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四川
  • 给朱老先生的回信
    尊敬的朱老先生:
    您好!
    近日拜读了您的大作《谈美》,顿时觉得醍醐灌顶,先前有些云里雾里似懂非懂的问题也渐渐清晰。现在我想与您谈谈我对此书的一些理解。
    第一,您写信时说您写这封信的主要目的是“免俗”。您对于俗是这样解释的“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我一直认为,人要真正免去俗气,将人生艺术化,实在是难上加难。与您一样,只有当我静心去品读某一诗,文章,或慢慢欣赏一道自然风景时,我才能清楚地感觉到免俗的乐趣。但当短暂的美好时光过去后,当我回归现实生活中去,我不免又被成绩,生活带入一个“俗不可耐”的境地。我又明显感觉到自己还是那个“红尘俗人”。
    由此看来,我在成为一个“无所为而为,功成而不居”的精神高洁的不俗之人的道阻且长啊!
    但我也有一惑尚未解开,那就是您说“人心之坏 是由于未能免俗”,但就我的理解,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只能被称为俗人那么按这个逻辑,我们的心都是坏的?又或者这就是传说中的“平庸之恶”?
    第二,您书中有一说法让我觉得十分有趣,那是几个模糊的概念:“考证,批评,欣赏”
    。我向来不喜欢考证,不爱看诗文的赏析,诗人的生平,又或找出其中有那些用典,因为我相信自己的眼睛与判断。我也比不爱将诗文分而读之,因为我觉得诗文有其整体美,好比一个美人站在跟前,我觉得她美,但如果把她肢解了,一块一块的我便想不到其美丽了。所以说考证这种工作,一般只是因为老师要求我们才会完成。但你说“欣赏之前要有了解”,看来我得稍有改动我的阅读模式了。我虽不爱考证,但酷爱批评。并且在我心里有一套对于什么样的诗文选用什么样的模式,什么地方用典,什么地方要有哲理,我如同你书中所说,自居法官地位,用这些“法”去衡量作品。认为只有要遵守这些法就能创造好的诗文。并且认为那就是欣赏,看来我错了,落入了俗套。文艺是创造的,您说读文艺作品应持批评的态度。但不能始终如一此,因为如果不能沉醉于作品里。永远得不到真正美感的体验。
    第三,我想与您说一说“人生的艺术化”。您在书中说“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我一直不想当个俗人,不想为红尘琐事所困,也想向您说的一样“慢慢走,欣赏啊”!但我往往不知道什么时候该慢慢走,又或是一生都该如此。有时我“慢慢走”但会被突然的事打乱了节奏。有时我觉得该提速,又发现周围的人在慢慢走。怎么说我一直难以把握正确的时间点,结果不仅没起到“欣赏”的作用反而使自己心烦意乱,找不到方向。但我觉得这种事应该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吧,希望我早日找到自己的人生节奏。
    以上是我的一些鄙见,真的非常感想您的这本书,把我从生活的泥泽里拉出半个身子来,让我感受了“美”的重量,让我在车水马龙的乱世里为自己留了一方净土。
    此致
    敬礼
    您的读者:李丹阳
    2019.2.16

    整本书阅读~朱光潜《谈美》

    各位朋友,春日迟迟,柳芽初发,海棠含苞,黄莺轻啼,春的美慢慢显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要开始下一本书阅读,这本书是朱光潜的《谈美》,中华书局出版。 本书娓娓道来,有序,开场话,和...

  • 邦无道真的可以隐吗
    这几天为了完成作业埋头苦读《士与中国文化》,差不多和我手一般宽的700页文言文,读的我叫天天不理你,叫地地还是不理你,只有一个人默默哭泣。我在书上看到一句话,一句我一直想驳论的话:
    孔子说“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
    可是,邦无道,都去隐了,那啥时候才能有道?
    试问谁不想在阳光明媚的下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谁不想月下把酒言欢,高唱“今朝有酒今朝醉”,又有谁不愿在慵懒中沉浸,于清醒是来一嗓“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样纵情于山水的隐士精神让人动容却也望尘莫及。可在我看来,于历史中,有这样一群人,在国家无道,人生失意之时,他们选择了完全不同的一条路。文天祥宁死不屈,牢狱中一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惊天动地,夏明翰不肯逃离,绝不低头,断头台上呐喊“死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整聋发聩,一生都在刀边奔波,临死前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让人直感慨巾帼不让须眉。他们用鲜血诠释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内涵,用生命演义了“邦无道,就要创造道”的,一段段荡气回肠的历史!
    邦无道,也不能隐啊!
    想象一下,东汉末年分三国,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却坚决做隐士,当金人入侵,岳飞再难说出“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当日寇来犯,朱德先生却以“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连连摆手,当钓鱼岛事件爆发,当美国关税上升,当世界战火不断,人民流离失所,站在我们身前的,不是那纵情山水,放任自由的隐士,而是那些愿意在危难时刻,在国君昏庸,在世风日下的时代站起来的时代脊梁,“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样一群人,他们邦有道则仕,邦无道,也不愿隐,不为那些无耻的领导人,只为身后无辜的黎民百姓,为天下苍生。他们用一个又一个血的例子告诉所有人,正是因为邦无道,才更不能隐!
    中肯地说,孔子说这句话有他的时代意义,我和孔老夫子身处不同的时代,我不能站在一个道德制高点去看这句话,当时天下四分五裂,战乱不断,所以孔老夫子总结了这样一条明哲保身的人生经验,同时也为国家保持了人才。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君子临危受命,匡扶天下,自是没事,但,身在外,国家混乱,君子不去,是可以的。这里孔子强调的是一种责任,不是现在的道德绑架。中国危难,志士仁人舍身报国,自是一种担当。伊拉克发生战乱,君子不去舍身投入到世界和平中,是可以的。就像学而第一里的,富而无骄则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当你境界不高时,保身以俟天命是可以的。国家没有危难,但是政治不清明,纲纪混乱,如前几年的泰国,各种政变,君子是不会在这种国家久居的。一般人不管盛世还是乱世,都会去发挥自己所学,但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人,会在盛世出现,在乱世隐居。这里不是讲绝对的盛世乱世,对君子来说,我有这个能力我就出来做事,我没有能力我就保身传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人才能做到的。
    朱熹说,世治而无可行之道,世乱而无可守之节,碌碌庸人,不足以为士,可耻之。
    整句话中并没有提倡道家的,万物自化的随性。孔子所说的无道则隐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保身传道。如果是道家,那么一般来说不论盛世还是乱世,于我无关,盛世我退隐修身,乱世,我退隐修身,盛世不可长久,乱世只是一时,天地变化自有其规律,我顺从着这规律保全自己。这和孔子所说的无道则隐是两个角度。
    但我们假设当时的人们是另一种看法呢,那么世界是怎样,我们不得而知。
    中国的文化里少不了优美温婉的田园诗,但更不能少的是“邦无道,也不能隐”的血性!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那些隐士当然也不是天生的,他们大多在经历了久久八十一难后选择了远离红尘,倒也不是说,这种选择是可耻的,事实上,我并不讨厌那些隐士,甚至有那么一刻,我也想远离小练习,远离成绩,归隐去算了!但当我冷静下来后,我才更明白那些在逆境中逆流而上的人的可贵。他们要顶着多么大的压力啊!
    不出生在乱世当然不是我们的错,但我还是希望,当邦无道的时代,我们可以创造道,像孟子说的“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寒假读整本书纲要

    亲爱的同学们,上学期我们按照书目构建了高二班级书库,48班有约78本,49班因为竞赛停课书本少了点,但也人手有好书在手。建议每天读书读报时间不少于40分钟。 开卷有益,读书养...

  • 最长郎君师友盛
    二班 李丹阳
    1939年夏,年仅19岁的汪曾祺告别了故乡高邮,千里迢迢辗转来到昆明,顺利考入心仪已久的西南联大中文系。从此结缘,成为师生。
    为什么要到西南联大读书?汪曾祺后来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好像命中注定要当沈从文先生的学生……我到昆明考大学,报了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就是因为这个大学中文系有闻一多先生、朱自清先生,还有沈从文先生。”

    沈从文对汪曾祺是欣赏赞扬的。汪曾祺在回顾自身的成长经历时,曾不无自豪地说:“沈先生很欣赏我,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说是得意高足。”而沈从文在向文艺界推荐这位学生的作品时,也总是说:“他的小说写得比我好。
    沈从文对汪曾祺是勉励的。汪曾祺写过一篇名为《灯下》的短篇小说习作,沈从文读后,却从其稚嫩的文笔中欣喜地发现了汪长于白描,有能够抓住一个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铺展开来罗织成一幅幅几乎和生活本身完全一样的图画的本领。他遂特意到图书馆找来几篇类似于《灯下》写法的作品,其中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让汪曾祺认真品读、揣摩。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经汪曾祺反复修改,将《灯下》改为《异秉》,由沈从文推荐发表在1948年3月《文学杂志》第2卷第10期上。
    沈从文与汪曾祺情同父子。有一天,正患牙痛的汪曾祺去看望老师。前来开门的沈从文一见汪的腮帮子肿得老高,便默默地出去买了几个橘子抱回来,看着汪吃下两个,又将剩余的塞到他怀中,叮嘱他多吃以便清火。
    当然所谓“严师出高徒”,沈从文对汪曾祺也少不了责备与严苛。1943年,汪曾祺因两门功课考试不及格而从西南联大肄业。此后,他先是在昆明市郊的一所名叫中国建设中学的私立学校当了两年教员,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社会与人生;后毅然离开云南,辗转来到上海,原想通过熟人或朋友找一份职业,不料却连碰钉子,手头仅有的一点钱也快花光了,即将落魄街头,以致他情绪异常低落,甚至想到自杀。当他把这里的遭遇写信告诉沈从文之后,老师很快回信责骂他说:“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里有一枝笔,怕什么!”信中还举了沈从文当年在举目无亲的情况下闯荡北京,战胜厄运发奋创作的例子,使汪曾祺既感动又惭愧。

    正因为老师的栽培,汪曾祺最终走出黑暗,成为文坛巨星,也因为老师与水,与美,都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这样说老师“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正所谓“最长郎君师友盛,我知墓碣有人磨。”便是如此吧

  • 蓦然回首,都已不见
    —— 论《边城》中的孤独感
    二班 李丹阳
    在一个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有一个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故事就开始在这个地方,这个触目为山青水秀的地方,这里有漂亮的河,热闹的端午,好香的的芝麻饼子和爷爷葫芦里喝不完的烧酒,也有边城的孤独。
    爷爷是孤独的。女儿与人私奔,未婚先孕,生下翠翠后也死了。一生与热闹的市集无关,与孤独的白塔为伴,老黄狗是他唯一的朋友,翠翠是他唯一的亲人。每天牵拉着渡船,过往人无数,可都与他无关。他不去想这份工作对他的意义是什么,他想忠诚的士兵生在那里,死也在那里。最后什么也没带走,只留下了更孤独的翠翠……
    翠翠是孤独的。一直欢喜着二老却不敢开口,不欢喜的大老却前来求婚,没有朋友,与山水相交,不懂爱情,最后失去爱人。就连最爱的爷爷,也离她而去。所以说翠翠是孤独的,因为爱的人都离开了。
    傩送是孤独的。即使为人称赞,却没有知心人。父亲与大哥的不理解,爱的人不予回应,大哥的死让他彻底死心,最后自己也不想留在这伤感的边城。
    沈从文是孤独的。爱情事业本是双丰收,为人羡慕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作为一个“农村人”夹在城市中的孤独。同样的,没什么朋友,不被人理解,甚至为人讥讽,他处处为难,处处碰壁,他累了,就只好寄孤独于山清水秀,寄柔情于家长里短,把一生的喜怒哀乐都放在农人与士兵身上,却又没有那么慷慨激昂,没有让孤独凄凉贯穿小说每一角落,让人无不触目伤怀,所读时,恨不得从古至今所有带有有孤独意味的诗词歌赋都吟诵个十七八百遍,然后仰天长啸,独怆然而涕下啊!而是在小城的山水风俗中,在人物点滴言语中,渗出的淡的,飘的孤独,忧伤。所谓举重若轻就是这个道理了吧。

    沈从文曾说“该笑的时候没有快乐,该哭泣的时候没有眼泪,该相信的时候没有诺言。”
    这不就是孤独吗?这是沈从文专属的孤独。
    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祖父睡着了,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醒来后,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人还没回来……

    共读《边城》

    提起沈从文,自然会想到《边城》,这是他的代表作品。 小说如悠远牧笛,又如高山流云,淙淙溪涧,山间清风,让人低徊沉醉又唏嘘感慨。 白塔,清溪,黄狗,...

  • 最长郎君师友盛
    二班 李丹阳
    1939年夏,年仅19岁的汪曾祺告别了故乡高邮,千里迢迢辗转来到昆明,顺利考入心仪已久的西南联大中文系。从此结缘,成为师生。
    为什么要到西南联大读书?汪曾祺后来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好像命中注定要当沈从文先生的学生……我到昆明考大学,报了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就是因为这个大学中文系有闻一多先生、朱自清先生,还有沈从文先生。”

    沈从文对汪曾祺是欣赏赞扬的。汪曾祺在回顾自身的成长经历时,曾不无自豪地说:“沈先生很欣赏我,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说是得意高足。”而沈从文在向文艺界推荐这位学生的作品时,也总是说:“他的小说写得比我好。
    沈从文对汪曾祺是勉励的。汪曾祺写过一篇名为《灯下》的短篇小说习作,沈从文读后,却从其稚嫩的文笔中欣喜地发现了汪长于白描,有能够抓住一个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铺展开来罗织成一幅幅几乎和生活本身完全一样的图画的本领。他遂特意到图书馆找来几篇类似于《灯下》写法的作品,其中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让汪曾祺认真品读、揣摩。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经汪曾祺反复修改,将《灯下》改为《异秉》,由沈从文推荐发表在1948年3月《文学杂志》第2卷第10期上。
    沈从文与汪曾祺情同父子。有一天,正患牙痛的汪曾祺去看望老师。前来开门的沈从文一见汪的腮帮子肿得老高,便默默地出去买了几个橘子抱回来,看着汪吃下两个,又将剩余的塞到他怀中,叮嘱他多吃以便清火。
    当然所谓“严师出高徒”,沈从文对汪曾祺也少不了责备与严苛。1943年,汪曾祺因两门功课考试不及格而从西南联大肄业。此后,他先是在昆明市郊的一所名叫中国建设中学的私立学校当了两年教员,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社会与人生;后毅然离开云南,辗转来到上海,原想通过熟人或朋友找一份职业,不料却连碰钉子,手头仅有的一点钱也快花光了,即将落魄街头,以致他情绪异常低落,甚至想到自杀。当他把这里的遭遇写信告诉沈从文之后,老师很快回信责骂他说:“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里有一枝笔,怕什么!”信中还举了沈从文当年在举目无亲的情况下闯荡北京,战胜厄运发奋创作的例子,使汪曾祺既感动又惭愧。

    正因为老师的栽培,汪曾祺最终走出黑暗,成为文坛巨星,也因为老师与水,与美,都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这样说老师“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正所谓“最长郎君师友盛,我知墓碣有人磨。”便是如此吧

    共读《边城》

    提起沈从文,自然会想到《边城》,这是他的代表作品。 小说如悠远牧笛,又如高山流云,淙淙溪涧,山间清风,让人低徊沉醉又唏嘘感慨。 白塔,清溪,黄狗,...

  • 共读《边城》

    提起沈从文,自然会想到《边城》,这是他的代表作品。 小说如悠远牧笛,又如高山流云,淙淙溪涧,山间清风,让人低徊沉醉又唏嘘感慨。 白塔,清溪,黄狗,...

  • 夜游小广场
    《荷塘月色》仿写
    二班 李丹阳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父母因为一点小事而吵嘴的声音,弟弟不想睡觉而哭闹的声音,乒乒乓乓锅碗瓢盆的声音,像断了弦的梵婀玲在夜空中长啸。忽然想起日日夜夜走过的小广场,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有另一番模样吧。就这样想着,脚已迈出了家门。
    沿着小区的路走过,这是一条大路,但人不多,夜晚就更加寂寞。路旁长着许多竹子,清雅云静,倒也并不怕人。
    路上只有我一个人,拿着扇子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像今晚,一个人在这月色加竹林,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人。白天一定要刷的小练习,一定要看的竞赛书,现在都可不理。也难怪苏轼说“诗酒趁年华”了。
    总算到了广场,弥望是稀稀拉拉几个人,坐在小摊前吃着烧烤的,穿着破洞裤的青年,跳着广场舞的,一袭红衣的大妈,蹲在路边的工人大叔。他们像琴键上欢乐地跳动着的音符,像小溪里摆尾的鱼,又像土壤上几支绿,是炎炎夏日里不可少的点缀。
    月色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飞驰而过汽车赶起的灰尘,浮在空气里,像笼着青纱的梦,小摊上朴实的老板娘带着充满油渍的围腰忙活开了,菌肝,猪肚,鱼排,面筋,统统下了油锅,“滋啦”迸出金黄的喷泉,是九月里收获的黄色。饱满的猪肚在油锅内上下翻腾,露出鲜美的颜色,夹到盘上,一挤便是丰富的油脂,还吐着泡泡,刷着一层火红的辣酱,撒点葱花,递到青年面前,寒暄几句离开了。这种场景配上被热气熏黄的小灯,真是不错。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突然想起来端午快到了,市面上粽子也多了,五花八门摆在超市里,我倒有些不知所措了。这是一个热闹的节日,却不是一个风流的节日,忽想起一首写屈原的诗:
    万古汨罗深,骚人道不沉。
    明明唐日月,应见楚臣心。
    今夜若是楚,这里的景象怕又惹得屈子伤心了吧。这倒另我又十分想念屈子了。这样想着,不觉已是自己家门,轻轻推门进去,什么生息也没有,桌上几块点缀了绿豆的糕点静静地躺着。

    《荷塘月色》仿写

    仿写本篇的格式,圆形结构,结构清晰。 仿本文的修辞,凸显观察对象的特点,让景或者人更有感染力。 适当引用本文语言,别有感觉。 如果上传评论区有问题,可以把电子稿发到我扣扣邮箱...

  • 浅论杜甫的儒家情怀
    ——凤鸟之至,分竹蝼蚁
    王维是信佛的,李白是崇道的,而作为同一时期的杜甫,有过谒道士之经历,亦有“求禅祖”之诗句。但就其一生而言,则“只在儒家之内”,据学者考计,在现存杜诗中,共有四十四处提到“儒”字,并有二十二处与其直接相关。“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社稷缠妖气,干戈送老儒”。虽多有“老儒”、“腐儒”等自嘲性语出现,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的自傲感。当然,这种儒家情怀也就漫萦于其诗之间了。
    (一)儒家情怀的原因
    通过相关资料,我们不难发现杜甫的祖辈都是官员或者将领,也就是说杜甫是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的。而为官者的必读书目当然是儒家经典,兼有史、子、集等,所以杜甫从小就应该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熏陶。故在青壮年时,就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情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之希翼。同时,杜甫所处的年代正是唐朝由盛入衰之时,朝政被口蜜腹剑之李林甫与乱国私狭的杨国忠先后把持,玄宗由先时之励精图治渐而骄奢淫逸,朝政的乌烟瘴气又怎能让杜甫放下世俗遁门问道呢?孔子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路也说:“君子之仕,行其义也”。儒家的这种入仕精神,祖上的代代相传,“守官奉儒”当然也就成为了杜甫一生的信念。
    (二)儒家情怀
    所谓的儒家情怀与儒士在现在的我们看来,可能就是“没落,守旧,愚忠,昧孝,不知变通,不识时务,自命清高”。可我想说的是即便他们一穷二白,即使他们被坑杀,被反感,被污蔑,但他们却仍然坚持原则,坚守信念,坚持以天下为己任。这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好笑的,但实际上,正是因为这样一种精神,这样一种情怀,孕育了千千万万像杜甫一样的人,延续了我们的华夏之血脉,成就了我们这个民族!这种情怀是仁义忠孝,这种情怀是辨分夷夏,这种情怀是“弘毅致远”,这种情怀是以天下为己任之担当,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更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博爱。
    (三)儒家情怀的体现
    一、以天下为志,孔子周游列国,是为实现其“仁”之思想抱负,孟子游说诸侯是为兼济苍生,。他们都以天下为己任,更“知其不可为”而偏亦为之。杜甫也是如此,从早年的“一览众山小”到“致君尧舜上”再到“窃与几稷与契”,每一字每一句都渗透出其为国为民志在天下的雄心与情怀。他初入长安是“立登要路津”之率然,在十年的打击之后仍是“浩歌弥激烈”之坚定,在安史之乱中漂亡蜀道却挥毫写下“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优”之壮词自勉,在垂暮之年泊于江上依然有“愿分竹实与蝼蚁,尽使鴟鸮相怒号”,更不用说其愿舍身为义的血泪之词——“安得广厦千万问,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此番心迹,非儒者仁人而无有。
    二、以凤自喻,赞孔明而敬屈贾。李白多以大鹏而自喻,“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而鹏本为道家的一种象征,由此可见李白心系道家。而杜甫却多以“凤凰”自喻,“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失意中与临死前不久均有以凤为名之诗篇——《凤凰台》与《朱凤行》。凤凰也本为儒家之瑞鸟,孔子曾言“凤鸟不至,河不出国,吾已矣乎”,《尚书》亦载“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由此也可见杜甫受儒家影响之深,愿为凤凰以救苍生黎民,如凤般不自食竹,而愿分及蝼蚁。
    正如辛弃疾敬慕杜甫、孔明、屈子一般,杜甫自己对孔明、屈子、贾生也甚为推崇。一个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一个忠心君国矢志不渝,一个远虑深谋忧国忧民,一个崇敬这样的人的人,注定也会是这样的人。当他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时,当他写下“骚人嗟不见”时,当他写下“贾生恸哭后,寥落无其人”时,心中也必然满是报君不得,忧哉天下之悲情吧!但也正因这种悲情,这种情怀支撑着他走到最后,使他担起了一切苦难与忧患,未佯狂而避世,也未静修以遁入空门,带着忧伤与愤懑,更带着使命与责任,写下如史之诗,如泪之言,如血之情!他的儒生情怀成就了诗,也成就了他,更成就了整个中华!
    放浪不羁爱自由的如鹏李白受人喜爱,静心修身遁空门的如雀王维受人推崇,而具有家国情怀儒者之思的如凤杜甫更应受人所敬!因为他,是中国人的象征!他的情怀,世世代代流传于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不灭不息!

    55班 涂淼

  • 李白是个什么属性的人
    李白这个人可能不是个人。
    比如苏轼和李白,世人评论他们一个豪放洒脱一个飘逸洒脱,听着差不多。
    李白:“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你们都是大傻逼你们都不理解我我是神仙谁要拦我我要摘月亮!!还我月亮!!!!!”
    苏轼:“行吧行吧你们爱咋的咋的。啊什么又要贬官?成吧成吧!我这儿有好吃的!我要发明新菜啦!”
    李白不属于人间,而苏轼永远属于人间。

    李白这个人好像是个高富帅。
    李白家里经商,而后经孟浩然介绍,入赘了丞相府。所以即使李白是商人之后,不能参加科举,这丞相府里锦衣玉食也够他挥霍。“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这家伙,真是个败家子。再者,这家伙交的朋友都是有钱又不在乎钱的角色。例如《赠汪伦》里的汪伦,坐拥别墅几座,请李白过来天天蹦迪这是不存在的。
    怪不得他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潇洒。

    李白这个人特傲娇。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唐才子传.李白》
    有天太白喝高了,骑着个小毛驴,大摇大摆的从别人县衙路过。县令不认识这货,大怒,把这家伙抓住盘问他是谁敢如此无礼!这货淡然一笑,拿了状纸写了几句话。

    李白笑笑就溜了

    为什么李白这么屌?
    因为他是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55 颜虹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