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词为句式之本
词如何构成句式本是句法的内容,也是用词的核心需要。一般来说,文言文的语法针对用词没有特殊的要求,而使用文言文的传统诗词却有,而且往往被作为格律的一个要素。这个情况在现代格律原教旨主义的语境里,偶尔会显现出格外严厉的面孔。
在近体诗的五七言律绝中,五言通常用“上二下三”式,七言通常用“上四下三”式,具体结构可以是主谓、联合、偏正、支配(动宾或介宾)、补充等各种类型,都要注意符合语法要求,避免搭配失当。七言句的结构一般可以看成二字+五言句,因此把五言句说清楚,七言句也就差不多了。
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对五言诗的句式做了异常细腻的归纳,分为简单句和复杂句,仅仅简单句就分类了29个大项,包含60个小项,其中比较常用的有3+2结构、2+3结构、2+2+1结构、2+1+2结构,其中应词性和
方便起见,我在此不严格区分词性,简化如下:
(1)4+1结构和1+4结构
4+1结构不算一种常见的结构,一般容易列入2+2+1结构。如果前四字整体性更好,与末尾一字各自区隔,便可以4+1结构视之,如拙作《梦(新韵)》:
夜尽烛前后,
神交床外边。
三更五更++月,
一醒两重天。
其中“三更五更月”一句,便是4+1结构的典型。
与4+1结构相对应的1+4结构则更为少见,甚至有一点违和,但对于现代人,也并非不可用:如拙作《兵器》:
十八般筋骨,
三千里逐人。
杀++无穷结果,
杀不死原因。
“杀无穷结果“一句可为一例。
(2)3+2结构和2+3结构
第二种比较常见的有32结构,王力先生举例的是杜甫《除架》:秋虫声++不去,暮雀意++如何,前三个字是名词组合。
又如冰雪伊人的《秋》:
别绪归长夜,伤怀就这般。
不堪千里外,无奈一帘间。
片叶愁++多少?西风梦++二三。
谁知秋此意?只道是凋残。
(3)2+1+2结构
2+1+2结构也是常见的五言句法结构,所谓一肩挑的形式。
中间用动词连接两个名词,远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近如熊东傲的《江城時疫恣虐久不得故人消息賦此宣懷》:
舊遊音訊斷,忍淚坐寒宵。
瘴氣++籠++春節,悲聲++動++暮潮。
元知黃鶴意,衹受白雲招。
便作巢由隱,終生不見堯?
也有用形容词链接两个名词的,远如杜甫《寄高三十五詹事》:天上++多++鸿雁,池中++足++鲤鱼。近如冰黛儿《庚子首访净业寺》:
石阶匀绿影,高处暂行看。
为客别来久,多般徒有瞒。
依然++深++草木,无恙++旧++山峦。
临眺佛三面,红尘一面寒。
(4)2+2+1结构
2+2+1结构,如杜甫《朝雨》:黄绮++终辞++汉,巢由++不见++尧,以及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又如“我本山人”《梅》:
天际++茫茫++雪,溪边++淡淡++云。
花开不由己,花落不逢君。
(5)2+3结构
2+3结构,例如杜甫《春日江村五首》:茅屋++还堪赋,桃源++自可寻。又如“烟花为伴”《无题》:
水镜++云无迹,浮生++有幻真。
月舟谁放饵,钓我出红尘
也有2+3结构完全是名词+名词的组合,没有谓语。如杜甫《春日江村》: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又如拙作《五律·花事》:
东风何所倚,开合竟无因。
篱外++青红梗,花间++三五人。
观之得余韵,咏者自纯真。
落满云中径,循香可至春?
(6)1+1+#结构
1+1+3结构,远如杜甫《佐还山后寄三首》:
白露黄粱熟,分张素有期。
已应舂得细,颇觉寄来迟。
味++岂++同金菊,香++宜++配绿葵。
老人他日爱,正想滑流匙。
又如拙作《五律·秋荷》:
沧浪未洗莲,冉冉玉池烟。
叶++以++勾连折,花++因++郁结眠。
飘摇难立雪,零落不成笺。
欲拾同心藕,临渊须下船。
以上是五言诗的句式结构,一般说来,七言诗大多是五言句前面加上两个字,因此句式可以从上述句式得到概括,但也有七言句独有的句式,即3+1+3句式,例如高但白《登岱》:
千盘青转试芒鞋,
一到天门万象皆。
欲尽古今登览意,
上台阶++与++下台阶。
以上是对五七言句式的不完全归纳,在词中由于长短不一,句式的结构更为复杂多变,但仍以五七言为主,而四言和六言大多以2+2,2+2+2为主,在此不作赘述。
所谓句式,就是用词构成句子的形式,也可以算作一种遣词的技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