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知识付费的坑踩过一遍是一种什么体验?(下)
写(下)之前,刷到刘思毅最近说,流量不应该理解为大量的泛客户,播放量不再有一丝一毫的价值,除了自恋,
粉丝量也没有价值,连公众号的粉丝量都没有价值,事实上确实是,这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圈地自嗨,实际转化情况跟粉丝量没有绝对关系。
我现在接触了将近1000个知识付费圈里人,有账号粉丝高的吓人,但课一直没怎么卖动的;也有挺多寂寂无名的账号,看着跟营销号似的,一个月账号的累计直播卖课创收比前者粉丝量还高。
本质上还是绕开了做知识付费的坑,上篇说了些思维上的,这儿继续分享
1. 不重视内容就是自寻死路
知识付费的核心看上去好像是付费,但这个商业模式,其实注定了和内容产生强关联,如果丢失持续生产内容的能力,就不会走远,因为用户会认为你并不能持续的提供想要学习的知识和产品。
内容一定得打磨打磨再打磨,能持续卖课的真未必是比你更专业,可能只是课程产品上比你考虑用户更多一点儿
2.知识付费的产品交付要标准化
这个非常重要,不标准的产品,用户就没有边界感,会认为只要花了钱,就可以提出对应的要求然后必须满足,如果不满足的话就会认为平台服务不好,认识有很多老板都深受其害。
3.课程产品的设计一定要有差异化
用户当然可以去对比同行,我们甚至鼓动欢迎用户去和同行对比,因为比较之下,你疯狂表现自己都有什么,用户一上来是没有感知的。但用户对比时发现你有他没有的,这就很致命。这时候就能意识到,对方解决不了他的问题,还得回来找我们,我们必须要打用户的痛点,并且让他知道我们了解这种痛点。
4.学会辨别用户的伪需求
免费的当然人人都想要,况且市面上免费的内容那么多,有时候用户提出来的需求,并不是真实的付费需求,而是有更好无则没关系的需求,这种就不构成付费意愿,最后就是白忙活一场
5.做好得罪人的打算
有做私域的圈友们会发现,你千辛万苦加上的用户,任意产品可能转化率能有40%就到天了,也就是至少一半的用户是不会被转化的,甚至永远不可能被转化的,这其中就大概率会出现被说割韭菜,骗人,坑人之类的话,这些很正常。
我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是20%的用户贡献了80%的营收,必须要承认这个事实,其他不付费的人怎么看不重要,重要的是服务好认可的用户,这个很多初做知识付费的人很难意识到。
知识付费市场越来越卷,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里面就有:
1)纯流量知识付费业务,就只做一次生意的,不二转,无奈中国人口太大,只要容易获客,一人割一次也足以持续很久
2)做情绪课程的,为情绪价值买单,最后发现里面根本找不到想要的学习实质性知识的;
3)长期浸润在所谓“高质量人群圈子"的,最后发现就围观别人的成功了,别人拿成功的经验又创造了二次成功,自己还在原地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