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个观念:一念一世界,这是一个佛教的说法,去除宗教意味这话其实是非常客观的描述。近代西方哲学家也有类似的说法,没有所谓的现实,只有对现实的理解。所以这句话是指,我们都生活在自己对客观世界的主观理解中。
很多人常常会误解了“泛读”这个词,总以为是泛泛的读,其实它应该是广泛的阅读,阅读的接触范围要广。
努力和坚持对我来说是不存在的概念,我觉得一件事如果需要你努力和坚持才做得到,那么这件事基本上一开始就做不成了。你需要努力坚持,那么说明骨子里你就不愿意做啊,骨子里不是完全一个比喻说法,我们的底层反应确实来自内脑与脊髓的连接处,那里是我们的大脑深处,相比起来内心深处是个相当落后的说法。不信你试试、再试试,反正你这辈子已经放弃这么多回了,再多一次也无所谓了。
我很早之前就想清楚这回事了,于是我磨练出一个办法,在开始之前,想尽一切办法,为这件事情,赋予重大意义,甚至是多重意义。对我们这种人来说,努力、坚持都是不必要的,而是干脆停不下来,谁敢拦我我跟谁急。
总结:改变观念,从被动化为主动。
02 我个人的读书路径与境界更新
一阶段:很难做到目标明确。
太明确,很容易失去获得意外好运的机会。小时候没有理想是正常的,小时候只有空想。真正有意义的理想是逐步靠积累打造的,而不是随口说出。
所以在这个阶段就漫无目的的读书,能读到多少就多少,能读什么就读什么。不用挑,因为挑书也是一种逐步积累的能力。
(饥不择食读书的好处:①阅读变成了吃饭一样的需求,不读脑子就饿② 经常会有意外的好运,经常会从莫名其妙的地方读到原本可能获得不了的知识 ③ 一不小心就积累了足够的里程。你要知道驾驶经验比驾驶经技巧重要得多。)
另外我还有一个好运,我有个当图书馆馆长的妈妈,所以很早我就懂得了一些选书的基本原则。在公众号:学习学习再学习,后台回复“选书”,就可以看到我写过的文章“选书的基本原则”。
二阶段:有选择的挑书
一阶段我读书非常杂,到了第二阶段我就不得不挑书了,逐步挑书的能力是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必然养成的。我从来不向别人索要书单,最初的时候我觉得没有用,因为那肯定是别人的书单,那不是我的书单。再后来我就很庆幸自己的这个想法,因为思考久了观察多了就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向别人索要书单,是使自己的挑书能力逐步退化直至为零的最有效方法。你的挑书能力不可能不长进的,除非你一定要让别人帮你挑书。
我的选择结果并不重要,我的挑选原则才也许有参考价值。当年我就是这样的,《读者文摘》貌似跟《青年文摘》差不多吧,选一个就行了。后来《读者文摘》里有太多编造故事实在是看不下去,于是换成了《读书》。读着读着又感觉,读小说固然有趣,但是对于思考未来没有帮助,而且娱乐类的内容,影视更有嚼头,就改读非虚构类的作品。
后来年龄增加,好奇心也进化,发现猎奇的价值几近于零,于是越来越倾向只读符合科学方法论的文字,后来也发现就和奥斯卡也有烂片一样,所谓的经典书籍价值也不见得特别高。当然,这个和学术经典不是一回事。
大多数所谓知识,其实是没有繁殖能力的。比如说你知道人群中有7%的人有强光反射症,只要抬头看太阳就会打喷嚏;比如你知道很多多音字的读法。这些知识不能创造新的知识,但是有的人就是喜欢以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为乐,这也是一种选择。
于是基于我的两个价值观:
1、需要认清现实,并思考未来。
2、更喜欢有繁殖能力的知识。
(决定)专注在这些领域:
非虚构类书籍
英文原版书籍
心理学、经济学、策略学、脑科学
在这些领域又开始抓到什么看什么,后来又开始挑,出版社,作者…...
三阶段
读书变少了,开始读各种学术文献。购买了几乎所有能买到的国外电子图书馆会员,闲着没事就翻。
学术文献和通俗读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作者的写作态度。
学术论文的作者通常不关心你能否读懂,他们的想法是我能够自圆其说,且尽量写清楚,这是我的事情。至于你读不读的懂,那是你的事情,我才没有空掰开了揉碎了给你看。所以大量阅读学术论文非常锻炼阅读理解能力。
刚开始读学术论文时,就像刚刚离开父母的孩子,什么都不会跌跌撞撞,但是过一段时间你会开始可怜起过去的自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来就什么都没有。本科结束之后,本来应该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学术论文上,我们国家却不是这么回事。
四阶段
那时候条件改善了很多,已经可以用信用卡在亚马逊上购买电子书,而且很多原版书也能支持电子版,于是不知不觉之间自己在电脑上建了图书馆。
大量检索阅读(所谓检索阅读,就是“有目标的阅读”,需要时通过关键词,把那部分内容找出来参考)
五阶段
过了40岁又什么都看。虽然总是不由自主的挑,挑书已经成为内在的能力,有时候得刻意控制才能当它不存在。这个时候阅读的目的没必要那么强,重要的是更需要了解真实的世界。
就连APP,曾经换了5个手机注册陌陌,期间的见闻都够写小说了。后来又迷上了快手,最近刚看完一本网络小说《死人精》,长1000多章,一天写1章都得写3年。不是因为特别喜欢这本小说,而是想弄清楚这么长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去追,这背后的原因,就是真实的世界。
足不出户也能了解世界,对我来说特别重要。
以上总结
读书路径:从泛到精,再回到泛。
另外一个维度路径:从全盘接受,到部分接受,到不能接受的部分也都想想。
随着阅读能力的积累,你就会发现无论什么书,都有你完全无法接受的地方,完全不应该接受的部分。于是开始思考判断筛选,过了30岁我开始庆幸,第三阶段虽然比第一第二阶段好,但也没好到哪里去,你会很容易因为一时的好恶,错过许多精彩。
境界不同,完全没有阅读负担。别说我现在看《死人精》,就是偶尔看看咪蒙的文章,我也觉得没什么不好意思说的。
反正我们这种人,有本事在任何地方都学到我们应该学到的东西。
03我个人的阅读目的(改变生活)
我用了阅读,而不是读书,因为读通俗书效率实在是太低了,要等别人翻译,远不如读学术论文来得快。知识改变命运并不是空话。
改变生活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习得新的技能。我的游泳就是通过读书学会的,这点罗胖可以作证,他的蛙泳就是我站在泳池边靠说话教会的。
我相信也请你相信我,任何技能都是可以靠阅读或多或少学会的。举个例子,我的公众号排版开始还好,直到十几个月后某一天,我忽然感觉自己的公众号排版实在是太糟糕太丑了,连自己都忍不下去。那怎么办呢?就像以前一样,去看书去学呗。中文排版和英文排版不一样,中文字笔画多,凑在一起密密麻麻的很难看,所以秘诀只有两个:行间距、字间距,没了。
首先要学会一点别总觉得专业高高在上,触不可及,事实上,只要你学习能力专业, 无论什么,你都会学的比较专业。其次(非常重要),一本书,只要必要,即便读不懂,也要读完。谁说好书读一遍就读懂了,谁说读不懂就不能读第二次,这个问题一问,大多数人都会败下阵来。
为什么这个本领这么重要?因为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知识,真正有点难度的知识不是线性的。它们往往不是一路过关斩将到最后干掉Boss,而是递归的,你想深入了解第一章也许你要读懂第五章。
换个方式形容,你见过所谓的不可能图形吧,因为我们是在2D平面展现3D的结构。所以需要透视、明暗、阴影等来展现这个结构,中间的线是被想象出来的辅助线,如果画成实线,就会变地凹凸不明。
所以可以想象,有些知识是平面的,相对好办一点,有些知识是立体的,呈现在平面上,所以就得费劲点,想办法搞清楚远近、透视,需要反复阅读。就像在迷宫中行走,反复行走反复试错,最终找到路径一样。
就算是小说也是一样的,很多高手写的东西经过刻意设计,如果不是反复阅读,很多东西可能就错过了。
所以要学会这个本领,一本书看不懂,反复看,直到读懂为止。然后你就会成为别人眼中“有悟性”的人,读不懂不要紧,反复看反复读。
你要相信你的大脑有成长能力,多读几遍它总会接收到信息而得到进化的。
想不通的东西反复想,想着想着就找到出口了,就是所谓的“恍然大悟”了。
还要理解另一个重要的原则:用。学而不用是大多数人失败的根源。给大家3个资源:
人人都能用英语 。公众号后台回复 英语。
什么是践行 ?回复 践行。
我为什么要写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回复 专栏。
读书也好,学习也罢 一定是一种社交活动。我总是花很长时间读书评影评,在别人的留言里发现自己阅读时有所遗漏,总是有自己想的不够全面,理解的不够深入的地方。甚至会出现,即便自己已经挣扎过了,也能鬼使神差的错过的一些重要内容的情况
而在现实生活中读好书,也是提高自己社交层次和能力的重要工具。过去的生活圈子很狭小,网络改变一切,无论多冷门的书,好像都能在网上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从这方面来说,豆瓣确实是一个有价值的社区。
我是听夏,一个默默坚守阵地等着红的白日梦少女,感谢你的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