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灵感来源于朋友讲的一个故事。
朋友的表弟从小是留守儿童,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教育文化程度较低的父母在他年幼的时候便去了外地打工,极少有时间陪伴在孩子身边。
在表弟初三那年,恰是叛逆的青春期。受外面花花世界的影响,他决定退学去打工,过自己向往的自由生活。远在外地的父母电话沟通无效,也就默许了他的决定。而后的日子,他辗转于一些工厂,当着一名普通工人,做着基础性工作。
很多年后,他对父母说了四个字:我恨你们。
我想,这里的恨有太多因素了。那个男孩恨父母从小没陪伴着他一起成长,恨父母在他放弃读书的时候没有想方设法地拉住他,恨在他年轻不懂事的时候没有教育开导指引他,恨他如今一眼可望得到未来的枯燥生活。
这种恨意完全可以被理解,可是,这一切真的是父母的过错么?
古语云: 父母之爱子,则为其计之深远。那反过来,父母没能为其计之深远,就能说明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么?
非也。为其计之深远只是父母爱孩子众多方式之一,而非唯一。
父母爱孩子的方式,取决于他们的认知。一些低层次认知的家长对孩子教育这方面的认知并不是那么足够的深远,但这并不是他们不愿意为子女计之深远,而是能力和认知的局限性让他们无法做到。
虽然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认知层次,但为你好的这颗心,从古到今父母大都未曾改变。
孩子的恨意可以理解,他有着所有孩子一样的情感,那就是渴望父母的陪伴与教导;父母的未能为其计之深远也可以理解,他们有着自身的局限性,那就是对孩子教育的低层次认知。我们无法去评判这个故事的谁对谁错,但孩子恨父母的悲剧就是那样赤裸裸现实地存在,这就是一种现实的无奈。
这种无奈不是个例,而是普遍地存在于广大农村之中,那些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那些期望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
印象中,我和哥哥也是爷爷奶奶陪着长大的,小学,中学,高中。曾经的我,像所有小孩子一样,哭过闹过,怨过恨过,无法理解这种行为。
记得小时候,家里还没有电话,每次只能去村里的其他人家去跟爸妈联系,那时我总会哭着问,为什么你们不回来陪我。后来,似乎又慢慢习惯了,习惯了没有父母在身边的日子。
2008年那场大雪,我至今记忆尤深。那年的雪特别大,道路都结冰了,断了无数父母回家的念想。
我和哥哥两个人冷冷清清地在空洞的房屋里过了一个寒假,过了一个没有年味的年。大年初二那天,两个人各自提着一箱牛奶去十公里外的外婆家拜年。那时走在路上,又冷又累,走走停停的,终于到了外婆家,人已经冻麻了。
我是多么想念爸妈,希望他们可以陪在身边。虽然知道这是大雪天气所致,可心里还是会很难受。
直到上了大学,我才真正懂事吧,慢慢可以完全理解父母的行为,毕竟出发点也都是为了孩子好。那时我才慢慢尝试着跟爸妈做朋友,打开自己的心里世界,开心的或者难受的事情,我都会跟他们讲。
在亲戚们的眼中,我是个乖孩子,从小放养式生长,自己也会很认真读书。
年前和舅妈就表妹教育问题有过一次谈话。表妹现在也正是叛逆期,也面临着6月份的结业考试,我建议舅妈或舅舅可以在家陪她几个月,督促她学习。在我看来,孩子是需要父母的教育和引导的,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其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只是跟着环境在走。
舅妈当时便说道:“你和哥哥两个人,从小也是没有父母督促学习,但你就知道要读书上大学,你哥哥读完高中便心思开叉了,这主要还是看个人的自我约束和上进心”。
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
我并不是从小到大的好学生,也有过叛逆期和懵懂期,也走过错路蹉跎过岁月,只是比较幸运的,自我发现和觉醒。
初中在班主任叔叔的教导下,考上了县重点高中。可是高一那年的我过得是浑浑噩噩,上课老爱打瞌睡,除了当个语文课代表语文成绩好之外,数理化是一团糟。重点是我对此毫无羞愧之心,即使班上倒数几名贴在教室后面的墙上,我也不在乎。
那时没有人过问我的成绩,我也对此毫不在意。高一下学期分科,我理所当然地选了文科,一切都自己做主。每当有学习方面的问题想跟父母商量时,他们总是会告诉我:我们没读多少书,对这些也不懂,你自己做决定就好。
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读了半年的文科。高一结束的那个暑假,当朋友们都去学校补课时,我突然不想再那样浑浑噩噩下去了,似乎再也无法忍受那样的文科环境和那样不思进取的自己。
那一天,我想重头再来,想让自己变好。
于是,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级,再去读高一。尽管留级在人们心中是差等生的行为,亲戚用别样的眼光看待我,我还是要做这件在外人看来很不光彩的事情。
父母对于我的决定,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我想做,那就支持我。就这样,我开启了新的学习模式。
我想我真的是幸运吧,自我发现和觉察时,一切还为时未晚。哥哥却走上了不同的路,毕业多年后的他才意识到了当初自己的错误决定,如今又重新自考大专。也许上大学并不能保证我过上优于别人的生活,不能保证我就比没读书的同学过得好,可它确实让我体验到了更多种生活的可能性,让我相信改变的力量。
如今回想起来,那个十五岁的女孩当时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可退一步想,她当时没突然自我顿悟呢,结局又会是怎样?
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个人的自我约束力是重要的一方面,但父母的教育和引导也是不可或缺的。可很多低认知层次的父母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他们的意识更多的停留在我把孩子养大了,个人发展问题就看他自己了。
孩子的人生之路确实该由他们自己去闯荡,可作为父母,也应该在他走在岔路口时加以引导,这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无奈的是,有些父母没有能力去承担这样的责任,在他们看来,自己能做的就是供小孩衣食无忧,他们不懂教育,不知如何为其计其深远。
他们也有自己的无奈,能力和认知的限制让他们如此,似乎也只能如此。
这就是一种现实问题,没有谁对谁错,彼此都是无辜受害者。这就是低层次认知父母的无奈:虽爱子,却无法为其计之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