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
1、解剖列车做为全面分析动作的方法并不是特别有用,尽管步行并不简单,但将解剖列车理论做为步行的简易分析方法,经证明是有用的。
2、向前跨步是由前表线肌筋膜的缩短而产生(每走一步路,身体都有前倾的趋势),肌肉也许是依序收缩或加入,但前表线的下肢部位在前伸的摆动期是做为筋膜整体发挥作用。
3、肌筋膜网内肌肉紧绷以精准应对预期的力量。些微的改变都会扰乱人的预期准备,以及对还没有准备好的肌肉骨骼系统对意外反应的巨大影响。
4、每走一步都包含腿部四个转轴关节的动作,但整体来说,这些关节间力的方向若有偏差,就会造成关节磨损、韧带过度牵拉及肌筋膜的不平衡。
5、前深线的其他组织协助屈曲/伸展,体侧线提供了髋部稳定度,避免髋部过于内陷。
6、必须知道腿部摆动是起始于第12肋骨和胸椎、腰大肌及腰方肌的上端。12肋周围的肌肉腰方肌、竖脊肌以及腹肌,可以按摩12肋周围的肌肉。走路时把手放在腰部、颈部,感受一些肌肉的紧张度。
7、骨盆于水平面上沿垂直轴旋转,同时每个髋骨于冠状面上围绕前后轴有一个抬升(侧移或侧倾),也会沿着左右轴在矢状面倾斜,这些运动是同步的。
8、对于骨盆来说,正确的行走启动时是基于前深线的协调,而大部分范围的活动都需要、也提供最多的调整和稳定性的线则是体侧线。
前深线:腰大肌、髂肌、大腿内收肌、胫骨后肌、趾长屈肌、拇长屈肌。
前深线和体侧线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前深线主内,体侧线主外。内外兼具,脊柱、骨盆和下肢人体才是真正人体意义的组合体。
9、不同的走路形态都含有三种轴向动作,只是量的区别。其中一个方向的动作缺乏通常需要增加一个或多个其他动作来代偿。学会如何从客户的步态中看出这些动作,将会提高工作效率。
10、在上半身,承重侧的体侧线缩短保证躯干不会远离承重腿。步行的常见对侧运动模式包含了功能线和螺旋线,它们将右肩及胸腔向前带以平衡左腿的向前摆动,反之亦然。
11、在外层的四肢动作下面,躯干像手表弹簧一样拧紧,抵抗双下肢转动骨盆的节律性运动产生的扭力。这种旋转的能量由肋间肌及腹外斜肌肌筋膜在每一步间产生并释放。倘若这个内在的细微动作因为某种原因停止了,动作就会变得外显,行走时可见双手的过度运动或上身的左右摆动。
12、肌筋膜组织间缺乏协调性或有过多的约束,会造成不同特点的步态。有些步态单纯是个人的特色,有些步态则完全没有效率且会引起关节或肌筋膜僵硬问题。
13、并不是所有的与正常步态不吻合的步态都是病理性的步态。小孩和老人与年轻人的步态不一样,步态也有年龄的差异,性别的差异。小孩子跑步往前冲,因为受摆臂幅度的影响。肌肉体积、肌力、视力、、反应能力、心理状态等都会影响到步态。
14、臀大肌步态,当足跟着地时,躯干迅速地重心后移,正常人走路躯干是很稳定的,这就是典型的臀大肌步态。将重心转移到臀大肌的后方,将力线移动到了整个髋关节的后方,行走时出现了摇摇马步态(旋转木马)。此时臀大肌的调整成为重中之重。
15、臀中肌步态,走路时往一侧倾。走路时发现整个人往右侧倾,提示可能是左侧的臀中肌无力;如果整个人往左侧倾,提示可能是右侧的臀中肌无力。
16、股四头肌步态:股四头肌无力时,会出现很多不同的代偿机制。根据不同的问题,机体会自动出现不同的代偿模式。如果单纯的股四头肌无力,一脚支撑,一脚悬空时,重心转移到支撑腿,将身体明显前倾超过股四头肌。
步态中的解剖列车
1、比如投掷、跑步或者跳跃等,如果依靠单块肌肉发力的话,就会降低手头动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2、林间走路和博物馆漫步的区别,二者虽然都在走路,但所涉及的力学机制完全不同。前者走路能够运用到肌筋膜经线储存的弹力,而后者的走走停停却用不上,只能更多地动用身体的单块肌肉模式。
3、非洲的妇女可以将相当于自重20%的重物顶在头上悠然地散步,而几乎没有消耗更多的能量。
伸展——收缩循环
1、最近的研究表明:在重复性运动期间,如走路,在等长收缩时特定肌肉更倾向于运用肌筋膜的弹性舒张,甚至当肌肉被拉得又细又长时,伴随的肌腱也能吸收能量。
2、等长收缩:肌肉的两端是固定的,肌肉的长度并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在维持一个姿势中,主要是等长收缩,此时组成肌肉的基本单位肌小节的长度会维持固定值,如果肌腱的伸展程度可以忽略不计,肌小节的长度也是不变的,肌肉中的蛋白质会成为非常好的杠杆臂,如肌凝蛋白,而且会产生一种特别有力的搓动,这种搓动对日后的放松是特别有帮助的。所以肌肉的横断面越大,产生的肌力也就越大。
3、每块肌肉在进行等长收缩时,都可以让肌肉得到最好的放松。谁能够合理应用等长收缩,谁就是筋膜的放松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