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籍《社会心理学》,读书感悟:第九章偏见:不喜欢他人。
偏见是一种没有明显依据的易变的观点。
一、偏见的本质和作用。
理解偏见的本质,以及“偏见”“刻板印象”和“歧视”之间的区别。
1.偏见的界定。
偏见:是对一个群体及其成员负面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
刻板印象:是一种概括性看法。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可能准确,也可能不准确。准确性决定了偏见(对他人进行判断)社会知觉之杯已经装满了约90%。当刻板印象过度概括或明显不对时,这10%的刻板印象就会出现。
偏见是一种负面态度。歧视是一种负面行为。
偏见性的态度不一定会滋生敌意行为,同样并非所有的压迫都源于偏见。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是制度性的歧视举动,即使在没有偏见意图的时候也如此。
2.偏见:微妙形式和公开形式,
我们对同一个目标可以同时拥有完全不同的外显态度(有意识)和内隐态度(无意识、自动的)
尽管外显态度通过教育可以发生巨大变化,但内隐态度会持续存在,只有通过不断练习从而形成新的习惯才会改变。
3.种族偏见
①种族偏见是否正在消失
4.偏见的微妙形式。
偏见的微妙形式比公开形式的涉及面更广。我们更喜欢熟悉的,相似的和感觉舒服的人或事。
现代偏见甚至表现为种族敏感性,它导致了人们对被隔离的少数种族人士反应过度--包括对他们的成功贊扬过度,对他们过失批评过度。
偏见同时也表现为某种怜悯姿态。
①自动偏见
批评者指出潜意识的联想可能只是印证了文化上的假设,但是没有说明偏见的影响(偏见包括了负面态度和行为倾向)。
在一些情境中,自动的内隐偏见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死。
在屏幕上出现手持枪械或者手持闪光灯或瓶子之类的物品黑人或白人,更容易误击黑人目标。
相反的效应同样存在,人们在看到武器时,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到非裔美国人身上,这种现象使美国警察更容易把黑人判断成罪犯。
5.性别偏见。
性别角色规范,即人们有关女性和男性应该如何行为举止的观念。这里我们关注性别刻板印象,即人们有关女性和男性事实上如何行为举止的信念。规范带有预约定性质,而刻板印象则是描述性的。
①性别刻板印象
存在很强的性别刻板印象,并且正如常常发生的那样,刻板化群体的成员也接受这种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有关一群人的概括,他们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或者过度概括而偏离了事实真相。
性别刻板印象的持续性和普遍性。
刻板印象(信念)并不是偏见(态度)。刻板印象可能为偏见提供支持。
②性别态度:善意的还是敌意的
一种有利于刻板印象导致了一种有利的态度:女性优秀效应。
常常将善意的性别偏见(女性的道德敏感性更高)和敌意的性别偏见(一旦男性做出承诺,那么它就会牢牢束缚他)混合在一起。
③性别歧视
女性对女性存在偏见。
偏见是先入为主的负面态度。刻板印象是有关其他群体的信念,可能准确,也可能不准确,或者过度概括,但是它是基于事实核心的。歧视是不合理的负面行为,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指个体的偏见态度,或者歧视行为,或者压制性的制度实践〈即使并非有意带有偏见)。
偏见既有微妙的无意识的行式,有公开的,有意识的形式。研究者设计了微妙的调查问题和解决方式去评估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从而检测他们无意识的偏见。
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一直广泛地存在着对黑人的歧视,在那以后虽然对黑人的歧视变少了,但仍然存在。
类似的,对女性的歧视近年来也逐渐减少,但仍然存在。美国强烈的性别刻板印象和一定程度的偏见依然存在,而在世界其他地方程度更高。
二、偏见的社会根源。
1.社会不平等:不平等的地位与偏见
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濨生了偏见。
我们敬重那些地位高的人所具有的能力,同时也喜欢那些欣然接受较低地位的人。
有些人能注意并适应社会地位的差异。倾向于从社会阶层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就是社会支配性取向。
社会不平等不仅滋生了偏见,也造就了不信任。群体之间受到的待遇越不平等,群体间的信任和合作就越少。
2.社会化。
偏见起源于不平等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其他社会原因,包括我们现在的价值观和态度。
①权威人格。
偏见似乎不只是具体针对某一群体的态度,而是如何对待与自己不同的人的一种思维方式。
种族中心主义。普遍拥有权威人格的倾向--不能容忍软弱,具有惩罚性的态度以及群体内部的权威。
服从和尊重权威是孩子们应该学习的最重要的品质。
一些学者对该研究持批评态度,由为该研究只关注右翼权威主义,忽略左翼的教条权威主义。
特别让人感到震惊的是社会支配性取向和权威人格得分高的人,属于我们社会当中偏见最深的人。
②宗教与偏见。
那些得益于社会不平等的人,在声称“人生而平等”的同时,还需要为让各种事情维持现状而寻求合理化辩解。表面的幌子都是秉承上帝的旨意。
教会成员比其他人表现出更明显的种族偏见,同那些信奉进步信仰的人相比,那些表现信奉传统和正统基督教的人表现出更多的偏见。
宗教和偏见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
他们或许根本没有联系。
可能是偏见导致了宗教信仰,即偏见引导人们创造宗教观念来维护他们的偏见。
也可能是宗教信仰导致偏见,即宗教引导人们相信所有人都拥有自由意志,贫穷的少数民族应该就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责备自己。
如果的确是宗教信仰导致的偏见,那么越虔诚的教会成员偏见就越深。
宗教的作用显的自相矛盾,他制造了偏见,同时又消除偏见。
③从众
如果偏见被社会所接受,那么许多人将会遵循阻力较小的通道,顺从这种潮流。
从众同样也维持着性别偏见。
3.社会制度的支持。
种族隔离是社会制度助长偏见的一种形式。
学校同样也在强化主流的文化态度。
在视觉上突出男性的面孔和女性的身体,既反映了性别偏见同时也在延续性别偏见。
社会情境以多种方式滋生并维持着偏见。一个具有社会和经济优越性的群体,往往会以偏见的信念来保护他们的地位。
孩子同样也在孕育或者减少瞥见的方式下被扶养长大。家庭、宗教团体及更广阔的社会都可能维持或者减少偏见。
社会制度也支持偏见,有时是通过公共政策,有时是处于无意的惯性。
三、偏见的动机根源。
识别并考察偏见的动机根源。
偏见的敌意背后有着各种各样的动机,动机也可以让人们避免偏见。
1.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
痛苦和挫折常常引起敌意。
这种替代性攻击的目标是变化不定的。
愤怒激起了偏见。
竞争是挫折的来源之一。
现实群体冲突理论一旦群体为稀缺资源而竞争,就会出现偏见。
2.社会同一性理论,感觉自己比他人优越。
A、我们归类
B、我们认同,我们将自己与特定的群体(内群体)联系起来,并以此获得自尊。
C、我们比较,我们将自己的群体与其他群体(外群体)进行比较,并且偏爱自己的群体。
很多年轻人通过加入帮派来寻找自豪感、权力、安全感和同一性,当人们的个人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融合到一起--自我与群体的边界变得模糊时--他们会更加愿意为组织而战,甚至为组织牺牲。
①内群体偏差
内群体偏差提供积极自我概念。
内群体偏差滋生偏袓。
喜欢内群体是否必然讨厌外群体。
内群体偏差的产生,可能是源于感觉到其他群体很糟糕。
②社会地位、自我关注和归属的需要。
要感觉自己有地位,就需要有人不如我们。
恐惧管理即蔑视那些不断挑战她们的世界观、使他们感到更焦虑的人。
一个人为自己的能力和独立性的男人,可能通过宣称女人是弱小和依赖是如何令人可怜,以此来夸耀自己的男子汉形象。
蔑视外群体还可以满足另一种需求:对一个内群体的归属需要。
3.避免偏见的动机。
动机不仅使人持有偏见,而且会使人们去努力避免偏见,
避免偏见的动机会使人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动,通过提高志愿者的意识和关注程度,训练他们用无偏见的自动反应替代偏见反应,可以克服偏见。
人们的动机会影响其偏见。挫折滋生敌意,人们有时候会将这种敌意发泄到替罪羊身上。有时候会更直接的针对竞争性的群体来表达这种敌意。
人们还有一种动机,即认为他们自己和他们的群体比其他群体优越,即使很普通的群体成员身份也会使人们喜欢自己的群体要胜于喜欢其他群体。自我形象受到威胁会增强这种内群体偏爱,归属感的缺失也产生同样的效果。
从相对乐观的角度看,避免偏见的动机能够引导人民打破偏见习惯。
四、偏见的认知根源
1.类别化:将人归入不同群体,
通过把客体归入不同的类别来组织世界。
①自发类别化。
类别化本身并不是偏见,但他得且为偏见提供了基础。
②知觉到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我们就有可能夸大群体内部的相似性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
外群体同质效应即认为他们都是“相似的”,不同于“我们”和“我们的”群体。
当面对我们自己的群体时,我们更容易看到多样性。
我们越是熟悉某一社会群体,我们就会看到越多的多样性,我们越是不熟悉我们的刻板印象就越严重。
同龄偏差:人们能够更准确的识别与其年龄相似的个体。
2.独特性:感知那些突出的人,
我们感知世界的其他方式也会导致刻板印象的产生。
①独特的人。
独特性形成自我意识。多数派群体成员往往心里清楚少数派成员对于他们的刻板印象。
污名意识就是人们在多大程度上预期他人会对他们产生刻板印象。
那些认为自己屡屡成为受害者的人会生活在刻板印象的威胁、想象中的对立导压力当中,因此可体验到较低的幸福感。
偏见知觉为个体的自尊提供了缓冲。
②生动的案例。
少数群体的个体越独特,多数群体就会越高估这个群体的人数。
独特的案例也会强化刻板印象。
③独特事件促进虚假相关。
刻板印象假定在群体成员身份和个体特征之间存在某种相关性。
我们一些存在的刻板印象,能引导我们“看到”根本不存在的联系。
3.归因:这是一个公平的世界吗?
我们总是热衷于将人们的行为归结于他们的内在倾向,而忽视那些重要的情境力量,之所以犯这类错误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人而不是情境。
①群体服务偏差,
我们总是对自己群体的成员给予善意的理解,
外群体成员积极行为相对而言经常被人忽略。
语言性群体间偏差。
指责他人能为指责者本人的优越地位提供辩护。
类似的服群体服务偏差可以解释偏见形成的动机和认知基础。动机和认知,以及情绪和思维,都是不可分割的。
②公正世界现象。
勤奋工作和高尚情操会换来奖赏,而懒惰和不道德则不会有好结果。
近期研究展示了支持偏见的刻板印象怎样成为我们思维(我们计划世界的方式)的副产品,首先,我将人分门别类的的做法,夸大了群体内部的一致性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
一个独特的个体,诸如惟一的一名少数种族个体,具有引人注目的特点。这种人会让我们意识到,在其他情形下注意不到的差异。个独特事件的发生(例如一个少数种族个体犯了一种非同寻常的罪行)有助于建立人与行为之间的虚假相关。将他们的行为归结于内在品质,会导致群体服务偏差:将外群体成员的消极行为归结于他们的特点,对他们的积极行为则闪烁其词。
指责受害者源于一个公认的假设:因为这是一个公正的世界,人们得到的是他们应得的一切。
五、偏见的后果。
1.偏见是一种预先判断。
预先判断引导我们的注意和记忆。
预习判断还能引导我们对事件的解释,我们先前的看法获得了验证。当群体成员行为举止与我们的预期不一致时,我们就会以特殊形式为由为为行为开脱。
对于不适合的人形成新的刻板印象。这是应对不一致信息的另一种方式。再分群--形成一个子群体的刻板印象--倾向于让分化中的刻板印象适度地发生变化。子类别是群体例外,子群体则被认为是整个群体的一部分。
2.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
3.刻板印象威胁:一种自我验证的忧虑,担心有人会依据负面刻板影响来评价自己。
媒体能激起刻板印象威胁。
刻板印象威胁同样也会影响运动员的成绩。
刻板印象威胁的表现在:压力、自我监控、抑制不需要的思维与情绪。
负面刻板印象干扰成绩,而正面刻板印象似乎能促进成绩。
4.刻板印象会使个体判断出现偏差吗?
是的,刻板印象导致判断出现偏差,但令人欣慰的是:首先,我们的刻板印象通常可以反映现实。刻板印象的准确性是所有社会心理学效应中最伟大的相应之一。其次,人们在评价个体的时候,往往比评价由这些个体构成的群体时更为积极。
人们可能具有强烈的性别刻板印象,但在评价特定的个体时,又会忽略这些刻板印象。
强烈的刻板印象并非无关轻重。强烈而且显然相关的刻板印象确实能影响我们对个体的判断。
5.刻板印象扭曲认知解释。
刻板印象同样会影响我们对事件的解释。
当人们行为违背了我们的刻板印象时,我们会对他们做出比较极端的评价。
偏见和刻板印象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尤其是当它非常强烈的时候,再判断不了解的个体时候,在就整个群体进行决策的时候。
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趋向于永久存在,并且抗拒改变。他们会通过自我实现的预言创造出相应的现实。
偏见通过让人担心其他人会与刻板化的看待自己,利用刻板印象威胁来防碍一个人的表现。
刻板印象,特别是强烈的刻板印象。会影响我们感知他人和解释事件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