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正式开始,虎门销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鸦片在中国的泛滥,但是,禁烟运动直接损害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英国政府很快决定对中国发动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虎门销烟也成为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1840年,英国殖民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朝封闭的大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这场战争从1840年6月到1842年8月,持续了两年多,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英军封锁珠江口到《穿鼻草约》的签订。1840年6月,英军舰队到达广州海面,因为广州军民在林则徐的领导下防守严密,英军无机可乘;转攻厦门,也被击退。后来,英军趁浙江防务空虚,攻占定海,并沿海北上,攻占天津海口大沽。清政府被洋枪洋炮吓破了胆,把林则徐革职,并派主降派直隶总督琦善前往广东,代替林则徐任钦差大臣。同年1月20日,琦善和英方代表义律秘密签订了《穿鼻草约》,私许割让香港,开放广州,赔偿烟价600万银元等。草约签订以后,英军退出虎门,占领了香港。至此,战争的第一阶段结束。
第二阶段;从清政府对英宣战到《广州和约》的签订。道光皇帝原以为惩办林则徐,开放烟禁,英国就会交还定海,终兵息战。然而事态的发展远在他意料之外。1841年2月下旬,义律率领军舰18艘进攻虎门炮台。水师提督关天培身先士卒,率兵死战,但是一直等不到救兵,关天培和官兵400余人全部壮烈牺牲,虎门陷落,英军乘机闯入内河,广州的门户完全敞开了。5月,英军又占领了泥城,四方炮台,炮击广州。
1841年5月27日,奕山接受义律提出的五项条件,签订了可耻的《广州和约》。和约规定;一周内交付英军赎城费600万银元,商馆损失30万银元,奕山帅清军退驻广州城外60里的地方。这一仗,前后打了7天,奕山鲁莽出战,最后以失败投降告终。
第三阶段;英军扩大侵略和《南京条约》的签订。英国政府对义律在广州所获侵略权益尚嫌太少,乃改派璞鼎查(henrypottinger)为全权代表来华,扩大侵略。
1841年8月25日,璞鼎查率军舰26艘,陆军3500人突袭厦门。次日,鼓浪屿,厦门相继失陷。同年9月25日,英军再攻定海。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率守军与英国侵略军血战六昼夜,最后英勇牺牲,史称“定海三总兵”。同年10月1日,定海再陷。接着,镇海,宁波也先后被英军占领。
浙东连失定海,镇海,宁波三城,道光皇帝指望的“靖逆”已成泡影。1841年10月18日,他又任命皇侄奕经为扬威将军,前往浙江收复失地。这个所谓的“扬威将军”也是一个沉溺酒色的纨绔子弟,一路游山玩水,对百姓耀武“扬威”,根本不做收复失地的准备。1842年3月,奕经盲目下令,分兵三路,进袭定海,镇海,宁波,结果打败,狼狈逃往杭州,不敢再战。
道光皇帝听到战败的消息,十分惊慌,立即派耆英和伊里布赶到浙江求和。英军为了进行更大的军事讹诈,决定入侵长江,切断运河,直扑南京,掐住清政府税粮和税银两大要道,胁迫清政府接受全部侵略要求。1842年6月16日,英军攻陷长江门户吴淞口,守将陈化成和守卫士兵全部壮烈殉国。上海和宝山跟着失守。接着,英军沿江西上。1842年7月15日,镇江失守。同年8月,英军舰队抵达南京江面,摆开阵势,宣称要开炮攻城。这时,清政府完全屈服了,派耆英,伊里布赶到南京议和。至此,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
1842年8月29日,耆英与璞鼎查签订了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侵入中国。但是,他们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蓄意加紧侵犯中国主权,进行经济掠夺。
第二次鸦片战争从1856年10月英军进犯广州起,到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打进北京,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止,前后历时四年,中间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56年10月英军进犯广州到1858年1月广州陷落止,前后历时一年零三个月,侵略军的主要目标是攻占广州。
当英国侵略者制造“亚罗号”事件,磨刀霍霍时,昏聩顽固的两广总督叶名琛却无动于衷,不做任何战守准备。当1856年10月23日英军进犯珠江内河,攻占沿海炮台时,叶名琛仍下令不准还击,致使英军于10月29日攻进广州,杀人放火,抢劫了总督衙门,天黑方撤。1857年12月12日,英法联军向叶名琛发出最后通牒,提出入城“修约”“赔偿损失”等无理要求,并扬言十日内不做答复,即“令水陆军兵,力攻省垣”。局势如此严重,叶名琛却以为“彼无能为也,第作战势来吓我耳”,仍然麻木不仁。12月28日,英法联军开始登陆攻城,次日,广州全城便落入英法联军之手。叶名琛被俘,广州巡抚柏贵,广州将军穆克德纳投降。侵略军以英国人巴夏礼,哈罗威及法国人修莱组成“联军委员会”,在“委员会”监督下,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地方傀儡政权。柏贵这个天朝大员摇身一变,又成了该傀儡政权的“巡抚”。
第二阶段,从1858年1月广州傀儡政权成立起,到1859年7月止,历时一年半,英法联军的主要目标是攻占天津。
英法联军发现占领广州并没有打痛清政府,所以决定继续扩大战争。1858年4月,英法舰队驶抵大沽口外,另外三艘美舰也赶来“助威”。咸丰帝为了集中力量“靖中原”,加派直隶总督谭廷襄为钦差大臣,赴大沽交涉。5月20日,英法联军炮轰大沽炮台,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联军继而溯白河而上,侵入天津城郊。5月29日,清政府慌忙派出大学士桂良和吏部尚书花沙纳为全权代表,驰往天津与英法议和。结果,清政府被迫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
第三阶段,从1859年6 月英法等北上“换约”起,到1860年10月《北京条约》签订止,历时一年零三个月。英法联军的主要目标是攻占北京。
《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不满足已攫取的权益,决心继续扩大战争。1859年6月,英法新任驻华公使普鲁斯和布尔布隆统率一支拥有20多艘战舰和2000多人的舰队,杀气腾腾地闯到大沽口外,要求“换约”。清政府知道来者不善,就答应按期在京换约,但指令各国公使须由北塘上岸,经津进京,随员不得超过20人,更不得带武器进京。英法侵略者却坚持带兵,沿白河经津进京。6月25日,英法舰队强行闯进白河,肆意破坏海口防御工事,并向两岸炮台轰击。“郁怒多时,势难禁遏”的中国广大爱国官兵奋起还击,“各营大小炮台,环轰叠击”。
从中午到黄昏,清军击沉,击毁敌舰十几艘,杀死,打伤侵略军官兵500余人,英军司令何伯重伤,副将毙命,法军司令也被击伤,在美国军舰的掩护下才得以狼狈逃窜。大沽保卫战胜利后,咸丰皇帝认为英法侵略者会“悔悟转圜,以全抚局”,幻想以胜求和,早日了却与英法的交战状态,以全力对付太平天国,所以忙下令撤去北塘一带的防御工事和驻军,准备迎接英法公使进京换约。岂止英法侵略者更加恼羞成怒,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1860年2月,英法增兵25000余人和200余艘战舰,扩大对华战争,先后攻占了大连和烟台,封锁了渤海湾。8月4日占领天津,10月13日攻入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命其六弟恭亲王奕䜣留守北京求和。清政府又被迫先后同英,法,俄三国签订了《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至此结束。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战争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至1895年4月17日。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1895年1—2月,威海卫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甲午战争结束后,陆军诸军兵败如山倒,成片国土沦丧,海路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至此已经不再具备任何继续作战的实力和信心。经过朝廷中枢的反复辩论,最终清政府命令北洋大臣李鸿章为钦差大臣,赴日本马关求和。同年4月17日,经清政府批准,空前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署。
根据《马关条约》的条款,中国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
中日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近代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借助甲午赔款疯狂扩充军备,走上军国主义的不归路。中国则进一步陷入灾难的深渊,此后经历了接连而起的军阀混战和日本侵略,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真正彻底改变了命运。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维新变法,是发生在1898年(农历戊戌年)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它像一块巨石,投入中国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死水塘中。
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运动,这是戊戌变法的起点。此后,康有为接连向光绪帝上书,陈述变法主张。
1895年,康,梁发起的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积极进行宣传和组织活动,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经验教训,在各地创办了许多报刊,学会,学堂,为变法制造舆论,培养人才。维新变法逐渐在全国兴起。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变法声浪日高。康有为迅速从广东赶到北京上书,提出速行变法的具体建议。1898年1月,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建议仿效日本,全面变法。同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等在京创立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的保国会。同时,保滇会,保川会,保浙会等先后成立。士大夫经常集会,讨论时政,变法气氛日浓。康有为乘时鼓动帝党官员上书,敦促变法。同年6月11日,光绪帝接受变法建议,发布《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开始变法。
此后到慈禧太后于同年9月21日发动政变的103天中,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除旧布新变法诏令,罢黜一批顽固大臣,擢拔了一批维新分子,一时“欢声雷动”,维新运动达到高潮,史称“百日维新”。
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派发动政变,慈禧重新“训政”,光绪帝被幽禁,谭嗣同等6位维新志士惨遭杀害(这6位志士为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史称“戊戌六君子”)。政变之后,除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被保留下来,其余各种新政措施全被取消。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当时的英国,法国,美国,德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八个国家组成侵华联军入侵中国。侵华联军的总数约5 万人,装备精良,声势浩大。清军与义和团组成爱国联军,在天津等地节节阻挡八国联军。开始,八国联军受到一定的阻挡,侵略进展缓慢。但是由于装备上的差距太大,八国联军很快便占领了天津,进而入侵北京。
在大沽口,由于中国方面有炮台,暂时阻挡了几天,但八国联军集中优势兵力拿下大沽口炮台,从此,便再无什么可以抵挡他们进入北京。
慈禧太后听说大沽口失守,八国联军正在向北京赶来,便匆忙挟光绪皇帝及一些大臣,皇室西逃,一直逃到了西安。八国联军不久便占领了北京城。
八国领军侵华期间,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他们从紫禁城,中南海,颐和园中所盗窃的珍宝不计其数。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后来也承认,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派兵四处攻城掠地,扩大征伐。同年9月,俄军在攻占秦皇岛和山海关的同时,集中庞大兵力,分五路对东北地区实行军事占领。同年10 月中旬,德军统帅瓦德西率兵3万来华,攻占保定,张家口等地。但法,德联军在侵犯井陉,娘子关一带时,受到清军刘光才部的顽强阻击,伤亡惨重后败退。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清政府在民众的压力下,表面上向列强“宣战”,暗地里却破坏义和团运动,向侵略军妥协投降。1900年7月14日天津失陷后,清政府于8月7日任命庆亲王奕劻为全权大臣,李鸿章为协办大臣,正式向外国列强求和。1901年,清廷屈服,奕劻,李鸿章照会列强公使,接受四亿五千万两赔款总额的要求,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成为洋人的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