手
- 第三,行动。在行动层面,在知道对方的需求之下,明确我们自己的目标,然后去激发对方采取行动。激发的过程可以是分析对方的困难,提供解决办法及这样做的好处,以及给出行动方案,使其树立信心,促进行动
图5-32 客户思维的结构化示意图
跟领导沟通的正确方法
- 汇报工作时直接说结果
- 请示工作时说方案
- 总结工作时说关键点
- 规划工作时说标准
- 我们要做到什么以及需要同事配合做到什么,这些都提前说清楚,让老板明白职责和分工,避免混淆
与下属沟通的正确方法
- 在与下属沟通中,我们可以直接向他布置任务,除了告诉他要怎么做,还要让他理解为什么做,并且得到对方的反馈。反馈的作用是让我们了解到,他真的知道了任务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我们也可以根据下属的工作能力进行评估,他是否真的知道怎样去做
- 除了直接布置任务,还有间接布置任务的方法,就是提问
- 在获得下属的信任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提问了。提问时可以把指令性的任务转变为选择题
- 在与下属的沟通中少用“为什么
- 在上下级关系中,上级用“为什么”发问时,往往容易使下属产生负担
- 要考虑到上级与下属之间的权力关系,所以不要用命令的方式,给对方造成不舒适的感受;其次,要考虑到下属的工作能力,能否正确地理解跟接收到我们想传达的信息,所以我们需要对方的反馈;最后,可以多听听下属的想法和建议,说不定就会有惊喜
- 用授权的方式让下属放手去做事,虽然我们不会完全放心,却可以培养下属的能力,这才是真正地“为他们好
- 对水平思维最简单的描述是:“在不同的地方挖出不同的洞
- 水平思维强调的是,寻求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和不同方法,是求创意、求数量的浅层思维方式
- 想要建立垂直思维,需要以第三章中归纳、演绎等逻辑分析能力为基础,选择某一方向后,以“What—Why—How”“Why—Why—Why”流程思维等形式的线性思考方式进行深入探讨,以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结果
т字思维
- 是一种复合性思维,单一的思维并不能解决复杂的情况,这时候往往需要合适的复合性思维分析和处理问题
图5-40 三次垂直
- 用流程管理来把控横向节奏,用垂直思维深入透彻分析每一个关键事项,以达到从全局的角度掌控复杂工作,推动工作发展的目的
刻意练习,终成思维高手
- 我们自己知道的内容有100分,能表达出来的只有80分,对方能吸收到60分,但是最后能运用的却只有20分
图5-50 知识漏斗
- 知识是别人的,能运用的才是自己的
表5-1 8种思维模型总结
终章:我们在说“道”和“术”的时候在说什么?
- 任何一件事都存在两个“道”
- 第一是事情本身之道,就如上文的运营之道
- 第二是思维之道,知道了事情本身之后,我们如何去面对和处理,用什么思维模型,为什么用这个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