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雯雨霏
聚焦美国低收入人群生活状态
对于书中写到的大部分人来说,愤怒是一种奢侈。
在贫困的边缘,我们看清了贫困的深渊。
贫穷就意味着你无法保护自己。
贫穷的定义:
* 贫穷指生活资料的缺少或者缺乏
* 贫穷指缺乏提供物质需求或舒适生活的手段
* 贫穷指一个人缺乏常人通常拥有或者社会可接受的金钱数额或者物质财产数量的状态
本书的目的:希望本书能帮助到那些人得到人们的关注
第一个问题是:
* 我们到底知不知道要做什么
* 哪些问题使我们有能力解决的,我们要从哪里入手
* 那些棘手的问题隐藏在哪个不为人知的、我们力所不及的地方
第二个问题是:
* 我们有没有决心去施展我们的能力
* 我们愿不愿意花钱,做出牺牲,重新建构财富等级以减轻下层人民的疾苦
能力和决心
在一个富有的国家当一个穷人,要比在一个贫困的国度当一个穷人,难熬得多。
穷忙,working poor,书里聚焦了美国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状态。
书中写到摆在眼前的现实是:
“对于书中写到的大部分人来说,愤怒是一种奢侈。”
“在贫困的边缘,我们看清了贫困的深渊。”
“贫穷就意味着你无法保护自己。”
收入低,干的活多,给自己的时间少,于是投入在自己喜欢的东西上的时间就少。投入时间少,那在这个喜欢的东西上就不太会产生相应的能力,所做的工作又是非常忙的,于是就不得不陷入越穷越忙,越忙越穷的状况。如此循环,产生了这样的一种穷忙的现象。
这是个人层面。会看他们自己有没有想要取得的目标,有没有思考过生活的意义,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行动,有足够的决心去达到目标,也就是主观能动性是否足够强烈和清晰。那是不是要求他们进一步努力就可以改变了呢?
NHK做过一个纪录片《穷忙族》,里面就有提到。有的人即使已经很努力,也还是改变不了,还能要求他们进一步努力吗?这难道仅仅是个人目标、意义、能力和决心的问题吗?
很多人在贫困线上挣扎,当个人的收入增加改变不了现状的时候,说明消耗比收入多。那这些消耗是什么?显然还有另一个层面,那就是社会。 社会层面上,即使我们是一个人,我们也是属于社会的一员,更可况我们有自己的家庭,我们需要照顾好我们自己,照顾好家庭成员,赡养老人,养育子女,我们有我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于是当这些被照顾的对象出现状况时,在我们身上的责任就会加深。这些消耗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医疗保障、照顾老人。也就是医疗保障系统弱和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会更容易产生穷忙。
不禁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个别还是普遍?是发生在一个国家还是很多国家?是只有发展中国家有,还是发达国家也有?
答案都是后者。因为本书聚焦的就是美国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状态。收入低,除了工作收入低之外,还有一个,就是找不到工作,没有收入来源。 所以更进一步讲,还有第三个层面。美国那些IT人才,因为国外廉价的劳动力剥夺了他们本来的工作,没有了工作,所做的工作和专业能力不对口,成了穷忙一族。
回到这本书,“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帮助到那些人得到人们的关注”。但也许这已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让人越忙越穷。纪录片最后说,“穷忙族实际上是无视工作意义和价值的社会的产物。”
穷忙这个词好像被戴了桎梏,一旦被标签,似乎前途就迷茫不堪。外部因素固然有,但内在如何去转化,让意义和价值主导。这是不是鼓励创业的原因呢?也许根源在于,有没有想清楚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这是全世界的社会问题。或许也因此,如今知识付费时代的来临,就是要打开人的认知,因为这样的现状让我们开始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扩充自己的认知,设法能站到更高的位置,去看到更大的格局,想要通过自身的力量去打破现状,而非仅仅去依靠,也就是自己掌握主动权。
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如今斜杠青年会越来越多,因为心中的梦想被点燃后,会自己生根发芽,会想要用自己的剩余生产力掌握生活的主动性,创造更多的可能,回归到自身价值,以此活出自己想要的富足生活。
#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 82 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