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四川
  • 我比较钟意毛遂,大概是因为他的处事风格是我比较喜欢的,为人不张扬,不显摆,但是又有能力有才华,懂得知恩图报,有口才。
    在那个时代是为知己者死,是每一个门客的标榜,我羡慕他这样有自信的人,像他这样有才华的人,一鸣惊人是历史所向,我认为毛遂的成功正是因为它三年的隐忍。他明白自己何时出动才是最好的时机,才能够最大的发挥自己的才华,人这一辈子不过短短的几十年,就把握好每一个时机,才能过好自己想过的生活,才能发挥自己的最大才能和能力。一个情况的人必须会审时度势。
    我羡慕这样的每一个人。

    战国四公子传评论(四大门客区)

    四大门客(矦嬴、冯驩、毛遂、朱英)谁给你印象最深?他们身上哪些品质最让你欣赏?

  • 其实君臣遇合是根本不存在的,所谓的君臣遇合不过是在差不多的时间遇到了差不多的人,与其说是君臣遇合还不如说是时代造就了他们,一个国家的命运并不是在于两个人,一个国家的命运在乎的是人民,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人民对统治者的政权有所怀疑,对他们不信任哪怕君臣再怎么遇合也是治理不好国家的,所以无论是什么职业上的人,这里好人心总能会过得顺风顺水。
    所以一个国君想要治理好国家仅仅是收买臣心是不够的,没有的就是要得到民心,那么这样君臣遇合就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得民心者的天下,这个是在任何时代,都是适用的

    王驰十三班

  • 这世上从不存在君臣遇合。
    君遇臣,或臣遇君,不过是政治上的一场投资游戏。既入游戏,须知风险。古往今来,多少所谓的贤臣葬身鱼腹,不得善终,多少号称千秋万代的王朝毁于一旦,
    臣遇君,是攀权附势,借皇权达到自己的目的。位极人臣,也是给一个人装孙子,在千万人前作威作福,可笑可悲!朝庭上结党营私,勾心斗角已是常事,民生多艰,饿俘遍野也就成了名利的代价。在那个封建时代,有多少状元榜眼不是追逐功名利而梦想一睹龙颜。所谓明君,可能只存在于理想中。
    君遇臣,是不折不扣的利用,是找一个听话的代言人管理各事务,从而减少自己负担。当皇帝,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煜是诗人而非皇帝,万历是木匠而非皇帝。臣是皇帝与民间的沟通人,臣不贤便害了整个王朝,所以克勤克俭的崇祯在临死前发出“诸臣误我”的感叹。
    君臣制度中,再好的君与再好的臣相遇,也是处于封建时代中,有封建,就有剥削。所以我说,君臣遇合,是否只是一个谎言?
    13班 高子凌

  • 儒与道的碰撞
    在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有过无数次思想的碰撞,而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各有各的主张,他们无数次思想上的碰撞,造就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而诸子百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儒与道两家了。
    儒家的青少年,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入世,成就一番伟业,成为一代名臣,即使是屈原也不例外。刚刚入世的他,意气风发,多次升官。可正当他事业有成之时,他忽略了一件事,那边是人心险恶他被奸人所陷害,受怀王冷遇。可屈原心中的清高,来源与儒家一而再,再而三反思自己而造就的清高,令他不屑于与世俗的浑浊同流合污,因此,他只能默默地祈祷,愿怀王能够醒悟,愿怀王能看清他身边的人,愿怀王能重新信任他。可在这一切发生之前,怀王死于他乡。屈原失去了他心中的希望,可他作为儒生的高洁、骄傲,仍没有改变,这令他又失去了最后的机会,结果被新王流放。
    儒生有一种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屈原便是这样的人,他想用自己的忠心来打动自己的王,可他也知道,他做不到。因为王的身边有太多想诋毁他的人,可他仍然选择那样做,因为他内心的儒字始终影响着他。而在江滨之时,他遇到了一个与他完全相反的人——渔父。“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屈原的无奈。而渔父呢,也给出了它的答案“举世浑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醉。”这就是一种与屈原的主张完全相反的主张——道。
    或许早就出现在了屈原的脑海中过,可他并没有接受,又或许是他想接受可内心又否定了这种与其初心完全相违背的思想,因此,他选择坚持自己的路,“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这是他内心的答案,这是他坚守的本真。
    其实,他们都没有错,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张。其实,这样的人并不少,也正因为有他们,有他们思想的交流、碰撞,才能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中国文明。
    —13 钱春林

  • 16班,张翱萱萱萱萱萱萱萱萱
    才华与胸襟两种观点并不矛盾,但是有没有关联,放眼远望中国历史,可以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
    我们来谈谈屈原吧,屈原是一名大文豪,是一名爱国诗人,作家。他有节操,高洁,清高。但是,我不太喜欢他。首先是因为他没有得“道”。一个得到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应该是与世无争,不显露自己,不挣名,利。但他却因为自己担任大官被皇帝任用可以改宪法而有一点膨胀,最后被小人所迫害。如果他是一个得道者,他就不会夸耀自己,那么小人也就没有机会来伤害他了。后来他竟然说出了“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这样的话。这种话其他人来赞扬他我觉得可以,但是自己这样对别人说,我觉得就不行了。更何况他还是对一个得道者说的那番话。
    他跳江而死,尸体坠入河中。他有着中国魂,但是他不完美。他的清气可以值得所有人学习,但是最后选择跳江自杀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清高,我觉得这是十分愚蠢的行为。生命是最重要的,舍命去表达对这个世界的不满,不肯去迎合这个肮脏的世界,但是他可以用生命去尝试改变,虽然可能会与所有人为敌,被以残忍的方法杀死,但是自己的的心却永远站在他自己身后,在走投无路时,回过头还有爱自己的人民。。。。。。这让我想起了汪国真的《热爱生命》“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屈原没有选择地平线,他选择了江底。。。。。。
    唐太宗李世民我认为就是一个才华与胸襟兼备的人。他是武将出生,热血而冲动,但是处理天下大事却又十分明朗。这还不是因为他背后有一个叫做魏征的男人。也正是他的冲动他多次想杀死魏征,而且在他45岁时听了小人谗言还砸了魏征的墓碑,但之后他想到这一切都是为了国家他又原谅了魏征,重新又建了坟墓。当然了,这是君王说应该做的。 若屈原能搏一下,那怕当一个老道士也比死好啊!

  • 16 罗来兰绪 才华与胸襟
    论才华,屈原和贾生的确是顶尖的,是天才,按照正常的套 路,这种才华横益的人本应会干一番大事业可他们却成为
    了历史上标准的悲剧英雄,为因为世上还存在胸襟,如果它像一道狭谷,那就只能把成功隔在才华的对面,若它像山一样高大,那就是直入云霄般成功。
    屈原多厉害去了,内议国事,以出号令,出接宾客,应对诸候。可以说是楚怀王的一把手”,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简直阅 朝廷上下无人能敌。你想想,一个大臣都做到政治内外兼通,精明能干;文学上,成就斐然,随口一作更是流传千古的大作。说白了,就是朝廷上的战斗机”。而贾生呢,十八岁就能诵诗属书,闻名郡中。才学优秀,通诸子百家,年纪轻轻,就能说会道。辅佐孝文帝治理国家,使国泰民安,法制度,兴礼乐,天下和洽。可以说,这两应就是男神级别的人物。政治、文学样样精通,都是大有作为,独得皇上恩宠,而在后期,屈原 被贬谪,悲愤交加作出的《离骚》更是达到了文学顶峰,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熟知,所吟颂,所赞赏的大作。贾生这个天才,渡湘水,吊屈原,野鸟飞过都能成作成篇,生活到处都是辞赋。而且还懂鬼神之说,也是个全能之才
    这两人,要不是时代不同,还真是难兄难弟”都知道,这人只要是
    飞黄腾达了,就得有小人来给领导嚼舌头挖墙角了。更何况这两个年纪轻轻的文学人青年?屈原这人吧,才华是没得说,但就是傲,而且还又傲又倔。你看吧,政治上你独领风骚,出尽风头,文学上取独占鳌头,还骄傲自豪。国家,你内外都治理得好,大王又和你亲近,就宠你,那个争宠争得要死要活的上官大夫当然不爽了,就去妖言惑上了。而屈原一生都钟爱着的那个楚怀王,又是个庸傻不悟的傻大王,一听就后这话就信了,只得疏远他。屈原内心悲伤愤懑又愚忠,太倔了。后来就被流放,也不至于这么忧都吧,流放又咋了,胸襟可以开阔些呀。政治受挫,我可以在文学上不断创作呀。再说了,这又不是只 有一个国家,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可他就是从未明白过,太过于清高,朋友都没有,不甘顺其自然流走天涯,又不肯让世俗沾染自己的纯洁,那这日子就没法过了,只得投河自杀。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以,贾生这文学小青年,也还是敌不过改治老油条,被贬长沙他这人过于悲观,一想到自己被贬长沙就觉得寿命不长,日子不好过。哪里呢,才被贬到长沙呢,况且后来还被召回京了。自己的学生骑马摔死,就自责哭泣了一年多,活活把自己哭死了。做人啊,太多愁善感了。这也是他最终成不了大器的主要原因。说来说去,还是事关两个字一胸襟。
    纵观历史,和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苏轼了。苏轼这从政经历多坎坷了。一贬再贬,贬了还贬。可却从未听他提起过什么举世混浊,惟我虽清,不如一死了之的话,政治上无人认可,我就专注文学。世人太污浊,我就独自享受生活,欣赏大好河川,灵感来了作上诗篇,成百上千,万古流传。贾被贬到长沙就悲叹寿命不长,苏轼还被贬海南呢!多远啊,可人家说什么?说的是我被贬海南更高兴,这么美的景色,绝不后悔。现在有人说他这是佛系,不,苏轼这是乐观器达,胸襟宽广。他把所有的苦,所有的难都容入心胸,去感受积极与美好,而这,却造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一生。若是屈原贾生能似苏轼这般,那也不会英年早逝啊!一身的才华也不会虽随死而费。不过也是,不是所有文人都是苏轼。
    汩罗汤汤,随风流淌,尸沉河底,已无处寻觅。贾生凭吊,词赋极伤,泪水滴滴,悲一生不如意。才华横溢,又能奈何?海纳百川,笑傲人生,才是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