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 有眼不识价值论 无人不引手稿文
——价值论方法
列位看官好!我是老陈。咱们书接上回。上回讲到信息论和符号论,这回再讲第七个方法论——价值论。
话说价值这个概念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出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有论述。但是在他们的论述中,价值概念只局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还不具有普遍性。
第一个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概念的是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休谟第一个提出“事实”与“价值”的区分问题。他说,“从‘是’中推不出‘应当’”。“是”是事实的陈述,“应当”是价值判断。二者属于不同的活动。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 年版第406 页)这可以看作是关于“价值”的一般定义。
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属性与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另一类是关于客观事物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即价值)的认识。从哲学上说,前者属于实体论,后者属于价值论。几乎所有社会科学都或多或少与价值论有关,都自觉不自觉地以某种价值论为假设前提。由此可见,价值论是整个现代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价值问题是任何社会科学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从实体论到价值论,这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史中的一个巨大飞跃。它为社会科学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许多过去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从价值论的观点来看,无不迎刃而解。当年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分析商品的本质时陷入幻觉,他们拜倒在商品的物质属性面前,看不到商品的社会价值属性,从方法论上说就是不懂得运用价值论方法。马克思不无嘲讽地称之为“商品拜物教”。我们也不妨把形形色色的实体论美学观称为“审美拜物教”。
价值分析方法与上述的功能分析方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一个事物的价值实际就是它对人的功能和作用。所以这两个方法实际是一回事,只是一个通俗些,一个更具有理论性。
价值论对于美学研究来说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有力地克服了传统的实体论美学观。这对于美学研究来说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主要理论价值如下:
第一,它以科学的名义将“人”的概念引入美学。在价值论之前,虽然许多美学家都在他们的理论中谈到“人”,可是他们这种做法并无学理根据,只是一种朴素的认识,还有待证明。而价值概念的核心含义就是“满足人的需要”,这样,“人”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美学理论,而这,对于美学理论的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美是离不开人的,离开人的美学不可能是科学的。
第二,价值论还将审美情感引入美学,这同样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因为有价值的事物在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必定会引起人的情感反应,这就为美感概念进入美学提供了理论根据。
最后,价值论将美的产生原因指向人的需要,这为解释审美现象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可以说,价值论在美学理论中的成功运用,是使美学从蒙昧走向觉醒,从幼稚走向科学的转折点。
总而言之,价值论是千金难买的新理论,好理论,其科学意义怎么评价都不过分。今天,一个研究社会科学的人,也包括美学家,如果他对价值论不闻不问,或一窍不通,那么最好闭嘴。正所谓,有眼不识价值论,下笔万言总是空。
但是有一点要说明,价值论只是美学研究的方法论。它可以指导美学研究,帮助我们认识美的性质和特点,但是不能代替美学理论。我们可以说美具有价值性,但不能把“美是价值”作为最终答案。因为它太抽象,太笼统,不能揭示审美价值的特殊本质。
信息论、符号论、价值论,这三种方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或者概念的内涵外延不同而已。一个存在物,从其意义的传递来看,它是信息;从载体和意义的关系看,它是符号;从满足人类需要的角度看,它又是价值。对于美学研究来说,这三种方法都是不可缺少的,还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但是相比较而言,价值论具有更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价值论虽然重要,但是如果对“价值”的理解过于简单化,也可能使美学研究误入歧途。比如一般来说,价值论揭示的是人与物的关系,这是事实。但是如果认为审美价值所反映的就是人与物的关系,就可能误入歧途。对于美学来说,这是一个可怕的错误。其实,价值不光是人与物关系的反映,还可能是人与人关系的反映。因为价值有两种,一种是实用价值,一种是社会价值。实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社会价值反映的则是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关系。
马克思说:“每个商品表现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9页)这个“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实用价值,它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而“交换价值”则是商品的社会价值,它反映的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如果我们对美的社会性缺乏了解,只看到它的实用性,那就同样会犯“商品拜物教”的错误。
价值论虽然很重要,但是很遗憾,能够从价值论的角度观察审美现象的美学家屈指可数。美国有个桑塔耶那,苏联有个斯托洛维奇,中国有个杜书瀛。余者不足论。而这三人都缺乏“临门一脚”的功夫,没有进一步指出审美价值的真正本质。
当代中国美学家更喜欢高谈阔论马克思的1844年《手稿》,尤其是其中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曾经有一个时期,研究《手稿》成为“显学”。著书立说不引用几段《手稿》中的文字就显得没有学问,甚至没有资格谈美学。有的人甚至一辈子专门吃“手稿”饭,翻来覆去炒作,煞有介事地阐发微言大义。此亦皇帝之新衣也。在下今日此言,犹如童话故事中那个小男孩儿的一声惊叫,希望能够引起这些人的醒悟——“对象化”不如价值论,它解决不了美学的根本问题。《1844年手稿》是马克思26岁时写的札记类文字,并非逻辑严谨的文章。当时马克思还没有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阴影中走出来。根据恩格斯的说法,马克思新的世界观的天才萌芽是写于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那么此前的《手稿》就只能说是“前萌芽”状态的文字而已,并不能代表马克思的成熟观点。
马克思本人在后来的研究中,比如在分析商品、货币、资本的本质时,就不再使用“对象化”概念。他在论述纸币本质时采用了“价值符号”概念,既简洁又明快!他为什么不说“纸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对于马克思已经抛弃的概念,我们为什么还抱住不放?更何况马克思在《提纲》中明确说:“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可见,如果一定要说“对象化”,也不能说“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而应该说“社会关系”的对象化。这个对象化就是社会价值。
在下不才,但是独立思考的精神还是有的。我的《现代美学原理》(1996年)洋洋三十万言,从来不提《手稿》二字。并不是说《手稿》中的观点都不可取,我只是想告诉吃“手稿”饭的人,研究美学应该从审美现象入手,抓住“价值”二字,而不能从“人的本质力量”入手。“人的本质力量”并不能解释审美价值产生的根源。
下回讲第八个美学方法论——实践论。这是最重要的美学方法论。可是就目前情况看,这个方法论被严重忽视。别看李泽厚及其追随者整天“实践”不离口,实际上他们根本不懂实践论之为美学方法论的意义何在。欲知此中奥妙,请点个关注,且听下回分解。
呜呼!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