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丁香园里看到“你愿意花100万买10个月的寿命吗?”的时候,我心里想着,又是一个标题党。然而每次看到瘆人的标题时我还是会手贱的想点进去看看这作者到底是想装什么逼。我想看看他到底想在这葫芦里卖什么药。那天,我也怀着这样的心理去看了这篇文章,却在耐心的看完后不禁矫情的留下了泪。不是伤心,也不是感动,只是就这样顺其自然的洒下了几滴不值钱的泪水,而已。
“受生命周期的限定性、理解衰老和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是一个过程,而不是顿悟。”这是文章里的原滋原味的一段话,看完之后很有感触,可是很多时候生命的离逝,却不是一个过程,而是残酷的很突然,那些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逝去,串成了我们对生命的感悟。
作为一名医生,在临床一线的经历让我们对于生命有更多的接触和感慨。这是幸也是不幸。我能在痛苦和煎熬中用自己所见的不幸来安慰自己,至少我还活着,不是吗,没有病痛的折磨,还有作为一个正常人的尊严,这是我的幸,是不幸之人的不幸。因为是医生,所以有时候又觉得自己很无情,在听到某个人在年老时病逝却也没有太多伤感,觉得这是必然,我也不知道这是幸还是不幸。
第一次意识到人会死去是在我六岁那年,最疼爱我的奶奶因肝癌离世,父亲和叔叔、姑姑们都伤心的哭天抢地,而我竟没有除了害怕以外的任何感觉。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整个家族都处于一种低气压状态,我以为我们一辈子都要这样在悲伤中度过,可是在一两个月后,我们家族的人好像又恢复了生机。那时的我,真的什么都不懂,不懂伤心,不懂死亡,不懂未来。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外公去世,我很伤心的哭了,大概是知道他再也回不来了,但我并不觉得无法接受这种死亡。或许真正让我难以接受的或许不是年老体衰的老人的离开,而是年轻生命的戛然而止,那是一种让人绝望和窒息的感觉,是对生命没有了想象的恐惧。
在我大学五年期间,一头一尾,有两个我的亲人突然离世。他们都是善良而勤奋的工作者,都没有好好的享受人生,就英年早逝了。我的姑姑,在我刚上大一那会,才40多岁的人,从确诊到离开,中间也就三个来月,我最后一次见她,是在我的升学酒上,那时她虚弱的已经连站立都有困难,可是她依然坚强的来到我的酒席上为我送来祝福。我当时单纯的以为,她的虚弱是暂时的,很快身体就会恢复,却在到学校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內,接到了父亲让我回家参加姑姑的葬礼的消息。
那段时间我整个人都是懵的,觉得一切都好不真实,好好的一个人怎么就突然离开了呢。之前辗转于南昌上海等各大医院的治疗都是没用的?花了那么多钱却还是这样的结果?好好的一个人怎么突然之间就没了呢?很多的疑问闪现在我这个学医的人的脑子里,却无能为力。
毕业那年,当时还是春节,我跑到外地去面试找工作了,又是在外地,父亲打电话告诉我,姨夫摔了一跤,住进了重症监护室。等我回来的时候,他已经断气了。他的离开让我的冲击更大,因为他的离开,让我更感觉无力。前一天还笑声依旧,隔一天却与我们阴阳两隔。
姑姑走了,两个女儿当时哭的估计觉得人生都没有了希望吧。姨夫走了,17岁还在读高中的儿子一夜之间长大。一个年轻生命的离世,总会带来更多挥之不去的阴影和伤感。
我在两位亲人的离开后,对于医学,有着更多的无力感。他们于我而言,是有过很多回忆的长辈,他们带我一起吃过饭,跟我亲近的聊过天,不是那些普通的跟我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患者,此时的我不是作为一位医者,而是一名普通的亲人,在缅怀他们。因为他们,我对于自己的职业也有过很多的思考。
离开的人已然离去,留下的人需要坚强而更好的活着。对于死亡,我们无能为力,只能在有生之年,善待自己,让生命少些遗憾,多些美好。我很感谢我姑姑的两个女儿现在坚强的过的很好,当然,如果有妈妈在的话,会过的更好。我知道在她们的心底里有一个伤疤,永远都无法揭开,可是至少是靠着她们自己的坚强挺过来了那段黑暗的时光。我也希望17的他也能坚强。
医生,是一个双重角色的扮演者,在自己的亲人生病后,可能会比非学医者有着更多的自责感。我一个学医的朋友的叔叔在离开后,她很自责对我说,是她,没有发现叔叔的不对劲。
可是我想说,无论我们是医生还是非医生,对于离开的人,不用有过多的自责。说句不中听但又实在的,不要把自己想的太重要,即使你发现了什么,你也不能改变什么。生老病死,人之自然。道理很简单,却难以做到,毕竟,人是有感情的。
所以,在有生之年,让我们好好的对待自己的身体,好好的对待身边的人。不是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吗,对自己好点,因为不一定有下辈子,对别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遇见。这样,在生命划上句号的时候,能够不那么遗憾。
生病了就去治,治不好就去玩,一辈子那么短,不要亏待自己,我们无法延伸生命的长度,却能去拓展生命的宽度。让自己每一天,活的精彩些。
我们每个人,都必将目睹生死,最终,自己也要面对这个残忍的字眼。我们都应该用一颗从容淡定的心去面对一切的苦难和不幸,在人生得意的时候不要收敛的欢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