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的三个层级:信息、知识和技能。战五渣只接收信息,贪多求杂,泛泛之辈学习知识,以记住为要津,高手磨练技能,只求日日精进。
这是知乎心理学高赞回答者采铜的一段话。
当前几天我买心理学的书时,看到评论中也非常多人购买了很多书回家阅读,但纳闷为什么读书的人那么多,努力学习的人似乎也不少,但真正有所建树的人却寥寥无几呢?
思考了几天,我明白了:其中很重要的是方法,是你对于学习的目的和学习的认知水平。
首先,学习的目的如果只是简单的怡情养性,那么取得成就就不是他的目的。但倘若学习是为了有所得,为了脱颖而出,那么这第一步首先要取决于对于学习的认知水平。其次则是刻意练习的程度。
我们可以把学习划分为了两种类型——“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
“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是以通过考试为目的或科学研究为目的,主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归纳、解题。比如西安市是陕西省的省会。这是信息。我们想去西安看兵马俑,在订火车票的时候目的地选择西安站或者西安北站,这是知识。知识是经过证明的、可以用来决策或者行动的信息。
但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其所掌握的知识只是孤单和零散的,并不能成为一个体系进行输出。比如书法培训班的老师能给我讲清楚文房四宝的来龙去脉和历史渊源,但对于我只是稍微了解了一点,比如我只知道写毛笔字要宣纸,却不知道其中还分为生宣和熟宣以及半生半熟。书法培训班的老师对于我来说,他对于书法的知识就是成为体系的。更何况还有练书法的技能培训,这就是为什么他可以靠培训书法赚钱而我不行的原因。因为他的书法知识以及技能是成为体系的,而我不是。
以自我为中心主要强调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
芒格在普世智慧演讲中提到的第一个关键的原则就是:
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记住一些事物,试图把他们硬凑起来,那你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
因此,学习最重要的是建立知识体系,建立同类知识中相互的勾连。
而这最重要的是进行刻意练习。
畅销书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这本书中提出,存在“一万小时定律”,即:各个领域内的顶级专家,与其他人的区别是,他们都经过了超过1万小时的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才是掌握套路,掌握技能的关键。而这关键在于两点:
1.练习必须具有高度针对性(也就是目的性要非常强)
2.必须进行大量的重复性的练习
如果我们要反思学习是否有效,就可以以这两点进行检验。高度的针对性是对于学习是以自我中心的要求,只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才具备高度的针对性,因为只有你自己知道你自己当下困惑什么,需要解决何种问题。大量且重复性的练习是一个不断实践和反馈的过程,唯有如此,你才能在实践中检验你学到知识的正确性并不断试错、完善和升级你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心得,唯有如此才能建立你关于这部分知识的知识体系和知识间的相互勾连。
李叫兽在研一的时候拒绝了一家年薪300万的Offer,因为他在战略上思考这个工作可能无法发挥自己的最大竞争优势。
他发现成功的人要成功,必须要有人脉,而他自己的人脉能力很一般,因为他并不是一个很擅于社交的人。
于是他分析,获取人脉有两种方式:
不断地跟人交流,建立情感联系
通过知识或能力的吸引,让别人想要认识我
第一种方式,是他所不擅长的短板,要弥补短板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在战略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扬长避短」,而第二种方式他有一些潜在能发挥的优势。
于是,他开始做自媒体,写大量有深度的商业分析文章,放弃无意义的社交,专注于在知识领域的创造,让自己在这方面的优势持续放大,甚至成为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更重要的是,通过第一种方式建立人脉的方式,是很快有天花板瓶颈的,每增加多一个情感联系,就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成本,而一个人最多能和20个人建立深度的联系,和200人建立较熟悉的关系,再往上就很难再突破了。
而通过传播知识建立个人品牌的策略,是一个在复制上没有成本的方式。更多人看文章并不会增加他的时间成本,最终成果是获得的人脉,远超那些社交能力比他强的人。
我们学习也是如此,所谓低水平的勤奋就是埋头苦干,不进行一段时间的复盘反思,不关心效率,不关注投入产出比,可能只是在不断掌握应对具体工作场景的问题和方法,这样花的时间虽然多,但却收效甚微,因为他只是在提升技术效率。而真正聪明的人,则是改进学习和思考的方式,了解问题实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认清楚问题表象背后的规律,提升是认知效率。这就是回答了我前面提到的:为什么读书的人那么多,努力学习的人似乎也不少,但真正有所建树的人却寥寥无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