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些人不喜欢,或者不太喜欢你,对此,你往往会觉得沮丧与失落。试图取悦于他们,让他们能够喜欢上你,是很多人自动的选择。不过,这件事情难度很大,结果也往往令人失望。
比如,你喜欢一个人,为此,你打扮、整容,向他示好,写情书,处处迁就,随叫随到,但到头来,对方却仍然只是有些感动,却没有热情。哪怕勉强在一起了,但这种缺乏热情的关系也让人焦虑和痛苦。长久的坚持之后,你最终放弃了。
往往在放弃之后,你能重新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好,并找到了真正适合你的人。但可悲的人,很多人执着于让那些不喜欢你的人喜欢你,深陷其中难以自拔。那些失恋后久久不能康复的人,或者那些总想寻求别人喜欢的人,都有这样的特点。
我们来谈谈这种心理的形成原因,以及建设性的解决办法。
被妈妈喜欢对一个婴儿来说至关重要。当妈妈的表情、语气、神态都是一种热情和喜欢的样子时,婴儿会感到安全和放松,他体验到一种被爱的感觉。相反,当妈妈是一种拒绝的神态,生气的表情,冷漠的语气,婴儿会觉得焦虑、害怕,甚至绝望,他体验到一种不被爱的痛苦感。
在婴儿依恋的研究中,有一个叫做“Still Face”的实验,生动地演示了母亲的热情回应对婴儿的重要意义。
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刚开始时,母亲愉快地与婴儿互动着,母亲微笑、跟他说话、拍拍他,逗逗他,婴儿开心地笑着,亲子关系很温馨。之后,母亲突然收敛了笑容,呈现了静止的脸(still face):只是凝视着婴儿,但没有任何表情。婴儿最初仍然微笑着,继续跟母亲“依、呀”的说着话,后来他努力做些动作“取悦”母亲,试图唤起母亲的回应,但没有用。残酷的实验继续,母亲仍然是面无表情,最终,婴儿变得烦躁和惊恐,大哭起来。
当母亲面无表情时,婴儿体验到的母亲是拒绝和冷漠的,与这个拒绝的母亲相伴的是糟糕的自我感觉。如果婴儿能够自我对话的话,他可能会冒出如下想法:“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了?”“是不是我不够可爱?”“是不是妈妈生我的气了?”在生活中,当我们不被喜欢时,也会自动出现这些自我怀疑的想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每个人都内化了一个拒绝、冷漠的内在形象,在评价的情景下,这个形象容易被投射出去,并体验到一种紧张(这也是在公众场合感到紧张的原因之一)。试图让这个拒绝的人焕发出热情,是每个人无意识在做的努力。但这种努力往往是收效不大,有时候,即使做得再好,似乎永远无法获得一种确信:他真的喜欢我。
我们来举个例子。
小时候,小王的表哥是一个挺有魅力的人,小王很喜欢他,也很渴望他的喜欢。但小王发现,不知道为什么,表哥似乎更喜欢妹妹而不是他。有一次,表哥当着他的面对爸爸说:“老大就是不太会说话”。作为青春期的小王,听了这句话非常的沮丧,谁愿意受到这样的评价呢。他不服气,每次表哥来他家时,他会变得兴奋起来,想多说一些话,表现出很外向的样子。小王试图推翻表哥的结论,改变他的印象,努力想向他证明:我是一个能说会道的人(有很长一段时间,这成为了小王的自我理想目标之一)。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表哥不经意的一句话,伤害了小王的自尊,而小王后续的努力,是想维护自尊,让表哥喜欢他。只不过,想要扭转表哥对他的看法似乎很难,即使有一天表哥肯定了他的说话能力,小王的内心仍然会怀疑。
很多时候,想要让那些不喜欢你的人喜欢你,想要转变别人对你的看法并不容易。那你该怎么办?难道总是要取悦于那些不喜欢的人吗?就不能放弃吗?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当咨询师提出放弃的建议时,很多来访者会退缩,或找出不能放弃的诸多理由。
如果你能放弃取悦那些不喜欢你的人,意味着你承认了一个现实:有人不喜欢你,以及,你需要去体验一种糟糕的自我感觉。那些幼时没有得到充分好的回应的人,体验到的糟糕感觉会更强烈,他们迫切想要改变那些不喜欢的人的态度的背后,是害怕去体验这些糟糕的自我感觉。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去面对和解决被拒绝后的糟糕感觉。
对于婴儿来说,得到妈妈的爱是必需的。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有一句话:“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因为当看到一个婴儿时,必然也看到了他旁边的母亲。婴儿需要妈妈的陪伴来获得安全,也需要妈妈的态度来定义自己。让拒绝的妈妈变成一个热情的妈妈,是婴儿无意识在做的努力,除此之外,他似乎别无选择。
但对于一个独立的人来说,则灵活的多:得不到妈妈的爱,还可以得到爸爸的爱;得不到父母的爱,还可以得到同学或朋友的爱;或者,即使没有关系中的爱,还可以有事业、创造、兴趣爱好等。
心理灵活性的背后,是能够充分的消化那些不被爱所带来的糟糕感觉,因为源源不断的被爱体验让一个人不断地感受到自己是好的,这些好的自我感觉可以充分化解不被喜欢所带来的坏的感觉,也更容易从糟糕的关系中脱身出来,去寻找更好的关系。
以前我在讲课时,当看到一些学员不太满意的样子(比如,面无表情,神态凝重,或者心不在焉),我会有一种焦虑,我觉得自己讲得不够好,并产生诸多自我怀疑的想法。我试图想讲得更生动些,以博得他们的喜欢。但我痛苦地发现,每次讲课时,总会有些学生不太有兴趣,哪怕你自认为讲得很好。
后来,我慢慢地认识到,让每个听众都喜欢本身是一种非理性的要求,几乎不可能达到(至少对我来说)。别人不喜欢你,是他的权力,是他与你个性或兴趣上的不匹配,或者仅仅是他不想听,并不一定是你不好。慢慢地,我的关注点更聚集于那些喜欢我的人身上,更注重成功的体验,而不再那么想转变那些不喜欢我的人的态度。
视角的转变,承认自己的局限,接受现实,让我有了一种轻松和解脱,这种转变反而让喜欢我的人增加了(主观感觉)。来自于周围人的积极反馈,让我更能消化那些不被喜欢所带来的糟糕感觉,从负面关注中转向的灵活性提升了。
因此,允许有人不喜欢你,把注意力聚焦于那些喜欢你的人身上,从中不断地体验到好自我的感觉,这才是正确的解决方式。想要让那些不喜欢你的人喜欢你,这是一种全能的幻想,是为了修复幼时心理创伤的非理性努力,取得的效果并不好。很多时候,越是能放弃取悦于别人,反而越能得到别人的喜欢。
承认有人不喜欢你,既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