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
窗外,桂花飘香。妈妈早起,开窗通风,然后把花瓶中的鲜花取出,稍作清洗,又在瓶中接满新鲜的清水,将花修枝后插满花瓶。
妈妈今年刚满六十,爱美,买菜总是会再买几支花。记菜谱的笔记本上反面还记着几个才学的英文单词和摘抄的”尼泊尔不带导游只需7美元一天”。心里想着还有多少地方该去看看。
她不懂什么诗意,只觉得生活应该这样。
陈丹青有次讲绘画,说到西方人普遍对绘画、音乐有审美鉴赏能力。而现在的中国人缺乏赏美的能力。追忆传统,我们的祖先从甲骨文、图腾开始,已开始了美的历程。用于交流的语言文字,中国字的书写更是不同于外国语言,有着匀淡、粗细的线条美,形似舞蹈。
翻看中国的文学美学史,先秦已有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到诗人屈原《离骚》里的浪漫想象,至魏晋文人“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陶渊明《桃花源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更有盛唐之时诗仙李白,对生活的潇洒浪漫,放荡不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到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金陵美酒郁金香,玉椀盛来琥珀光。但是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人生的天才极致,诗意盎然在诗里痛快淋漓,让多少后来人羡慕不已。
诗意的追求,是中国人骨子里早就流淌的东西。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山水通俗文学,不乏各种记载和出处。对美的基本鉴赏早该我们信手拈来,与欧洲对美学相比不是略胜一筹,也应不分伯仲。
社会发展到今天,美学离我们已相去甚远。书画琴棋、诗词歌赋,被认为过古而束之高阁。物质的舒适,生活的繁琐,让我们深陷其中不自知。人们物质富裕,却不知如何更好生活?你看那一花一草,一字一画自带美意。
华灯初上,疲惫回到家中,可否用费尽心思淘的碗碟装盛个番茄炒蛋;没有花园,能否在阳台角落和餐桌上放上些许鲜花;周末暖阳,放下工作,散步湖边看看那老少的其乐融融;外出旅行,语言不通,学两句当地日常用语,也许让你的旅程更快乐。
妈妈用生活教会我,年轻时要抬眼看花,抬头看星空。人生也许没有诗意的地方栖居,但它自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