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聊《贫穷的本质》。
当小时候,还没有形成整合过的对自己,对外界的认知的时候,我们只能对外界给予自己的东西照单全收。小时候,妈妈说吃胡萝卜长大高个,为了长高我曾一度把胡萝卜当成零食;爸爸说老话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结果冬天餐桌上就经常出现萝卜; 他们还说苦杏仁是下火的,每次想起来就让我吃。
小小的我们还什么都不知道,当然只能从距离我们最近的信息源吸取“知识”。
阿比的妈妈来自孟买,在母亲的娘家一种叫“印度薄饼”的是餐桌上必备的,而在他父亲来自孟加拉邦,他的家里主食吃米饭。在处理发烧的问题上,两个地区的人也有截然不同的观点。孟买人认为用大米可以快速退烧,而在孟加拉邦,发烧的时候大米的禁用的。不管这些观点的来源是哪里,更不会组织个随机试验来取证,大家都是按照自己从父母那得到的观点来行事,当然也觉得没有必要去质疑。
作者还发现很多国家的穷人都会认为将药物直接输送到血液才是管用的,所以他们都希望输液。如果想要驳倒这个观点,你需要了解身体是怎么通过消化道吸收营养的,针头为什么比如要高温消毒。最起码你得具备基础的生理知识。对于发达西方国家的人来说,他们可以随时了解世界上新的科技成果,有更丰富的信息来源。而那些贫穷国家的人还挣扎在温饱线上,自然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又怎么能区别所了解的信息是否正确客观呢,有什么能力区分医生的好坏呢,他们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无的放矢。
除了信息的闭塞,受教育程度低,还有一个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宁愿花大钱去治病,而不愿提前花一些小钱甚至是免费得到预防的保障。
在说最后一个原因之前,我想问问大家,你们觉得读书有用吗?
你觉得读书有用吗?你觉得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吗?曾经的社会基本论调是当然,读书当然可以改变命运,所以社会各方都鼓励好好学习,考大学。近几年,关于读书改变命运的观点却在发生着变化。大家看到社会阶级的渐渐固化,看到不同阶级的人所处的不同世界,教育资源的不公平,中上层人似乎都有一个可以不断给他们制造财富和知识复利的雪球。看着别人的雪球越来越大,很多人更加的绝望,惊悟到“读书没用了,有个条件好的家庭才是手握王牌。”
咦,看起来好像是这样哦。我现在多读几本书也不能兑换成钱,我再高的学历似乎也敌不过别人的父母一只手指动一动。那干脆就不要学了呗,与其浪费钱学这个学那个,还不如赶紧赚钱攒钱来的划算呢?将来?将来是什么,我看不到,我也等不了。
帐,真的是这么算的吗?
即使贫苦国家的政府宣传了预防疾病的好方法,或者是教给穷人如何正确就医等,他们也不一定去做一些疾病的预防。因为,预防的本质是在你没有生病的情况下,本质就是在提前解决未来可能会发生的问题。虽然预防疫苗会预防,但是也不能保证100%接种的人都不会得病,而且也不能保证你接种了预防麻疹的疫苗就不会的其他的病,而在加上疫苗还是需要多次种植的,显然这笔买卖对很多人来说“并不划算”。
他们只能看到当下,而看不到未来,也就没有能力活在未来。
预防疫苗还有受良好教育的好处只能在将来才能看得到,而钱和精力却是我现在要花费的。这样看,等到明天真是合情合理。与其守望那飘渺的未来,不如把钱花在马上就可以享受的东西上,而那街头的诱人的炸鸡,飘香的馅饼,漂亮的衣服的诱惑又怎么能抵挡的住呢。
无可厚非的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而你,还愿意相信你的未来吗?还愿意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