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时下最时髦的莫过于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小组合作学习。这不仅是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交往技能、合作精神、探究精神、自我管理等素养的重要手段。美国当代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A.K Ellis)曾这样说过:如果合作学习称不上当今时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它至少是最大的教育改革之一。
但在实际很多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学习并没有充分展开,甚至出现了“假合作”“不合作”的现象。如果有学生只是“参加”,却不“参与”,这种虚化的合作学习过程,只不过是“穿新鞋走老路”的另一番景象罢了。
一、合作学习小组中的“边缘人”
百度百科“边缘人”,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K·勒提出,泛指对两个社会群体的参与都不完全,处于群体之间的人,各个方面都脱离主流社会群体的方式。我们把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的绝对时间少于三分钟的学生称为“边缘人”。如果我们不能像医生一样“切片”,找出这些“症状”,反而被表面热闹的合作假象所迷惑,那么教育的“翡翠之城”就会像沙漠中的风滚草一样飘浮不定,“核心素养”也绝对不会扎根生长。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边缘人”就像影子,游离于实际合作探究之外,却始终存在于小组活动之中。小组合作成了他们参与学习的最佳幌子、逃避学习的“避风港”。这样的“弱势群体”在合作学习中到底学到了什么?体验到了什么?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他们已沦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看客、配角,成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可分组合作和共同进步,并不是鱼和熊掌的关系。转变学习方式固然重要,但生长如果不在,小组合作岂非“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长如果滞缓,共同进步岂非“纸上画饼”?“独来独往”“自娱自乐”“形影相吊”是边缘人参与合作学习的真实写照,而小组合作所要求的互动在于生本之间、师生之间、更在于生生之间的对话与生成。“教育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不要再让边缘人感叹自己“命运悲苦”,也不要再让他们把自己的心灵隔绝在自我抑制的孤堡当中。
二、合作学习小组中的“中心人”
在小组合作学习共同体中,与“边缘人”相对的我们把他们称之为“中心人”。他们往往卓尔不群、鹤立鸡群,扮演着“强势主导”的角色,不仅是整个学习小组的“知识决策者”“思想中心人”,还是“新闻发言人”“形象代言人”。学习小组为他们提供了张扬“个性”的舞台,课堂也因他们而变得“异彩纷呈”。可当中心人的“强势”变成了尖锐的棱角,刺向他身边的组员时,只会让学习小组中的弱者退到自己的孤堡之中,并把他们的学习热情贬斥到阴暗的角落。“边缘人”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透明人”。“中心人”的个体活动代替了合作的主导地位,他们支配着整个小组的“话语权”“行动权”“思维权”,个人的水平常常掩盖了团队的水平,他们成了孤独的“舞者”。可是,个体的生长又怎能托举起整个学习小组成员的生长分量呢?更何况没有他人的陪伴与互补,这样的生长何尝不是一种“残缺”?
三、合作学习的价值目标与实践策略
“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小组合作学习不是浅显意义上分几个学生、变个座位方式、大家讨论讨论那么简单,简单的任务分割也并不能真正实现小组成员的互动。而是学习方式的重大改变,更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只流于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并不能使学习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有着共同目标、明确分工的学习活动中去。小组合作学习是发挥小组成员每个人的优势,进行思维的碰撞交锋,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共同完成学习目标。边缘人不仅仅只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者,还应是建设者、贡献者,同时更应该是受益者。小组合作学习中,对于边缘人不仅要有看得见的探究“场面”,还要有被他人关注的“暖流”。“尊重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才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目标。只有保障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生长,才能实现小组的“共同永续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才有意义,这样的课才能算好课。
要想真正体现合作学习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价值理念,实现“全景式合作”,避免“华而不实”,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特别是那些如“边缘人”一样的弱势群体都参与合作。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应充分根据“分性别搭配,兴趣化组合,任务制实施”的小组组建原则,实施优势嫁接,组织互动生长。其次还需要有必要的规则保障和精心地问题设计。一方面制订合作的规则,保障“边缘人”能发自内心的力量去参与合作。实行规则管理比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更为重要,群体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每个个体都是力量的源泉。另一方面,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大部分学生在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顺利展开,在问题熔炉中获得不竭的探究动力。这最关键的就是要提供好合作学习的任务,应该围绕学情发现的问题、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恰当的教学合适点科学设计问题,即“问题”应成为合作学习的动因、核心。忽视问题设计,仓促上阵,不仅徒劳无益,甚至可能比不合作更糟糕。第三,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质疑探究,而后进行讨论交流,促进多层次的合作、多功能的互动和交互式的分享信息,从而实现合作学习的精准发力。所谓“积力所举无不胜,众智所为无不成”,小组合作应把禁锢“边缘人”的孤堡化成学习小组中的“活力因子”。小组成员的协同进步,各种优势资源的整合集聚,学生主体地位的全面提升,由此带来的交流、合作、倾听、尊重等素养的“蝶变”,足以超出我们预期的想象。第四,教师与同伴还应该更加关注“边缘人”的发展,给他们营造一个平等而又温暖的生长氛围,将教育的阳光洒向每一个学生。
在看似表面热闹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孤独的中心人、透明的边缘人,也许是“小组合作学习”实施初期中无法回避的“阵痛”。但规则保障、问题导向、他人关怀,都该着力于减轻这类“阵痛”,让边缘人避免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也让“合作学习”不再成为边缘人心中的“隐痛”。“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要让每一个孩子落单!警惕忽视“边缘人”现象,这应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所在,也应成为每一个教育者的情怀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