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原因,没能在跨年夜当晚观看逻辑思维2019—2020跨年演讲。第二天抽时间赶紧正襟危坐,以虔诚,求知的心态认真品读,收获没收获不知道,感慨良多。
为什么感慨?我的思考结果是,整场内容的认知观点要么与我的逻辑契合,要么就是我笃信它。喜欢那么多人在同一通道内一起努力,被认可的感觉。
演讲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做事的人的一种状态,国民励志大IP——曾国藩。
曾国藩讲了一个故事。农村里,有个人出门,看到在一条很窄的田埂上,俩人顶上了,谁也不让谁,谁也过不去。为什么不让呢?因为俩人都挑着很沉的担子,路太窄了,谁要让,谁就得从田埂上下去,站到水田里,沾一脚泥。
你作为一个旁观者,想上去劝,咋劝呢?
你说,这位年纪大,你下去,让他先过。他会说,凭啥。
你说,这位身上的担子重,你下去,让他先过。他还会说,凭啥。
你看,这不就顶死了吗?
那曾国藩的故事里,这个旁观者是怎么做的呢?
他走上前去说,来来来,我下到田里,你把担子交给我,我替你挑会儿,你这一侧身,不就过去了吗?
你看,只要你的身份稍稍转换一点,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一个置身其中的人,把自己放进去,是不是一个看似无解的事,就有了答案?
曾国藩管这种方法叫:躬身入局。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事的方法,怎么做呢?躬身入局。不是你读了多少本书,不是你的脑洞大开,作为普通人,不但要发现问题,还要想到解决的方法去做。因为一件事的最终状态是被解决掉的,这是成功人的秘诀。
曾经有人问贝聿铭你怎么看待外界对你的挑剔?他回答说“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因为我一直沉浸在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中”。
这就是做事人的回答,你,我,每个人都会有过这样的“贝聿铭时刻”。不论你做过什么、在做什么,你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挑战。怎么办呢?贝先生的这句话是我听过的最好答案。我一直沉浸在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中。
记得刚来单位有一次跟领导喝完酒,他对我说,你的责任心很强,这是很好的,你要是还能着手解决问题,那就更好了。当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还是琢磨不透,现在对照“躬身入局”以及“贝聿铭时刻”,才真正明白其中意味。在工作中,我们不但要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竞争力就由此刻显现。
什么叫“做事的人”?他们不是在解决一个个想象中的问题,他们是在回应一个个真实世界的挑战。
我认同这件事,但是到底怎么做呢?我怎么回应真实世界的挑战呢?
这应该作为我在职场生存中要时时刻刻思考的问题。
中国这三十多年的快速增长,其中不乏一些泡沫,因为这几十年来我们有一个共识,中国经济会更好,大家都有这个自信。这样或多或少有虚高的成分在里头,这个势头推动中国到了一个新的周期,或者说到达了拐点。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因为一个风头正盛的人,在别人眼里觉得好运气罢了,都在准备看你的笑话。经济学家的各项报告指明中国经济从开挂状态拐到常规形态,这个节点,我们要将以前的成果坐实。
大环境我也不懂,我只是觉得经过高速发展之后,要将现有的成果沉淀,就好比一个人的发展一样,上一个台阶,调整好自己,在继续向前。
我们要做好务实的准备,因为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靠每一位国人做事来推动的,国家的状态需要横盘调整,那么我们就要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抓牢每一个抓手,踏实每一步。好挣得钱没有了,想挣钱要干苦差事。
演讲中讲到一个人的状态转变——从“电梯模式”转变成“攀登者模式”。
什么意思?所谓电梯指的就是,那些稳定的、确切的通道。过去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只要搭上电梯,就能往上走,而且非常确定:
好好学习,就能考上好大学;
学历越高,就越能进好单位;
进了好单位,就肯定比卖口红的挣钱多
今年这话,你在李佳琦面前再说说试试?
现在的中国已经切换到攀岩模式,下一步往哪里爬,每一步都在考验我们的创造力和选择能力。
现今社会没有一个用“好”或者“不好”这个简单的方法来判断中国。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是从农村来到城市,从小地方来到大地方,很少有谁一步到位。但是每走一步,这个社会都能给我们提供落脚点和抓手——就像攀岩的岩壁上充满了抓手和歇脚的地方。
你就想,今天一个农村男孩来到上海打拼,没学历、没技术,当个快递员总还是可以的,人老实肯干,大几千的收入还是有的,这不就待下了么?然后站在这个点上往下一步进发,能学个手艺、入个行当吗?能好好干,当上主管吗?
好多的成功人士都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不断地寻找抓手,走一步,踩实一步,再寻觅下一个抓手。一步一步地往上走。变得是经济周期,不变是我们不断向上攀登的能力。这就是中国,无论你身处哪个位置,你都不能说自己没有机会。
研读完演讲,做一个慢变量践行者,不断的克服困难,寻找下一个抓手,让量变引发质变,相信时间的力量。
感恩现今社会,感谢逻辑思维跨年演讲,让我永远坚信明天会更好,更重要的是看得见眼前的各个抓手,躬身入局,成为一个做事的人,让自己能够不断迭代,不断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