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40)《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其一)

文/书山花开

❂原诗

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

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涂。

凯风负我心,戢枻守穷湖。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森疏。

谁言客舟远?近瞻百里余。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96】

赶路啊赶路,沿着回家的路,算着日子将要看到家园。

既高兴能和兄弟重逢,更欣喜得见母亲的慈颜。

摇起船桨经过曲折的水道,眼看太阳落到西天的一边。

江山难道不险峻?归来人只惦念路程的绵延。

南风才不管我的心意,只好收起桨困守在荒僻的湖边。

高深茂密的草丛一望无际,夏天的大树独个儿枝叶茂繁。

谁说归客的航船路途还远?只剩下百多里已近在眼前。

放眼望去已能辨出南岭,无可如何啊!空叹行路难。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02】

归途漫漫行不止,计算日头盼家园。将奉慈母我欣欢,还喜能见兄弟面。

摇船荡桨路艰难。眼见夕阳落西山。江山难道不险峻?游子归心急似箭。

南风违背我心愿,收起船桨困湖边。草丛深密望无际,夏木挺拔枝叶繁。

谁说归舟离家远?百余里地在眼前。纵目远眺识庐山,空叹无奈行路难!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选评》,p1】

沿着归路日夜兼程,掐算时日盼望早到家园。

一喜可以侍候慈母,二喜能与兄弟见面。

船儿在艰难曲折的水道划行,紧赶慢赶日已西悬。

江山夜行岂不艰险,阻挡不住我归心似箭。

南风骤越违我心愿,收起船桨困守荒湖岸边。

草丛深密一望无际,夏天的林木叶茂枝繁;

谁说归舟离家很远?审视此地离家不过百里多点。

远望庐山已经依稀可辨,近不可及空自嗟叹抱怨!

❂解释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94】

这首诗写于隆安四年(400),陶渊明三十六岁。隆安三年,桓玄任江州刺史。次年,渊明复出任仕职。之前,桓玄是参加王恭为首的反司马道子、王国宝而坐大的。王国宝赐死后,司马元显(道子之子)灭了王恭,司马道子笼络桓玄,桓玄转而于隆安三年十二月攻灭了原来的盟友荆州刺史殷仲堪。隆安四年春,诏进桓玄督八州及扬、豫八郡诸军事,领荆州、江州刺史。这时期,司马元显暴敛而富逾帝室。孙恩起义于浙江。晋国事日非。这两首诗写奉命使都后,归途因受风阻而急于见到慈母及家人的心情,写对园林的怀念。上篇侧重思家,下篇侧重思退隐。在诗中已看不到渊明的政治热情,这与前述的社会背景可能有关。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00】

庚子岁是晋安帝隆安四年(400),陶渊明三十六岁,此时在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府中任职。此前,陶渊明奉桓玄之命出使京都建康(今南京市),完成使命后,返途中路过江西,准备顺道回家省亲,然而被风阻在途中。这两首诗就是写在途中受阻时的情景。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选评》,p1】

庚子岁是晋安帝隆安四年(400),陶渊明三于六岁,这时他在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府中任职。这两首诗是他率命出使京都(建康,令南京市),返途中路过江西,准备顺道省亲而被风所阻时写的。规林,今地不详,据诗当在彭蠢湖(今鄱阳湖)距浔阳(今九江市)不远处。诗中写不能及时到家的苦恼和路途的艰险,并以征途喻仕途,表露了作者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张彦《陶诗今说》,p10】

这是两首比较好懂的五言诗。诗人尽情地抒发了在仕途为官不如辞职归里,写出了“当官不自由”的感慨,写得很真实:诗人奉公出差,从京城建康(今南京)返回交差途中偏遇上天不作美、南风“崩浪”,船避“穷湖”(约为彭泽湖,后改名鄱阳湖),探亲被阻,喟叹万端。不由得想到“为官”不如“归里”——“官身不自由”,天高任鸟飞!在那个时代乃至当今和以后,陶公的这种思想情趣与人生志向都与众不同,超凡而不俗。

【杨义选注译评《陶渊明》,p67】

急急归家的行程被忽然刮起的南风所阻断,泊舟在一片荒僻的湖泊里,展眼就能望见家乡的南山,算起路程来也不过百余里,但就是无法动身,那一份思家的急切,短短儿句言语如何能说得清?这首诗的前半主要表现归家路上那急于见到亲人的心情,后半写船因阻风暂泊于规林。“指景限西隅”一句,一般认为是说日已黄昏,但从前后的句子看,更可能是说原打算在天黑前赶回家。“计日”和“指景”,所说的都是一种急于归家的心情,旅途的荒凉和风波的难料,更反村出了家的温暖和安宁,“穷湖”景象,看上去像是周围环境的客观描绘,其实也渗透着作者的深切的思想感情,这种“有家难归”的境遇,对一个本来就对仕宦生活不怎么感兴趣的人,能激发出一些什么样的感慨呢?本篇只是一个铺垫,要更清楚地了解,还得看它的后篇。

【侯爵良等《陶渊明名篇赏析》,p2】

青壮年时代的陶渊明心存大志,“猛志逸四海”,想有一番作为。可惜,诗人生活在晋宋易代乱世,限制了他在政治上的发展,常常使他产生“有志不获聘”的思想苦闷。要想实现百己的政治抱负,陶渊明必须步入仕途,因此,他曾多次出仕。但是,仕途充满着风险,官场到处是黑暗,这又使陶渊明心生愤懑,对官场厌倦。诗人的内心是矛盾的,没有出仕的时候想出仕,一旦步入仕途却又想归田。这种矛盾心情,在陶渊明的一些作品得到了充分的反映。“阻风于规林”的这两首诗也是写出仕与归田的矛盾心情的,展示了诗人真实的内心世界。读其诗,想见其人,陶渊明就是“这一个”——厌倦官场、依恋田园的正直诗人。

这首诗总的调子是抑郁的,但头四句读起来并不沉闷,抑郁中有欢快,泪与笑俱,起伏多变。“行行循妇路,计日望旧居”。归心似箭,匆忙赶路,心里计算着到家的日子。为了表达归家的急迫心情,诗人注意了词语的选择。“行行”,是重言,富有表达力,写出了诗人奔走不停的样子。“计日望旧居”的“计”和“望”,准确而形象地反映出诗人归家途中的心理活动。诗人很想回到自己久别了的“旧居”,去看望自己的亲人。他这样唱道:“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在行役路上动乡关之思,盼与家人团聚,这是人之常情,陶渊明用诗的语言道出了这种人之常情,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计日望旧居”的陶渊明不希望在路上停留。然而,偏偏行船遇风,被迫在穷湖停船,这当然使他苦恼。离家只有百余里,却国不去,他只好遥望南岭,对空长叹,心情是无可奈何的。

诗人不仅写了这种欲归不得的苦恼,他还借叹行役的机会表示了对官场的厌倦,对仕途的忧惧,对怀才不遇的抗议。有了这些内容,我们就看见了诗人的心,感觉到了他跳动的脉搏

在表现这些内容的时候,诗人没有直说,而是含蓄地表现出来,让读者“思而得之”。为了诗意的含蓄,诗人采用了三种手法。一种是借景抒情,借景达意,字面上是写景,字里行间却藏着诗人的寓意,“言在此而意在彼”。“鼓掉路崎曲,指景限西隅”。从字面看,这不过是诗人在叹“行路难”,在埋怨日落黄昏夜幕降临得太早;透过字面,便不难发现,诗人是在借助眼前的景物流露自己对官宦生活的厌倦情绪。他怨天恨地,没有一点欢乐的情绪。在他的眼里,江南夏日的风光也变得那么荒凉,那么可怕,不给人带来欢乐的情绪:“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森疏”。不是风光不美,而是诗人的情绪不佳。诗人不去赞美行役途中的风光,正说明他想结束劳累的行役生活,想离开讨厌的官场。

另一种是用双关语达意。“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涂”。字面是说行路难,征途艰险可畏;字里呢,主要是说官场多风险,吉凶难料。当时,东晋王朝岌岌可危,孙恩在浙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逐渐逼近京师,陶渊明的上司桓玄屡次上表要求讨伐孙恩。王室腐败,义军蜂起,军阀桓玄又野心勃勃,这些将会造成怎样的社会动乱?会给诗人自己带来怎样的后果?当他念及这些的时候,不能不汗发于背,不能不瞻“念前涂”。由此看来,诗人笔下的“江山”,决不仅指自然界的山川,而是指国家社稷;“前涂”也不仅仅是指征途,而且是指诗人自己在社会动乱时的仕宦前途。“江山”和“前涂”都是一语双关,值得玩味。

除了上两种,诗人还使用了隐喻的手法。“凯风负我心,守穷湖”,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是好理解的,它是说风不从人愿,阻延归期。其实,诗人的命意远不止于此,他一连用了三个隐喻,来描述自己怀才不遇的处境。“凯风”是可恨的,它与诗人的心相违;凯风在这里暗指压制陶渊明的世族权贵。“戢枻”是可叹的,因为“枻”的作用在于划船,当“枻”被“戢”起来以后,就失去作用了。陶渊明不正是被“戢”起来的“枻”吗?他的才干施展不了,就象弃而不用的“枻”。“穷湖”是令人感到荒凉的地方,船泊穷湖是无可奈何的事情。陶渊明是有才干的,然而,他只能在桓玄手下当幕僚,而且还要行役千里,致使自己无所作为。桓玄的慕府就如同“穷湖”,陶渊明发出“戢枻守穷湖”的叹息是很自然的,并非无病呻吟。

最后,诗人慨叹只有百里之远,因风受阻,不能及早返回旧居,发出了“将焉如”的叹息,但只不过是空叹而已,与前面的“归子念前涂”一句联系起来看,这几句诗是真实地抒写了诗人“出仕”与“归隐”的矛盾痛苦的心情的。

从全诗看,首尾两部份的抒情基本上是采用直说的方法,感情真挚热烈。诗的中间部份则采用借景达意、一语双关和隐喻的方法,表现出诗人的隐衷,富有意趣。吴瞻泰在《陶诗汇注》里说:“此诗为归省而作。一片游子思归真情:急于到家,偏为风阻,触目生怨,觉路为之曲,日为之限,夏木为之蔽,使千载而下,犹觉至情流露”。

【辑评】(P9)

吴菘《论陶》:“计日望旧居”,写尽客子情态。前四句皆志喜,后皆叹也。路曲景限,江山又险,已为可叹。乃风又负我,又穷我,远则高莽绵邈,近则夏木蔽亏。百里非遥,瞻望弗及,与前“计日”殊相左矣,能不永叹!

陈祚明评选《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三:“指景”句琢,非琢词,乃琢意耳。结四句有作意。通首俱尖偻,惟笔老故不桃。吴瞻泰辑《陶诗汇注》卷三:此诗为归省而作。一片游子思归真情,急于到家,偏为风阻,触目生怒,觉路为之曲,日为之限,夏木为之蔽,使千载而下,犹觉至情流露。曰“计日望旧居”,曰“延目识南岭”,近见乡关,首尾遥对。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39)《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9,519评论 5 46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3,842评论 2 37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6,544评论 0 33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742评论 1 27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646评论 5 359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027评论 1 27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513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169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324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268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299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996评论 3 31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591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667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11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288评论 2 34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871评论 2 34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