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吴惠强教授从四个方面给大家讲了“名师是怎样炼成的”,听了以后我顿时觉得心中豁然开朗,看到了前行的方向。
他说,名师是成长出来的。
是的,名师不可能出道就成名,一定是在数年的千锤百炼中成长出来的。而这个成长,主观的努力是第一位的。
首先有一颗愿意成长的心,才能长出腾飞的翅膀。假如你一只雄鹰,可是你不愿意在风雨中历练自己的翅膀,畏惧外面的狂风暴雨,那么你就不可能在蓝天上翱翔。
影响学习的主要是遗传、环境和主体的投入,其中主体的投入又是最重要的。付出和收获往往是成正比的,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你付出了多少,就会收获多少。
闫学老师,32岁的时候就评上了特级教师,如今已经出了几本专著。在浙师大听过一次她的讲座,如沐春风,一直不能忘怀。为什么闫学老师年纪轻轻就能成为特级,成为名师呢?这与她的主观努力是分不开的,闫老师把每一节课都当成公开课来上,精心制作课件,孩子们都愿意上闫老师的课。也因此,闫老师在赛课的时候总是那第一。她不仅课上的好,还坚持读书和写作,把自己的教育方法提炼成教育思想,笔耕不辍。我关注了她的微信公众号,现在她依然坚持每天都写,还把自己的写作心得分享给大家。因为一直在努力,所以闫老师成为名师也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都知道,鸡蛋从外面打开是食品,而从里面破壳而出的则是生命。人也一样,如果一个人的成长一直靠外界施加压力,那么这个人是走不远的,并且还会觉得特别累。反过来,如果一个人主动的去成长,那么他就不会觉得苦和累,还会成长的很快。
心理学的学习动机有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之分。内部动机指个体对所从事的活动本身有兴趣而产生的动机。这种活动能使个体获得满足, 也是对个体的一种奖励和报酬。个体从事这种活动时不需外力作用的推动。 外部动机是由个体所从事的活动以外的刺激诱发而产生的动机。这种活动本身并不能给个体带来直接的满足, 但通过这种活动却可以得到另外一种或另外多种效应, 这种效应也就是活动以外的刺激。
如果为了争取成为先进工作者而努力工作, 或者为了避免挨批评而完成工作指标, 这样的动机在目标达成之后就会失去动力。而真正的是对工作本身感兴趣,那就会有持久的动力,并且会一如既往。
名师之路是艰辛的,如果仅仅是想成为名师而努力的话,那么名师就有可能是成长的尽头,成了名师便高枕无忧了。而有一颗愿意成长的心,才是一个名师不竭的动力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