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有关我对于“自我的诞生”的理解,第37篇。(周更)
[你什么时候开始清晰意识到,什么样的另一半适合你?什么样的朋友和你处得来?]
有人曾在微博上发起过这样一个调查,其中最常见的一种答案是:和某某人分开以后。
这个“某某人”可能是伴侣、家人,也可能是朋友。虽然我们崇尚亲密惧怕分离,但太多觉醒,是从分离开始的。
在我看来,分离是对舒适区发起的最直接挑战,意味着你需要脱离原来的资源和惯性的思维模式,重新调整自己去适应环境,重新审视和评估自己对事物判断的标准。
说到分离,最原始的分离,就是和母亲的分离。
分离的第一个阶段,被玛格丽特·马勒称为“分化期”,也就是婴幼儿时期的6-12个月。
所谓分化,就是一个人能认识到,不同事物之间是有差别的,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你我分化”,也就是能意识到“我是我,你是你”。你我的分化也还意味着,一个人能区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了。
比如普通人都知道,互相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做很多沟通,在没有进行沟通之前,自己对对方的认识都是推测和假设。这份认知,其实就是建立在你我的分化已经实现之上。
而未能完成分化的人,会把自己内部的想象当成外部的事实来看待,并且旁人难以改变他们的想法。
至于外化,通俗一点理解就是能意识到自己的欲望并且能表达出来。
如果发现自己不是天生的内向,而是因为一种不舒服的封闭、退缩的心理状态,那就要有意识地做各种努力,把自己的动力、意志延伸到外部世界上去。
例如在工作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多关注自己的感受,觉察自己的欲望,表达出来并开始行动……
成年人培养自己的边界意识,可以帮助自己分化;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动力、意志延伸到外部世界,则可以帮助自己完成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