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子姓,乐氏,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
乐毅本是赵国人,后来燕昭王大力招揽人才,乐毅就到了燕国,并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公元前284年,乐毅统帅燕国等五国军队,连下70多座城,齐国只剩莒和即墨两城,乐毅采取围而不攻的战略(仁政爱民的战略——想给齐国人民更好的统治者,用时间慢慢感化,让所有齐国人都觉得做燕国人更好!),先在攻来的齐国境内发展经济,安抚人民,想让齐国彻底归顺。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太子乐资即位,即燕惠王。
燕惠王过去做太子的时候与乐毅有过节,齐国的田单知道了,于是就用反间计派人去燕国说乐毅围而不攻,就是想造反。结果燕惠王中计,就下令乐毅回国,派另一位大将骑劫来接替他。
乐毅知道这一回去肯定难逃一死,于是就逃到了赵国,而赵惠王特别尊崇他(因为用乐毅来牵制燕、齐两国)。
而齐国田单用了“高级的宣传”战略,大败骑劫(无战略,怎么快速得利就怎么干,却不知道什么是不该干的,结果就被田单打败)。
燕惠王因为吃了败仗,就派人到赵国质问乐毅:“将军您误信谣言,认为自己与寡人有矛盾,就抛弃燕国,投奔赵国。您这么做,为了自己嘛,也无可厚非。但是,你怎么对得起先王的知遇之恩呢?”
乐毅回信:“当年伍子胥事奉吴王阖闾,阖闾对他言听计从,于是一路伐楚,占领楚国国都郢城。到了夫差继位呢,就不是这样了。伍子胥屡次进谏,夫差不仅不听,而且听信谗言,将伍子胥赐死,人死了,还不能安葬,再用一个革囊,装了他的尸体,沉到江底去喂鱼。吴王当时江不能认识到,他听了伍子胥的话就可以立功,而因为没有听,后来身死国灭,所以呢,他也不后悔杀伍子胥。而伍子胥呢,他不能早看出来新君跟先君不一样,所以一直到临死,也不知道自己应该改变态度。我的态度呢,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为国立功,彰显先王的圣名,这三条,是我的上计。而被离间、诽谤,给自己带来不测之祸,又毁掉先王的圣名,这是我最大的恐惧。所以我只能走啊!如今到了赵国,还请大王您放心!背负不测之罪名,侥幸谋利,以赵国的资源去攻打燕国,这样有违道义的事,我是绝对不会做的!”
“我听说,“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臣虽不才,愿遵奉先贤教导,做一个君子而已,请大王放心!”
于是燕惠王封乐毅的儿子乐闲为昌国君,乐毅也经常和燕国友好往来,最后死在赵国,得以善终,号曰“望诸君”。
燕惠王与乐毅的情况,是两败俱伤。燕惠王本来已经兼并了齐国,又被打回原型。而乐毅本可以裂土封侯,结果只能找个地方养老。
在这里,向乐毅学习两点:
一、坚定的战略观!
二、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