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车站里的母子
一个暴雨如注的夜晚,火车晚点。候车站里,闹哄哄的,到处是人。外面电闪雷鸣,里面像沸腾的开水,只听见小孩的哭闹声,带着乡音的聊天声,广播里的报站声,各种声音交融在一起,这声音几乎要盖住外面的雷声。
路途的奔波带来的困意让我无暇顾及其他,于是闭上眼睛,准备休息一会儿。这时,耳畔传来温柔的声音:“你好!”我睁开眼,看到的是一位披着齐肩卷发,戴着眼镜的女子,大概三十多岁,脸上带着真诚的微笑,右手还牵着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
“不好意思,打扰你了。可以麻烦你帮我看一下行李吗?我带孩子去一下洗手间。”说话间,她指了指旁边的行李,一脸的歉意。
“好的,没问题呢!”我笑着说道。
没过多久,她带着孩子回来了,坐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再次跟我道谢。
之后,我又开始闭目养神。正歇息着,突然被一阵嘶吼声惊醒。那声音透过嘈杂的人群直达我耳畔。睁开眼一看,竟然是旁边的这位女子。我有些诧异,究竟是什么惹怒了身旁这位优雅礼貌的女子呢?
再往旁边一瞧,便看到小男孩望着放在行李箱上的课本,紧皱眉头,噘着嘴巴,表情痛苦。
“说了要你从头读到尾,用手指着!你在发什么呆!一遍都没读完!”说着,女子将书摆正,举着男孩的右手放到书本上。
男孩无奈,只好拖着哭腔,读着课文,满是委屈。
一旁的妈妈,双手抱胸,简直把焦躁不安写在了脸上。
这一场景,触动了一个旁观者的心。从何时开始,家长们变得如此焦虑。
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报各种培训班。除学校的作业,还要买很多试卷,学生做个作业都要到深夜。很多学生曾抱怨说,一点儿也不期待周末,周末比平常还要忙,一天像赶场子一样,没得休息。试想一下,孩子真的需要报这么多班吗?或者,以这种逼压的方式,孩子收获会大吗?
“双减”政策下,各教育机构以及学校纷纷行动,为学生减负,也为家长减轻负担。但真正的根源在哪里呢?“双减”之后,确实减轻了学生的任务,但是家长的焦虑并没有消除。很多贩卖家长焦虑的现象频频发生。这似乎是教育上的悖论,社会提出减轻学生负担,家长却要求给学生补课。家长们有没有思考,他们的教育价值观出现问题了吗?孩子考高分和名校情结是否成了他们唯一的追求?
02 同事的焦虑
最近同事总是唉声叹气,问其缘由,才知道是因为孩子的学习。同事的女儿刚好初三,即将步入中考,这是很关键的一年,而同事女儿学习状态却让人担忧。
“做事情拖拖拉拉,一个事情做半天,效率太低了……”
“明明很简单的题目却总是做错,阅读能力也差,一道题目读很久还看不懂……”
“你不知道她学习状态很不好,对自己也没什么信心,学习压力特别大,所以啊这些话我也没跟她说,怕给她太大压力,也就和你吐槽一下,释放释放压抑太久的心情……”
听同事絮絮叨叨,吐槽了一大堆。待她情绪稳定后,我问她:是否自己过于焦虑?或者对孩子要求太严格了?我印象中她女儿还是挺可爱、机灵的一小姑娘,怎么她口中说的就成了这样。
她说这些话平时并没有对孩子说,一般都是忍着的,怕把坏情绪传递给孩子。
但是看同事当时吐槽时的样子,就知道,她虽然没有将这样的话说给孩子听,但还是无意中让焦虑影响到了孩子。同事内心是没有真正接纳孩子的,她的不满虽没有说出来,但其实孩子是可以感受到这种情绪的。但这一点,她自己并没有觉察,只是觉得自己是一个孩子操碎了心的母亲。
03 做真正的教育
教育家杜威说过,“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在每个人的生命成长中,没有比家长更重要的老师。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见到的却是目的和结果的背离。很多家长的愿望和努力,不但没转化成生产力,反而变成了破坏力。
那么,如何真正接纳孩子,更好地引导孩子,而非在背后默默操碎了心?我想这些家长首先应该放下自己的焦虑,真正接纳孩子。正如教育家刘道玉所说:
我们应当把孩子当作社会的人;去掉“父道尊严”,多一些民主平等;放弃对孩子的支配欲望,多尊重孩子的自由选择权;少一些溺爱,让孩子多一些生活的锻炼;少一些包办,放手培育孩子独立的学习和生活能力;少一些担心,培育孩子的冒险精神;淡化高分或状元情结……
一个孩子能够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享受到智慧增加和身心成长的童年乐趣;进入成年以后,他们能够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业,学有所长,找到合乎自己理想的工作,并执着地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倾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并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既是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也获得个人的幸福与快乐。这是绝大多数人能够实现的成功人生,也是家庭教育应当坚持的正确方向。
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曾说过,“物理是最简单的科学”。其实,教育亦如此,正如尹建莉老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提到的:你用何种眼光看待孩子,用何种方法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将以何种状态面对世界。最美的往往是最简单的,我们只要拥有一颗平常心,信任孩子,修炼自己。孩子有无限的人生可能,往往会带给我们无可限量的成长空间。
愿每个孩子都生活在恰如其分的爱和自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