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被朋友圈一篇文章刷屏,《罗振宇永远不会告诉你的秘密》,大意是讲知识付费治不了你的焦虑, 黑了知识付费一道。 在此文作者看来,网上大部分知识付费都是大忽悠,因为“传授的都是碎片化知识,以及药不对症的知识,或者未经思考的知识” 。
看完此文, 我表示呵呵。
明明是有些人自己不动脑子, 非要赖在知识付费上。
以前一切免费的时候,怎么没看到那么多人焦虑,为何今天有了付费知识,就一下子坐不住了,大概某些时候的懒散,在一群打了鸡血去付费学习的人面前,没法遮掩了。
真正应该焦虑的不是知识付费, 而是怎么用好知识付费,更进一步说, 你该焦虑的是花费在知识获取的时间是不是到了位。
这个世界的确在疯狂的往前跑, 也的确在偷偷的惩罚那些不肯学习不肯跟上潮流的人,无论你有没有意识到。
你到底想学什么?
别抱怨要知识爆炸,要学的东西太多,问问自己, 到底自己期待获取什么样的知识?
都说持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自己, 那什么才是更好的自己? 是更能赚钱的自己, 是更有阅历更有深度的自己,还是更有趣更多花样的自己?
学习新的知识或技能是为了工作需要,是为了兴趣所在,或是为了扩宽眼界, 还是为了谈资,为了装逼?
若真是工作必需的知识,无论是专业书籍,还是付费平台甚至专门课程,理应抱着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心态, 还需要计较付费多少?反正有一天,你花出去的银子会变成职位收入赚回来。
若是为了兴趣为了眼界, 都已经是兴致所在锦上添花了,无论习得多少,都不值得焦虑
或是为了谈资为了装逼,那就更简单了,大千世界,率性而览罢了。
既然不同的知识在你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不同, 就应当调整阅读范围和深度,还有精力。
你想从哪学?
每个人的知识体系的搭建,早就不是单一,而是多元。
从本质上说,买一本书是付费,听一节网课是付费,在得到上订阅一个专栏是付费,加入各种社群读书打卡是付费, 他们的本质不论花费金钱多少,都是一种渠道。不同的渠道,提供不同层级的知识。
无论从哪种渠道学习,我们面对的不是碎片化知识,而是碎片化的学习时间。学习这种东西从来就不可能一蹴而就, 就是需要搭好框架以后一点一点填充血肉, 让整个知识体系慢慢丰满牢固。
必须意识到, 除非一些经典著作,市面上大部分著作在时效性上都需要仔细斟酌。当某个作者的理论观点变成白纸黑字印刷出来,按照出版营销的流程,距这个理论诞生的那一日,这个世界早已往前悄悄迈进了6到12个月, 也就是说,书本上的某些观点可能已经过期。
于是,你需要在更与时俱进的平台上更新或扩展相关阅读。
那些付费的知识,从某种程度上,将某些领域的知识和信息浓缩和集中,提供给更精准定位的用户。
在知识付费的平台, 如果有心,会找到非常有用的甚至成体系的课程, 配合线下的读书, 完全可以将某一领域的知识扩张夯实, 事半功倍。
我们不仅要肯学,还得会学。
用眼读还是用心读
问问自己,文章或者课程读过以后,做过梳理没有,有没有认认真真做一个读书笔记或者思维导图,能否对作者的逻辑和观点有一个清晰的理解,还是匆匆读过一遍就算完成任务, 可以束之高阁或者藏于某个收藏夹了。
人的记忆有限, 超过三个月没有回顾过的文章, 我保证你再见它时可能还是一副陌生脸。
如果这本书、这篇文章和或者这门课,没有真正被分解和思考过, 没有将其中某些理论或观点,跟自己现实生活中某个场景相关联,做出更深层次且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总结和推论,那么这条理论或者观点,你其实没有学到。它只是在在你眼前晃了一圈就消失在信息的海洋里,而你白白浪费了时间, 徒留一个模糊的影子,既无总结,又无指导。
实践了没
那些好的观点或者道理, 如果没有落在日常生活中去琢磨和实践,那一样是浮于表面的尘土,风一吹就散。
当你知道某些观点有用有帮助,但就是不做不改进, 那除了下次继续焦虑外,我也没什么好办法。
我看到有些真正的聪明人, 不仅利用付费知识平台有效打磨自己认知, 还充分利用付费平台的精准投放功能,建立自己的IP ,打造自己的社团营销。 要知道,大部分选择相同付费课程的人群,本质的价值观就有相同之处,在这样的平台上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群众,打造自己的社团,事半功倍。
怎么缓解知识焦虑
对付知识焦虑很简单
- 圈定感兴趣的小范围
- 在小范围内精读
- 读完了,记得行动,记得理论转化实践
然后,别焦虑了,如果能做到的话,可能还有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