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常常会羡慕那些敢于上台演讲,为了心中的想法能与老师据理力争的那些孩子,羡慕他们的勇敢与外向,并常常会为自己太过于内向的性格而烦恼,曾在我的固有认知里,仿佛我就天生该是个内向的人,不善交际、不够嘴甜。等再长大成熟些的时候,我想做一个情商高、圆滑的人,受别人欢迎,为他人担心,笑着让每个人都满意。
然而当有一天我们真正成为这样的人之后,却发现自己并不开心。
明明忙碌了一周,周末想在家好好修整一下自己,却因为好友的再三邀请,你为了不拂他面子还是出了门;明明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却因为同事的请求,还是把工作揽了下来...
每件事都更多的从别人的角度出发考虑,活的像个小太阳一般,却忘了温暖别人的时候燃烧的是自己,温暖过了头,自己也会很累吧。
所以啊,我们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于正当。当一个人开口提出要求的时候,他的心里根本预备好了两种答案。所以,给他任何一个其中的答案,都是意料中的。
蔡康永曾说,他希望大家都能做一个冷淡的人,给别人过度热情的人并不是一个维持关系的良好的方法。
所谓冷淡的人,并不是说什么事情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你不必让自己再满足所有来自于外人的期待,更不必对所有的事情都保持热情。
我们从小就是在别人的期待中成长,总是踮起脚尖让自己试图去达到别人对我们的期待。读书时为了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夸奖而努力去考一个漂亮的分数;长大后因为父母长辈说公务员稳定又体面而投入考公的大潮中;事业稳定后又在家长的催促下走在了相亲的道路上...
就仿佛如果我们没达到别人对我们的期待,那我们就成了一个不可饶恕的罪人一般。总按照别人的想法生活,总因为别人的眼光和看法而改变自己,但其实最后的结果一点都不如人意。
既没有活成别人想要你活成的模样,也没能成为自己,活在别人的期待之中,找不到做自己的路。
我们不应该把“让别人开心”当成事自己人生唯一的人生目标,而是让自己开心的同时,还可以照顾好别人的情绪。
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
不然的话,总有一天我们真的会忘记自己到底想要变成什么样子,想活成什么样子。
每个人除了有一种它自己的底色,也应该要有很多短期的、目标导向的策略。我们需要做的,是区分不同的情境与场合时我们所需要采用怎样的策略,哪些场合我可以本真地呈现。而真正的我,就是这个对情境做出判断、对策略做出选择的“主体”。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成熟。
不知道能否有一天,我们做到自由地在出世和入世间转圜,同时永远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
除了做自己的勇气之外,我们也要有不做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