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光下写作
文/苏语眠
我一直相信,每一个热爱星空的人,心里都有一片盛开的秘密花园。这些秘密隐秘而幽深,很难走近,同样地,人们也不会随便开口诉说。有一些秘密,放在心里要更好,此时无声胜有声,就像是给了生活一片留白。有留白就有了更多想象,有了更多可能。
每到夜晚,星空覆盖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星光照耀着楼房、大树,照耀着下班的人,放学的孩子。夜幕降临,炊烟升起,每家每户饭菜的香味飘出来了,这是人间才有的气息。
学生时代是单纯而美好的,致使我成年以后,还常常把那时的回忆调出来细细品尝。小时候,每天都会从傍晚与夜的交界处,从那暗红逐渐转向暗蓝的天幕下掠过,坐着妈妈小小的电动车。年少懵懂,少年无知,那种无忧无虑尽是在不经意间挥发了,到现在连点气息都没有剩下。伸手去触,触到的也尽是空虚,抓不到任何有形的东西。但那过去经历过的点点滴滴却像一幅一幅名画珍藏在脑海里,永远不会被丢弃。
十几岁的孩子,每天每天,收拾着自己的全部“家当”:一个不算便宜的并且引以为豪的单肩包,、永远不会落下的乘车卡,踏上了去往校园的路。一双球鞋即使破旧了也舍不得扔,因为它陪伴我走过了多少路,就是我多少年的弟兄。入校,书声琅琅,一旦坐上座位翻开书本我便是一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我晓得,只有好读书的人看到书才会情不自禁地去闻闻书的油墨香,“沓沓”地翻着书本,觉得这里面有一股别人看不到的仙气,足以把我们从平凡牵到满腹经纶。
自初中开始在语文上就没放松过,还记得那是语文课本一上来是孔子的论语,什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如今依然像刚学习一样的熟悉,甚至连在书上的哪个位置,用了什么字体的字印刷的都记得。《桃花源记》、《岳阳楼记》这些古文,依然记得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情。当时学习的时候,自认为是作者的知音,拈着一把子虚乌有的胡子假装圣人。十几岁的少年,为赋新词强说愁,硬是让自己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
遇上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讲课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爱鼓励学生,每节语文课身心都荡漾在各式各样的场景里,美不胜收。自己的作业,作文常常被拿来当范本,那种自豪对于一个少年来说就是最好的褒奖。从此爱上文学。一开始觉得土掉渣的中国传统文学竟然让我闻到了一些乡土气息,每每看到那些字眼,就感觉像是在家乡的土炕旁边烤火,惬意得很。
本以为这种热爱只是带带我的语文成绩,没想到在成年以后,这种热爱的火焰依然没有熄灭。小朋友面前,背出几句诗来,引来的是“仰慕”的目光;读起一些文学作品,完全不觉得吃力,反而还会有自己的见解;在这节奏越来越快的年代,人们早已忘记了阅读,我却还有闲情逸致读读名著,就像小时候读名著还要做批注一样。我才领悟到,什么叫周围的环境变了,我没有变。其实,也不想变。
这过去的积累,还解锁了我一项新的技能:写作。
初中时期天天被老师要求写日记,批注,长期的文字浸泡,再加上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的增加,逻辑性的提高,我写出来的东西常常被人称赞。刚开始我不以为意,但是后来,我渐渐发现它是一种能力,于是写作便成了我的爱好,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生活里有感慨的时候不怕麻烦掏出手机写在备忘录里,一些零碎的语言,哪怕就一两句,一个词;自己看到什么东西联想到了一些新奇的事物时写,为自己善于生活而神采飞扬;伤心难过时,手机的备忘录就是我的树洞,把心情原原本本地写进去,内心就莫名其妙地得到了抚慰;十几二十岁的我生活得困惑了,看不清前方的路时,便手写,梳理自己的心路历程,渐渐找到了更加完整的自我。这都是写作带给我的。
写作代表的,是才华,是浪漫,是气息;是淡然,是理性,是智慧;是气度,是包容,是远见;是热爱,是探索,是生机。
我曾在烈日下奔跑,我感到骄阳似火下大汗淋漓的我是生命的跳跃,一个生命,是有火一样的热情,而热爱写作的人,不仅将这种热情用文字记录,还将这份生机传达了出去。
暗夜里,总有一些黯然神伤的人,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我曾经也是这样。但那时,写作在我堵塞的面前铺开了一条新的道路,它通往一个秘密花园,这是心灵的花园,我身在其中,扮演我所想要扮演的角色,肆意绽放,淋漓尽致。于是头顶上黯淡的天幕,一下子有了色泽,大片大片的星光出现了,我的生活也看到了希望。于是更加明了了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意义要用我们自己的双手,去赋予,而不是无尽地等待。
在柔软的星光下写作,每个人都能很容易地实现。每个星光迷离的夜晚,有多少纯情的人在伏案写作,抒发自己内心独一无二的情感和思想。这些人的坐标像组成了一张独特的网,互相陪伴,互相映衬。每个人都不会孤单。而这张网,由昏暗而温馨的灯光串联而成,与星光交相辉映。这画面令人动容。
如今要我选择,一桌,一纸笔,一片星光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