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澳门
  • 120
    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初释:语出《朱子语类》,比喻做事要痛下决心,功夫扎实。 壶天山人诠释:所谓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它的概念的根本在哪里?就是要所谓的真知灼见,就是在...

  • 120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鸢飞鱼跃 初释:语出《诗经.大雅.旱鹿》:“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意为鹰飞蓝天,鱼跃深渊。 壶天山人诠释:所谓鸢飞鱼跃,它实际上是一个在体里养足,而且在应机到的这个时间点就开...

  • 120
    不睹不闻是良知本体。

    不睹不闻是良知本体。 初释:不见不闻是良知的本体。 壶天山人诠释:所谓不睹不闻是良知本体。因为这个良知是人的本来面目,它是超三维空间的,它是无形无相的。所以我们经常听过很多关...

  • 120
    未应不得先,已应不是后。

    未应不得先,已应不是后。 初释:语出《河南程氏遗书》。意思是人的本体在未应中隐藏,在已应中显现,未应、已应互相包含,二者不是先后关系。 壶天山人诠释:这句话非常精妙,“未应不...

  • 120
    凡知觉处便是心。

    凡知觉处便是心。 初释:凡有知觉的地方就是心。 壶天山人诠释:我们经常说一句话,就说你到底有没有心?你到底用不用心?其实他讲的就是知觉处,就是明觉,就是觉察。也就是观音反观内...

  • 120
    无深度,何以致广大?

    致广大 初释:意思为致力于达到广博深厚的境界。 壶天山人诠释:致广大。其实就像前面讲的一样,首先你要想追求广度,一定要把深度做到位,这个是一个根本。如果深度不到位的话,那广度...

  • 120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尽精微 初释:此句语出《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意思为尽心于精细微妙之处。 壶天山人诠释:所谓自广大而尽精微。其实广度的张驰力的核心是在于深度。如果你深度...

  • 120
    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

    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 初释:语出《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意为天地的法则是至诚纯一的,所以它化育的万物无法测量。 壶天山人诠释:这...

  • 120
    夫道,一而已矣。

    夫道,一而已矣。 初释:语出《孟子.滕文公上》:“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意为宇宙万物的道只有一个。 壶天山人诠释:道夫,一而已矣。其实关键就是大道不二。真正的大道就像...

  • 120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 初释: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意思为认识了大道,但是不能以仁心来保持它,虽然得到了,必将还会失去。 壶天...

  • 120
    学以聚之,仁以行之。

    学以聚之,仁以行之。 初释:语出《周易.乾卦.文言》。意为通过学习积累知识,并用仁爱之心去实践。 壶天山人诠释:学以聚之,仁以行之。我经常讲文化的概念,所谓的内化于心,外化于...

  • 120
    笃行不止,学海无涯!

    笃行之 初释:语出《中庸》。意思为学之不已。 壶天山人诠释:这个“笃行之”很有意思。这个笃,我的理解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是独立。所谓独立而不改,就是你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坚定的去学...

  • 120
    当深度遇见广度如何碰撞出璀璨星火?

    博学之 初释:广泛的学习,事事学存次天理。 壶天山人诠释:博学之。讲到博学之之前,还是要在深度上有所把握。深度上有所认知,有所把握,你才能够把整个博学的这个体量的东西消化的了...

  • 120
    口耳之学非真知,身心体悟乃大道!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初释:语出《尚书.说命中》。意为懂得道理不难,难的是去实践它。 壶天山人诠释:知之非艰,行之惟艰。这里知只是说从表面的这个道理上去认知,并非是真正的真知...

  • 120
    论语的修身治学之道。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初释:语出《论语.学而》,意思是在学习、实践道德原则并有馀力的情况下,再来学习文献方面的知识。 壶天山人诠释: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其实讲了一个概念...

  • 120
    感召之机,申变无方!

    感召之机,申变无方。 初释:感召学生的时机恰到好处、教学方式灵活自如。 壶天山人诠释:中国文化的核心讲的是一个“活”字。而这种所谓的感召之机,它既可以说是在教学的方面,其实到...

  • 120
    良知如何明辨善恶?

    知善知恶是良知 初释:知道善恶的是良知。 壶天山人诠释:所谓知善知恶是良知。这个良知实际上就是道家上讲的元神,是一种内在的觉察力。就像《西游记》中孙悟空一样,他有火眼金睛,能...

  • 120
    从《易经》寂然到《中庸》中和的应机智慧!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初释:有善有恶是意的发动。 壶天山人诠释:所谓有善有恶,是为意之动。其实它的核心讲的还是《易经》上讲的“寂然不动,感而遂同天下之故。”也是《中庸》上所讲的“...

  • 120
    无善无恶中的大道玄机。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 初释:无善无恶是心的本体。 壶天山人诠释:无善无恶是心之体。其实这句话揭示了儒释道三教最根本的大道理。因为他本有的这个良知也好,还是道家的元神也好,还是佛家...

  • 120
    阳明心学里的低调讲学智慧。

    先生曰:“你们拿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都怕走了,如何讲的行?須做得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 初释:王阳明先生说:“你们端着一个圣人的架子给别人讲学,人们看到圣人...

个人介绍
以“为往圣继绝学”之宏愿,倡导“体用一源、知行合一、修学并举”为宗旨。致力于传承明代千古圣雄王阳明为代表的中华国学真修实学的修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