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此章常见的翻译大致是:狂妄而不正直,无知而不谨慎,表面上诚恳却不守信用,我真不明白这样的人。 如此解释,有所不当。 “...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此章常见的翻译大致是:狂妄而不正直,无知而不谨慎,表面上诚恳却不守信用,我真不明白这样的人。 如此解释,有所不当。 “...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周公之才之美”,杨逢彬翻译为:周公那样的才能与美德;杨伯峻翻译为: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朱熹注:“才美,谓智能技艺之美...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疾之已甚”通常被释解为:过分地憎恶他。其中“之”指“不仁之人”。若如此解,则不仁之人为乱,乃是人们“疾(憎恨)之”的结...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在《论语》中大体是指与在位者不同的“众庶”群体,二者的区别只是位置的上下不同,并不存在智识、道德上的高低之别。“可”本义为荷担、肩挑,...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末句“君子人与?君子人也”,通行的译文大都是:这样的人是君子吗?当然是君子啊!这样翻译把可...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文中曾子所说的“吾知免夫”是免于什么?前人对此有两种解释:一...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此章,杨伯峻的译文是: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
述而篇第七 7.1子曰:“述而不作①,信而好古②,窃比于我老彭③。” ①述,循旧、承古。作,创作、创造。②好,喜好、向往。古,指古人的礼乐制度。③比于我老彭:把自己比作老彭。...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此章通行的译文是: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杨伯峻)。“奢”训为奢侈;“俭”训为节俭;...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文莫”长期以来主要有四种解释:一是“文莫”为两个词,其中“莫”为“无”。何晏《论语集解》:“莫,无也。文无者,犹俗言文不...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皇侃《义疏》训为典籍:“其典籍辞义谓之文。”清刘宝楠注曰:“文谓诗书礼乐,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皆文之教也。”认为文不仅指文献典籍,还指学...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所有的注家都解释为:赞成他(童子)的上进,不...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夫子说,世上有生而知之者,其不闻见识而能行事,盖其天赋所至,我无此能。我所能者,是多闻从其...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善,指人内心完美。一如八佾篇“子谓《韶》”章中之“尽美尽善”。因此,“善人”是德...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该句属“者……也”句式,表示的是一种判断。目前通行的译文是:我所作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行”,动词,本义是“行走”,如宪问篇:“见其与先生并行也”。然而在《论语》中,“行”更为常见的意思是“做事”...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子所雅言”一句,通常是训“雅言”为正言或标准语,并与“所”字一起组成所字结构。但应明确,所字结构中“所”字结合的是动词或动词性词...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几乎所有的疏家都译为: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是天上的浮...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则不复也”,目前通行的解释是“就不再教他了”。如郑玄释“则不复也”为“则不复重教之”,朱熹释“复”为“再告也”,...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将“束脩”看作是“十脡脯”,即指见面的贽礼,始于何晏引孔安国言,并于唐宋时期流行至今。方家们的注说无须重复,但有一点可以明确:若“束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