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年,俄罗斯彼得大帝(Peterthe Great)执政的第二十一个年头,俄罗斯与瑞典战争正酣。主管工程的大臣和军事将领们,接到了沙皇颁布的圣旨,要在刚刚夺取的涅瓦河口的查亚茨岛上建立一座要塞。这座要塞后扩建为城,并以耶稣弟子圣徒彼得为名,称圣彼得堡。
涅瓦河三角洲上数十条纵横交错的水道和运河,把要塞所在地区的土地分割成近百个小岛。1712年,俄罗斯迁都圣彼得堡,经过一系列建设,靠几百座桥梁将小岛相连,形成独特的“水城”和“桥城”景观。
1715年,依据新首都的规划,官员们指挥着工匠们在涅瓦河左岸的密林中披荆斩棘,要兴建一条“异常气派的大街”。街道的一段跨越丰坦卡河,阿尼科夫中校(Mikhail Anichkov)率部队建起了这座木桥。随即,木桥以中校的名字命名。
1841年,沙皇尼古拉一世(NikolausI)在位第十六年,原木桥位置上一座三孔的石桥建成通行。由雕刻家彼得.克洛特(Peter Klodt von Jurgensburg)于1842年和1859年分别在西侧、东侧设计了驭马青年朝气蓬勃的铜质塑像,这组群塑深刻地体现了人与自然斗争的主题。
1906年至1908年,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Nikolaus II)在位期间,阿尼奇科夫桥再次重建,成为圣彼得堡最著名的桥梁之一。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列宁格勒(苏联时代,圣彼得堡改名列宁格勒)被德军围困。面对法西斯炮火狂轰乱炸,苏维埃政府将桥头珍贵的塑像深埋在阿尼奇科夫宫花园的地下,直到1945年春才重见天日。
如今,铜马依然矗立桥头,外表斑驳伴随岁月流逝,雄姿勃发难掩历史沧桑。阿尼奇科夫桥,成为圣彼得堡城市发展最有历史积淀的守护者,它不仅目击了俄罗斯国家的崛起,更是东斯拉夫民族追逐强国梦想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