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31个教师节
2015.9.12
2009年起,教师节都是在成都度过。
今天是第三十一个教师节,一大早就陆续收到许多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曾经相聚在校园里学子的问候和祝福,连绵一天竟不绝于耳,两个儿子和二儿媳妇也发来了贺信。读信之余,不禁泛起情感深处的涟漪,许多过往的生活片段有的清晰、有的模糊的浮现于眼前。
1985年是第一个教师节,我还能清晰地记得9.10那天县里隆重表彰省、县两级优秀教师,为了表示政府对教育和教师的重视,先是召开全县教师大会,给“上榜”的优秀教师披红带花,然后让我们登上卡车在县城的街道上巡游“示众”,很有些古时候中了状元衣锦返乡骑马夸官的意味,我颇不适应,觉得难为情,又不能跳下车去,只好低下头,任由卡车载着我们转来转去。
那年,我从师范院校毕业刚执教五年,一直遵照爷爷的训诫:“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平心而论,我一直是兢兢业业做教师,认认真真做教事,要不的话,学校也不会把八十年代极少的一个省级荣誉给我——当时学校里都是五十岁左右的老教师,我是最年轻的还不到三十岁,就获得许多老教师都没有得到过的荣誉自然引人注目。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更为重要:当时主政学校的是牛心轩书记和杨增军校长,是两个有事业心的正派人,秉公办事,振兴学校,他们看到了十年文革形成的学校教师后继乏人、教师年龄分布呈现很大“断层”的现象,注重扶持奖掖后学、培养学校后生力量,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有远见的事。当时学校里风气很正,是学校在经历文革之后最好的十年,也是我做教师生涯的黄金时代。令人扼腕叹息的是,文革之后几年间就能形成这么好的人文风气的学校,我工作了26年的学校,我奉献了全部青春年华的学校,我的事业情感寄托的学校,那个年代的良好人文环境再也不会回来了。
但不管世事如何,我一直信奉爷爷教导我的做人原则处事,十年“文革”期间,我目睹了爷爷作为老一代知识分子的铮铮风骨——遭受迫害、人生艰难、生活窘迫,但他老人家却一直乐观豁达,坚持自己的做人信念,令我钦敬,我发誓要像爷爷那样做人(对于“文革”,我想说的是,只有亲身经历过那场浩劫的人才知道“文革”是什么,其他人永远不知道。文革地狱般的体制压迫损害的是全体国民的道德和尊严,毁掉的是中华民族的整个传统文化和道德体系。“文革”同化培育了一大群卑劣宵小之徒,尤其是当他们是空虚的、可以利用的,并缺乏政治或道德盔甲的时候,利用这样的人群达到某些人的某些不可告人之目的,其结果是贻误了数十年国家民生的发展,贻误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成长——近日很多地方的某些社会时事报道的颇有文革遗风的事件,还可以看出文革的恶劣影响的延续)。2008年,我曾作《浩气(2008/12/10)》一首,纪念我的爷爷:
世代不折腰,一生未媚尊。刚正人之气,赤诚教者心。
胸襟运山月,眼界行水云。殷殷子孙血,昭昭先祖魂。
[怀念我的爷爷。 爷爷1993年秋逝世,享年93岁。爷爷对我的做人品格影响最大,他老人家豁达、正直、磊落、宽广、坚毅、刚强,是大写的真正的人。]
1992年,牛、杨二人离任后,因后继选人不当(学校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被地方政府搞坏的),学校时风日下,人心涣散,整个学校组织群体价值观流失或说是堕落也不为过,我和一些正直的老师抗争过、坚持过,虽然付出了较大代价——14年间在道德一步步沦丧的环境里坚守自己内心的阳光和绿荫其命运处境可想而知。慢慢的也觉得坚守不下去了,经过揪心的痛苦思索——因为要改变我心中信守的某些原则,在第27个教师节之前,我最终选择了忍痛离开……
自2006年至今,我在漂泊打工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中度过了十个教师节。今年是我教师生涯里的第31个教师节。
没有想到的是,第31个教师节是那么的不同以往,会那么令我珍惜、感动和深深铭记。
第31个教师节前夕,9.2日,1989年高一时我所教过的一个学生L-ing专程从北京飞来和我们见面——我是怎么都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我只是按照一般常规,想她抑或是有任务出差来成都顺道看望一下老师。差不多23年没有音信了,我连她的模样都回忆不出来,因为她高二就选了文科,我就没有她的更多信息,毕业之后对于她的求学过程更是杳无音信。令我惊讶的是,在她成为国内最高学府的业内一流学者——北大的年轻教授、某个研究中心的主任,在她的事业最辉煌、并将要举家移民国外之际,她却专程趁国家首次9.3大阅兵放假三天之机来蓉,想和23年前的化学老师见一面。这件事情有点超出常情,的确很令我意外。
L-ing应该是于暑假期间回山东老家时,通过她的高中同学几经辗转打听到了我的电话(因我离开学校近十年,和许多旧时同事都失去联系),然后发来一条短信。说实话,作为文科学生的化学老师,我实在对这个名字没有太深印象,因为我是教理科的,对一年后选择文科的同学大多都会自然的“相忘于江湖”(的确,我信奉庄子的“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相互加了微信后,她给我发来一张照片,但毕竟时隔多年,我还是和记忆沟联不上,颇觉不好意思。
9.2日,L-ing乘机抵达成都,学校下午才放学,我们5:00才能动身回家。她告诉我,她的川大的一个同学已经帮她联系好了住处:第一天在宽窄巷附近,第二天在距锦里不太远的锦江宾馆,她将于9.3上午到我们家拜访。
9.3日九时许,L-ing打来电话,说是濛濛细雨里,宽窄巷颇有意味,她想一个人多走一走,可能晚一点到家里。我立刻觉得自己和她的精神心灵层面距离很近了,能够理解她了——2009年儿子领着我第一次行走宽窄巷,虽未下雨,但漫步其间的我还是悠然联想到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今的宽窄巷虽然毫不寂寥,但每天潮涌般的游人中能有人品得出宽窄巷子的美学意味吗?宽窄巷子作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是成都最有特色的“院落式情景消费街区”和“成都城市怀旧旅游的人文中心”,是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内涵的“老成都原真生活情景体验街区”。在宽巷的中段,有一个精巧的院落,牌匾上书有“宽云窄雨”四字,这“宽”、“窄”二字精确蕴涵了典型成都人的生活哲学,人生之路,难免有宽宽窄窄的时候,宽也好,窄也罢,怎么对待宽窄环境里的生活,倒是可以把人的品位境界分出层级的。智慧的人,能把窄日子往宽里过,而一些使尽各种手段一味追寻宽广生活的人,末了却总是把宽日子过窄了。宽云窄雨,由乎自己的心,人生之宽与窄,全在心境。我想,L-ing是不平凡的人,在事业有成时还能保留文人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保留诗人的浪漫和情趣,保留住人生深处最美好的东西,保留一颗赤子之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中,很是难得啊!23年的时空距离一下子缩短了,我觉得对L-ying已然十分熟识,竟如老朋友一般。
上午十一时,L-ing乘出租到达,我到小区门口迎接,她在出租车里一下子就认出了我,老远就挥臂打招呼。23年前的师徒再相见,L-ing极尽弟子之礼,给老师、师母每人购置了一条品质不凡的丝质围巾,给我带了一听上好的茶叶,还专门在宽窄巷为我淘了两本书:陈果的摄影专辑《茶铺》和一本学术意味的《茶馆》。这两本书使我更感觉亲近,赶忙郑重拿出学校刚印制好由我主编的校本教材《品啜四川茶文化》一册回赠,不是正式出版物,但这是我对L-ing唯一拿得出手的礼物了。
中午,我们没有去饭店,妻子就在家里操持了一顿北方特色的家常便饭,相当简易普通,我不善饮,开了一瓶红酒,没想到L-ing相当爽直,酒量也好,和我对饮畅谈,敞开心扉,十分亲切畅快投机。L-ing认真的告诉我:我虽然只是担任她的化学课,虽然只有一年,但是她觉得我对她的人生观、世界观影响最大。在她和她的同学眼里,当年我是一个英俊潇洒、有不俗的气质风度、懂得生活、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且不畏权贵、认真做事有建树又特立独行的人。她说我对她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以至于在即将移民国外之际,特别有想和高中化学老师一聚的心愿,促成了她的成都专程之行。我很感动,我能够理解这种情怀,我也为自己作为一个化学老师能对多年后的一个文化学者产生这么久远的影响而心情特别舒畅,一下子觉得自己几十年的坚守有了莫大深远意义和价值,几十年里的人生磨难比起这样师生之间的脉动和灵犀都不算什么——我被深深的感动了……在我即将退休之时,L-ing让我体验到一个老师所能体验到的极致心灵快乐和情感幸福,这是我第31个教师节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一瓶酒不能尽兴,妻子又开一罐德国黑啤,整个下午,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但我们师徒俩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妻子在一旁给我们助兴,和我们一起畅谈,此情此景,人生难得有几次啊。古人认为,朋友应当是恩德相结者,腹心相照者,声气相求者。但是,这样的“交不为利,仕不谋禄”朋友委实太难得了,就连古人刘勰都感慨“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所以,几十年来,不免有一点孤独感。和L-ing这大半日的相聚和畅怀,虽朴素平淡,却如高山流水般盈沛、森林幽谷般静雅、晓月清风般逸朗,就像《相逢是首歌》优美的旋律,如一条淙淙流淌的小河滋润心田。我向来喜欢这种淡淡的感觉,淡淡的问候,淡淡的牵挂,淡淡的情意——任何繁花似锦的语言,一切曲折跌宕的情节,都是一种累赘。真朋友相见,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杯清茶,心底已经是暖热的了。
晚饭仍然是简单的、朴素的。饭后,L-ing力邀我们一起去她下榻的锦江宾馆品茶夜谈,我俩想陪她一起走一走锦里,欣然前往,安顿好住处,一起到夜色下的锦里走了一个来回,在我喜欢的“锦里书屋”门前的茶座上拍了一张纪念照。锦里的古巷还是太短了,我们三人走在人流中一起体验川西古民居文化的时刻平凡而弥足珍贵。回到锦江宾馆,登上最高层,就着美丽的成都市景夜色,我们又聊到子夜丑时。“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灯下一席谈,世间廿三年!
9.4日上午,是L-ing成都行程的最后一天,她先把我们送回到小区,一人去机场。因已知道她不久即将举家移民国外,心底大有“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之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场景竟然一下子浮现在脑海里,我和妻子坐在车上都不敢多说话,怕控制不住伤感的情绪,倒是L-ing一路和我们找话说。但是,在我家小区门口分手告别时,我们还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我原先准备好为她壮行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道别语竟怎么都说不出来,唯有一个深深的拥抱,一句重重的叮嘱“保重!”我知道我们今后只能是“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了。妻子不忍看这一幕,含泪躲到一侧,L-ing含泪复上车,频频回首、挥手,终于消隐于滚滚人流……。……心底涌出白居易的《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我和妻子默默无语走回家,不禁又想起国学大师吴宓1961年克服重重困难、赴中山大学看望挚友陈寅恪。吴宓在《雨僧日记》里这样记述他们相隔多年后再见的情形:“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在室内摸索以杖缓步。出外由小彭搀扶而行。面容如昔,发白甚少,惟前顶秃,眉目成八字形。……然寅恪兄精神极好,撮要谈述十二年来近况。”几天里,吴宓与陈寅恪整天呆在一起,谈学术、政治、人事、过往,以及彼此的诗作,无所不涉,相谈甚欢。相别之时,陈寅恪作《赠吴雨僧》诗云:“问疾宁辞蜀道难,相逢握手泪汍澜。暮年一晤非容易,应作生离死别看(这一次会晤确实是他们的最后一面)。”心里不禁有些凄凉,赶忙安慰自己,我们还都不是垂垂老人,我们希望还有机会再见面的。
几小时过去,收到L-ing一则短信:“航班延误。坐在舷窗前,看外面云雾迷蒙。这是一个我不熟悉的地方,也是我安放记忆和初心的地方,是我人到中年驻足回顾的地方,也是新的旅程开始的地方。人生如此奇妙。这可能就是人生值得一过的原因吧。李老师,谢谢您!”L-ing从没有到过成都,仅有的这次成都之行是为了和我相见,我没有能陪她多看一看成都,至少杜甫草堂、浣花溪,还有黄龙溪、都江堰、青城山等,还是应该陪她一起走一走的,这将成为我久远的遗憾,但愿今后还能有弥补的机会。
许多天里,我和妻子谈及L-ing的成都之行,都沉浸在一种温暖的情愫中,唏嘘不已,感动不已。每每感慨天上掉下个知音L-ing,穿越23年的时空来和我相会于成都,可能是苍天对我一生不悔追求、始终如一忠实于自己人之初的真诚善良和美丽的一颗伤痕累累的心灵的一种慰藉、一种奖掖;每每会叹息“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这样的人间师生情谊之经典大剧,我能亲身经历,很知足!终使我感到欣慰的是,世界上,还是有许多和我价值观、生活观非常一致的人,有很多“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同道人,而且,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这样的人可能就在我身边、我周围,我不应当再感到孤独,更不应该悲天怨人,我应该庆幸我生活在一个如此美好的世界上。
L-ing,祝福你和你的家人在异国他乡生活得美满幸福;我们期待着和你再次相逢于成都。
补记:
第31个教师节的当天下午,新津为明学校举行了隆重的表彰会。
是晚,我在我们“和美大家”的微信群里和大妹妹有这样一段对话:
我:上了三次台,奖金一共1500元。加上每个人的500元节日费,我们共领取节日奖金2500元。
大妹:哥,我们为你骄傲,不是钱多少是成绩,是还能为社会做贡献。
我:是的。人活一世,总得为社会,为家国做一点什么。这样人生才有一些意义。不然,到老了,回想起自己的一生,像一张白纸一样。庆幸的是,我过去多年的积累都没有白费,在新津为明学校,感觉自己在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实践上还能有进步;还能为学校做一些有意义的有用的事。
大妹:社会认可我们,是我们的自豪,家庭和睦是我们的幸福,我们很知足了。
我:多年来,在沉重的政治压迫解脱之后,我的人生指导思想就是这样,我们要做出个样子来,证明我们比那些所谓“血统纯正”的人要强百倍。爷爷说过: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我一直在遵从他老人家的教悔做人做事。虽然付出很多,但是收获也很多。世事就是这个理:付出多少,收获多少,付出了,总是会有收获的,差异在于看你想要什么样的收获。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