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年读书的高中,是省重点高中。我的历史老师,她少有历史的厚重感,却能把尘封的历史讲成诗。
某一天临下课,她用几分钟深情地对我们讲:“我生在煤矿,爸爸和哥哥,还有亲戚,都在煤矿上班。我小的时候,听到家里人谈论最多的,就是谁谁谁又出工伤事故了,谁谁谁又遇上矿难,人没了。我家邻居里,男人没了,孤儿寡母不在少数。从小我就横下一条心:我这辈子一定不将就着过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我要过正常的生活。所以我一直努力学习,从师范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老师。我是我们家里唯一一个走出煤矿的孩子,也是唯一一个有工作的女孩。”
不知道我的同学们还记得这段话否,但我依然真切地记得,因为我也生长在煤矿,我的童年也充斥着各种受伤和死亡,我童年的玩伴中,也有失去爸爸的孩子。
当时我也狠下一条心:我也不要将就着去过那种提心吊胆的生活。与其苟且地将就,何不用力地追求?
后来,在我离开家后,听妈妈讲,这两年,由于国企改革,资源枯竭,煤矿日益衰落,以前工人豁出命能换来稍高的收入,现在却常常是几个月也发不了一次工资。煤矿工人现在过的生活已经不仅仅是提心吊胆那么简单,甚至可以用暗无天日来形容。我挂念着家乡的人儿,痛心着家乡的落寞,同时也感谢自己当初“不将就”的勇气……
再后来,我到了省城上大学,再后来又来到了这个浪漫的海滨城市工作。遇到很多人,高大的、袖珍的;狡诈的、实诚的;雷厉风行的、有条不紊的……我们用东北方言、西北口音和吴侬软语讲述着各自不愿提起的离开家的原因:
不想将就家乡夏季从不爽约的台风,一次台风能摧毁一座村庄;
不想将就家里那搭在房屋对面的“洗手间”,夏天恶臭,冬天太冷;
不想将就一夜下来已经凉透了的炕,东北的冬天,早晨生炉子绝对是一件要命的活儿;
不想将就家乡那条土道,平日暴土扬长,让人一脸灰,一场雨过后,就泥泥洼洼,无处落脚;
不想将就变成家乡的那些妇女,没有事业,没有乐趣,只有男人、孩子,和永远唠不完的东家长西家短;
不想将就着找一个不想爱的人,生一个必须要爱的孩子,过着不再谈爱的人生;
不想将就种地度余生的方式,像父亲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豆大的汗珠滴入土地,却依然一年两季为果腹发愁;
不想将就着让家里介绍个工作,介绍个对象,然后就漫无目的地直到死去;
不想将就着过在家乡的小城毫无新意的日子,尤其是看到朋友圈里的他们晒出音乐喷泉和粉丝见面会的时候……
一百个异客心中,有一百个“不将就”。愿我们“不将就”的勇气,不为世俗所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