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把肯尼斯布拉肯导演的大侦探波洛系列的第三部《威尼斯惊魂夜》看了,这位导演最令人熟知的形象就是哈利波特系列中那个略显浮夸造作的黑魔法课老师。在大侦探波洛系列里,他自导自演了这个家喻户晓的角色,使得本来有些胖乎乎且聪明而又自负的比利时退休警官变成了一个二战后对生活失去信念感却家喻户晓的瘦削的大胡子侦探。 不仅有形象上的差距,如果说第一部新系列《东方快车杀人事件》还尽可能的保留原著的精髓,那么在这一部的时候,我已经看不到跟原著《万圣节前的谋杀案》之间内容上的联系了。
故事发生在威尼斯水城,波洛应女推理小说作家奥利弗的邀请在万圣节前夜一间残破不堪的水城古堡中参加了一场令人毛骨悚然的通灵聚会。自称女巫的雷诺兹试图召唤回女歌剧演员德雷克夫人的女儿,她之前从这间古堡的阳台上一跃而下,大家都说她死于古堡幽灵们窃窃私语的折磨。结果在这个暴风雨的夜晚,又有新的谋杀案发生了,所有的线索指向了那个不可能犯罪的人…
我不想剧透,任何关于推理事件的剧透都是不道德的。但可以说从我看到这部剧的第一眼开始就被这个刻意设置在威尼斯背景下的案件感觉别扭,可能是上次尼罗河惨案的成功,让导演想当然的觉得光大明星加盟的形式还不足以有足够的噱头,威尼斯的拍摄可以增加电影的异域风情。于是一部集合了杨紫琼饰演亚裔女巫和充满万圣节氛围的水城风光的融梗电影就这么应运而生。其实万圣节前夜这样一个故事,放在原著一个靠近伦敦的社区中无可厚非,因为英格兰人本来就有过万圣节的传统,而且咬苹果也的确是庆祝这一天独有的活动之一。但当把这个故事移到二战后的威尼斯,就感觉显得很生硬了,这就好像是日本人拍的中国元素电影,看起来好像是那么回事,但却充满了违和感。
原著中一个参加万圣节活动的小女孩说她曾经目睹了一场谋杀,本来这个爱撒谎的小女孩的一句话并未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是恰好凶手也在这场活动现场,所以这个女孩的脑袋被凶手狠狠的按进了装满苹果的水盘里溺毙了。而参与这次聚会的作家奥利佛第一时间想到了她的朋友波洛,请求他侦查这一事件,波洛也尽心尽力的调查了女孩口中的可能的那场谋杀,由此引出了本次案件的真相。其实这也是我在看电影之前第一次阅读这本原著,但是经典的询问式推理、巧妙的反转、意想不到的动机都让这个故事显得格外有趣。相较原著中对三个可能的谋杀案层层递进的调查,电影版大量的删减了问询的部分,而试图把所有关在水堡里的人都表现的战战兢兢,这个充满幽灵声音的古堡实在是太“吓人”了,毕竟连“波洛”本人都产生了不少一惊一乍式的幻觉。
电影编剧为了让这次改编多少还有点原来的影子,试图的保留了原著中几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譬如差点死在苹果水盆里的波洛,以及那个向凶手进行敲诈的“匿名”人,除此之外,真正的故事被大改,变成了一个穿插在恐怖片里的显得有点微不足道的犯罪故事。大侦探系列似乎开始犯和利刃出鞘系列一样的毛病,最开始用经典本格打开市场后就开始加入各种各样的噱头,《利刃出鞘2》里那个和马斯克有的一拼的狂妄自大的科技狂人,一座遗世独立的孤岛,一堆心怀鬼胎的角色,如果不谈人物设定和背景,整个故事都说不上有什么精彩之处。
同样的事情在这次的《威尼斯惊魂夜》中再次发生了,明星阵容、恐怖设定、威尼斯美景,这些在导演的眼里,可能远远比阿加莎的原著小说有趣。但看来大众似乎并不买账,本部电影在全球的票房仅为1.21亿美元,远不如之前的《尼罗河上的惨案》(1.37亿)以及《东方快车谋杀案》(3.52亿)。显然真正吸引观众的从来都是阿加莎原著中精彩的犯罪情节,而不是导演的各种“巧思”。布拉肯始终在为自己塑造的波洛加戏,他曾经英俊却在战争中被炸伤不得不用大胡子盖住的脸庞,以及他不愿再涉足任何案件的矫情感,毕竟战争对他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
影视改编者们始终不愿正视的一点就是,充满魅力的原著,独特的主角,成熟的故事结构,美妙的描述,对各式人物性格行为微妙又准确的描写,这些才构成了一部好的作品。我还专门为了对比去观看了bbc剧版,虽然说也没能拍出原著小说的所有细节,但是对案件的从点及面的调查,美丽的花园,凶手出人意料的作案动机,这些点还是有在尽可能的还原,这就让剧集本身变得很好看了。我其实很赞同环球在拍摄哈利波特系列的一个做法,那就是使用纯正的英国演员,这个优势在神奇动物中被打破,所以我们看到了神奇动物系列的节节败退。任何故事都有它根植的文化土壤,在删减和改编原著时,怎样保留故事的精髓而不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借着壳子拍一部不够精彩的恐怖电影,这对于大侦探波洛电影团队来说是应该仔仔细细考虑的一个问题。
不过拍不出原著精彩的事情也是比比皆是,要不原著粉们也不会一听到影视化就两眼含泪捶胸顿足。演员功底是个大问题,前不久不是还在说现在演员演不出书卷气,好多演员估计都不怎么看书,连原著都不读怎么演出书卷气呢,就比如说原版的剧集,不论是波洛还是杰瑞米布雷特版的福尔摩斯,几十年如一日对角色的揣摩让他们对角色的一举一动了若指掌。像剧版万圣节谋杀案里增添的当地警官对波洛从不屑一顾充满敌意,到不得不寻求他的帮助,这一情节本身就很符合主角的性格。波洛是有些子自负在身上的,毕竟他严谨的推理、细致入微的观察都是其他人做不到的,而电影版却把他塑造成一个怀疑主义者,他的自负看起来非常脆弱,好像是需要案件的破解才能给他肯定,这种从底色就偏离的现象也可以解释为主演真的没有深入的了解书中的波洛。
放下通篇的吐槽,我想影视剧行业发展到现在的确是需要“文艺复兴”一下,光靠噱头就想轻松打动观众的做法已经跟时代发展脱节了,《流浪地球》《你好李焕英》都不算典型性电影,但是严谨的科学理论和满是共情的细节,让两部剧找到了合适的和观众沟通的方式。尊重观众就是需要这样找到一条道路,她并不一定是鲜花满地的,也不一定是笔直的,但是她要能刚好走进观众的视野和心理,让观众感受到制作者的谦逊和努力。这些可能要比刻意融梗寻找噱头更好些,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