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内蒙古
  • 心中的边城——骗人的凤凰城
    论题9.
    一舟,一狗,二人,伴随着月光下清亮的歌子,碧波起伏间的“咿呀”声谱写成一曲于世人心头盘旋的笛韵。《边城》就在这岱山净水的茶峒小城上缓缓道出一卷宁静美好的故事,端午的龙舟与肥鸭,昏夜的大鱼吃小孩,梦中的随歌而舞以及伯伯那沉重而饱含爱意的低沉叹息…,这凤凰小城是翠翠的边城,也是大多人心中的宁静小城。岁月流转,远山仍黛,青石灰瓦下夹着的“红辣椒”与“鱼块”依旧,然而终于到达这里的人们却再也找寻不见书中那浮起于迷蒙青雾中的淡远小城,是边城“欺骗”了他们,还是…
    古城里的人海人山为何而来,也许并不为了那些各色店铺以及它们门前悬挂的漂亮苗族配饰。或许,那些热情迎客的姑娘们的吆喝比不上寂静夜里的歌子,迷人眼球的表演抵不过依山傍水的白塔。在他们心中,他们追寻的是边城带给他们的那份宁静,那份美好;是爷爷与孙女恬淡无争的平静生活;是藏留心中无法言明的单纯爱恋。可他们穿越喧嚣终于到达这个心心念念的小城,小城回报于他们的却是那更加喧嚣的人潮和充满世俗盈利的眼神。古城的青瓦开始轰然倒地,当淳朴的乡民为金钱所困,源远流长的边城古韵是否如初?纷纷而起的商业街,以及焕然一新的美丽船坊,是否早已流失了当初的清意。故此,他们失望,失望于消失的宁静与美好,失望于这片想象中的净地沦为红尘俗地。凤凰城真是“骗人”。
    但是,事实上,边城仍旧是边城,凤凰古城也还是那座古城,而静不下来的是城还是谁?梦想中,他们拖着行李步入这座古城,潇潇洒洒,听纤夫之歌,乘缓行渡船,甚至于此地再品读《边城》。他们渴望这份在红尘丢失的恬淡与宁静,找寻自然的纯净与情感的真谛。然而,在这座小城中,他们匆匆穿梭于热门的景点,摆出各种美丽的姿势记录,偶尔的停留他们积极的拿出手机同那些还未踏上此地的人们炫耀,在寂静的深夜,传出和友人大声的喧哗。他们没有时间再去认真品味《边城》的文字,所以他们只顾情节的交流…当他们踏上归家的旅途,他们回想起这座小城的喧闹,回想起这几天的忙碌,甚至与人不愉快的争执,然后,他们说,凤凰城真是个“骗子”。
    晏殊说“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人们向往着爷爷与翠翠的相依为命,却不曾记起家中父母老人的反复唠叨;他们向往着傩送与天保的相互理解,却忘记了家里那个最常与你打架的人偶尔也会让你;他们向往着翠翠与傩送的纯真秘密,却忘记很多人都把爱加了太多的物质…边城是爱与美的寄托,是人与人间最美好的共处。可当我们身临此境时却吝惜一个简单的微笑与几句由心而发的真诚话语。在如今的快餐文化下,又有多少的我们能守住心中的宁静本真,心中的边城呢?
    繁华的凤凰城也许变了样,欺骗了我们的眼。但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心,是否也为一块名为时代的布给蒙上了呢?

    55班 涂淼

    共读《边城》

    提起沈从文,自然会想到《边城》,这是他的代表作品。 小说如悠远牧笛,又如高山流云,淙淙溪涧,山间清风,让人低徊沉醉又唏嘘感慨。 白塔,清溪,黄狗,...

  • 渡船
    观《边城》而感
    “咿咿呀呀”,荡起的是船儿还是心儿;黛色浸染的,是舟底还是人儿;被光华铺洒的湘楚大地上升腾而起的嘹亮情歌,浮起了在香甜梦中的一大把虎耳草,迷迷蒙蒙......
    随着悠远的竹笛声与水畔不时激起的水鸟翅棱声,那一支小小的渡船就那么缓缓悠悠的从水面上升腾的青雾中滑出。一人,一狗,一绳,一酒,还有岸边一个小小的碧色身影,就是一处小小的边城。翠翠的生活就是爷爷,狗和船,而爷爷的生活也只是翠翠和船。他们的生活简朴而清贫,纯粹而真诚。
    “大雨冲刷了一切,大雨也冲刷不了一切。”爷爷拉了一辈子的船,却只会在别人给钱时固执的塞回,随船的一大把草烟和茶叶也仅仅为了给予过渡者以方便。他会在上城时给人慷慨的喝酒直到酒葫芦都不见了。他是一个豁达而淳朴的人,而却是在心中隐藏了太多的心酸和苦痛。他深爱着孙女,他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所以拼命的想让自己的小孙女翠翠有个好归宿。他尽职而忠义,他不愿让别人失去看龙舟的机会而牺牲自己的时间,也为了照顾醉酒的友人而不惜让孙女等在原地。他曾坐在摇摇晃晃的木船上搂着孙女吹起竹笛,他也曾无数次的帮孙女度量她未来的归宿只为了让孙女少一点烦恼。那个月夜浮起的歌声真正触动的,是想起了过去的爷爷吧!我想年轻时的爷爷应该也是一个潇洒爱唱的人吧!要不然他为什么会给孙女唱出快乐的歌,说吹笛的人是快乐的。他忠厚老实,以为唱歌的是大老,连忙告知其翠翠的心意而不愿让这孩子再受痴恋之苦,却不料无意间伤害了大老。而后,大老失事离开,误会与纠结就此展开。从爷爷知晓消息后于河边的三祭和那声长长的叹息,我隐隐的感觉到了爷爷的离去结局。在那晚风雨中,飘摇的渡船,也是飘摇的爷爷,不仅仅是身体亦是心中。
    “你走了,船陪我。”
    “船走,我代替它来照顾爷爷。”当爷爷听到这句话时,内心又该是怎么的呢?
    “我尚不知道我应得座碾坊,还是应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许只许我撑个渡船。”那个黑夜间抓鹅的白褂少年被翠翠的一声骂语吸引,却又在阴差阳错间爱上了这个灵动如山雀的女孩。傩送是痴情的,从那声“大鱼吃你”再到“你晚饭后和爷爷到我家来看船”,爽朗明媚的笑容和内心青涩的爱恋促成了这个愿走马路的少年。也许沈从文先生是在他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某些东西,我在这个少年身上隐隐的看到沈先生模模糊糊的影子,痴情而纯粹,细腻而执着。我想那个曾经与哥哥一起讨论最喜欢的女孩子的二老,那个在月夜下深情唱歌的二老,那个纠结于兄弟的后悔与爱情的迷离中的二老又怎会有一刻想要碾坊呢?他离开了,离开了没有哥哥的家,离开了逼迫其选择碾坊的地方,离开了翠翠。沈先生说“他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我想,他会回来的,就像沈先生那句著名的话“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既然翠翠就是“三三”的化身,那深爱着三三的他又怎舍得让其孤独一人呢?
    “爷爷,船走,我替它陪你。”翠翠是爱与美的化身。她长于山野,秀于自然,她黑黑的却灵动活泼,俨然一只“小兽”。她似水一般,温柔腼腆却又能干多情,她骨子里流着父母的浪漫和爷爷的忠厚善良,“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在傩送被自己骂了后还送自己回家的不安愧疚,在天保表露心迹后的“打翻半簸箕豆芽”,在爷爷归家后的体贴撒娇,无一不勾勒出一个美好的及笈少女形象。她母亲的悲剧让我们唏嘘不已,而最后失去爷爷与前路不明的翠翠却是更为悲惨的孤独。她是一首山间的凄美之歌,悲伤柔丽而不失坚强,她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的命运作持久的抗争,接受种种磨难而等待傩送的归来。她是“山头黄麂”,是湘西孕育的精灵,是“千年不磨的珍珠”。
    一船,一犬,一人,一塔。来时是这样,去时仍是这样,只是人变了,塔修了......

    55班 涂淼

    共读《边城》

    提起沈从文,自然会想到《边城》,这是他的代表作品。 小说如悠远牧笛,又如高山流云,淙淙溪涧,山间清风,让人低徊沉醉又唏嘘感慨。 白塔,清溪,黄狗,...

  • 120
  • 论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成功的原因和意义
    ——高一五十五 梁文怡

    [摘要]《经典咏流传》的热播引发了一波对诗词的关注热潮,其之所以成功,正在于它的节目质量好、播出时的社会环境有利,而它成功的意义不仅是弘扬了传统文化,更是对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一次大胆创新。
    关键词:经典咏流传 成功 原因 意义

    近来,“以歌和诗”的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大获成功,好评不断。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同时也是由于节目本身的高质量而引人入胜。《经典咏流传》适应了当下的发展,贯穿古今,横亘东西。
    1.《经典咏流传》成功的原因
    1.1节目质量
    1.1.1专业的团队
    《经典咏流传》在团队的选择与搭配上可谓相当专业。知名主持人撒贝宁担任主持,邀请专业人士如博士生导师、音乐学院院长、著名主持人、音乐人等组成鉴赏团,由专家来引导观众进行对诗词的解读与鉴赏,同时从大众的角度亦或音乐的角度出发,使得鉴赏更通俗化,更富于乐趣而不枯燥。
    1.1.2精美的制作
    一方面,《经典咏流传》的舞台特效确实令人叹为观止,这离不开现代发达的科技和大量的投入。或精致或宏大的舞台特效,不仅引人注目,而且可以借助画面渲染诗词气氛,带动观众情绪。另一方面,《经典咏流传》的一大特色就是“和诗以歌”,歌曲曲调好听、质量好,具有古典美同时也通俗、适应当下潮流,可以引发人们传唱和对诗词情感的进一步理解,是节目获得成功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
    1.1.3“和诗以歌”的模式
    事实上“和诗以歌”的模式严格来讲不能说是一个创新,毕竟我们都知道乐府诗大多原来都是歌谣、歌辞,词更是用来唱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诗词更多的是诵读,毕竟不如唱歌这样通俗化、大众化、易于传唱,同时诵读诗词的节目也趋于饱和,让人有些审美疲劳。因此“和诗以歌”的《经典咏流传》便让人眼前一亮了。
    1.1.4内容
    《经典咏流传》将古典与潮流融合,传承兼具创新,与时俱进。不固守传统的模式,而是大胆加入现代化元素。比如,《将进酒》运用了说唱的形式,而《水调歌头》更是“请”来了电子歌姬洛天依,适应了当下的发展,“把过去完成时变成了现在进行时”,更可以以此为契机吸引不同圈子的观众,因此它的受众面更广。
    它的核心内容包含了比较永恒的情绪,如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对乡土的思念,豁达的心境、高洁的风骨等,都是经过时间锤炼的、极具生命力的内容,更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同时,不同于曾经的《汉字听写大会》《诗词大会》,它轻赛制重传承,弱竞技凸文化,文化方面显得更加纯粹,专业化与通俗化相结合。它的大获成功便也不难理解。
    1.2.社会环境
    1.2.1政策支持: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越发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与宣传,民众对传统文化也越发地重视,此类节目自然也得到了更好的生长土壤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2.2主流价值取向:重视传统
    在全球化的潮流下,经历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人们对于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都不再是一味的追求或是批判,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精髓部分的诉求越来越大,更多的人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也为节目的成果打下了基础,反过来,这个节目更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
    1.2.3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目光更多地聚焦在精神文化层面,节目的成功也应运而来。
    2.《经典咏流传》成功的意义
    《经典咏流传》在中国文化复兴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一次有力的深度挖掘,对其进行了适应当下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将其中的情感、态度、理念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其次,它让诗与歌更好地结合,让诗歌回到生活,不仅加深了观众对于诗词的理解、引起观众对诗词的喜爱,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且对华语乐坛的流行创作产生影响,它会引领我们的创作朝着更有文化底蕴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经典咏流传〉:将传统文化成功转化到现在进行时》
    (光明日报)
    百度百科(经典咏流传、文化自信)

  • 浅论中国诗词哲学
    五十五  廖智立
    摘要:中国诗词中的哲学部分,是对诗词内容的深化与凝结。对比中国诗词与哲学,不难看出,在长远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形成了较完整的人生哲学,并广泛地流传开来
    关键词:中国 文史 诗词哲学
    引言:中国诗词流源甚广,尤以唐诗宋词为盛。本文从唐诗,宋词中挑选数例,浅析几种哲学思想,与中西方哲学进行对比。希望起到深化理解的作用。
    1.人生哲学
    经过人生体悟和总结,诸多诗人都生发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和感悟。诸如生死,名利的观念,通过诗词这一媒介,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1生死观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就如今的观念来看,无论是“再少”的观念还是”能西”的例证都是有问题的。
        但就站在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却带来积极向上的生死观和普世价值。传唱的也正是中国哲学中积极向上的一面(当然,如果站在道家的角度来看,却是有所违背)
    1.2名利观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两首诗词,虽然时代不同,却表现了完全不同的观念。隐隐中也反应了几千年来入世与出世的中国哲学之争。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出世与入世的思想也交相辉映。不难看出,在一片大好的初唐和盛唐,入世影响更深。用今天的话来说,更为“功利”。(篇幅有限,不再一一列举)
    2.精神哲学
    西方哲学往往围绕着几个大问题展开,诸如我是谁,外部世界是否存在,主客观关系的哲学思考,在中国以不同的方式展开,尽管没有形成体系,但从最广泛的文化影响——诗词中,我们可以一窥中国哲学的思想。
    2.1主客观关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在主客观上,中国哲学更注重运用,而不是西方哲学讨论的抽象的关系。中国哲学意在通过认识事物的不同方法(主观上,客观上)来表达对主客观的理解。
        山是客观存在的,而作为认知主体的人在面对山时,有着不同的认知角度。没有从更高的层面来了解事物,亦难以理解事物的本质。我们永远无法了解我们无法了解的东西。
    2.2整体与个体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琴,指,都是弹出乐曲的必要条件。(暂且不讨论人脑对于身体的控制)他们是两个个体时,有着各自不同的特性。在弹奏乐曲时,他们是作为整体出现,各自表现着整体性质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说个体在整体活动时会失去部分自我。
         就如人脑各部分与思想的关系,要产生思想,单有各个物质存在的人脑结构是不够的,只有当他们相互联系,共同工作时才会有思想产生。
    参考文献:
    搜狗百科——论文格式
    https://baike.sogou.com/m/v227024.htm?null
    百度文库——诗词哲学https://wk.baidu.com/view/cf888227dd36a32d73758138

    说明:文中阐述内容均为个人所写,多有不当处。格式略加简化,方便阐述。
    文题由“论唐诗和唐朝关系中的哲学思考”略加改动而成
    初写论文,多有不当处,还望多多指正

  • 120
    《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只愿心之自由共天地俊秀

    《无问西东》最初是作为向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献礼的作品,片名取自清华大学校歌中的一句歌词: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前期筹备约14个月,导演李芳芳和创作团队翻阅了百余万字的历史文献、...

  • 120
    《沉静如海》:我爱你是深沉的,你爱我是寂静的

    1 《沉静如海》是2004年皮埃尔·布特龙导演的一部法国战争爱情片。 法国电影给人的印象就是浪漫,恬静。最独特的地方在于那些温馨动人而又精致的细节,让你的心也随着情节发展而变...

  • 120
    中国古音乐发展史

    中国,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当今全球唯一一个保持着三千年文化传承不间断的国家。我们的历史有先秦三代的古朴质韵,有汉唐的辉煌大气,有两宋的清渺婉约,明清的闭塞奢华。其繁盛多...

  • 小重山后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虽自朱仙一役胜后,众军士皆喜,均欲追击敌人,以复故土,振我大宋之威。然朝廷却令张俊从毫州退还寿春,韩将军被命不得前进,驻屯顺昌的刘琦也远驻江南太平州。也许,只是战略需要吧!可不知怎的,我的心中总是不安不宁,天早已黑了,巡营将士的火把光亮不时闪过营帐,翻身而起,走出营帐。
    沿着营地走,欲发清冷了,路上向我行礼的将士们已是倦容,眼底却有着一些别样的光彩,故而强打精神,眼睛睁得大大的。“将军,我们要准备多久开打呀?上次打得他们落荒而逃,这次非得给赶回老家不可!”说罢,那前面的士兵扬扬长矛,壮气凛然。一时间,心中竟五味杂陈,不知应怎样描述那种不安,只得拍拍他的肩,说“快了。”随即转身离去,伴着脚下石砂磨砺的声音愈发清楚,我已走出了营地。忽的抬头,竟发现今晚月明如玉,清辉尽洒,倒显得孤寂异常。
    路上只我一人,背着手踱着,无白日的沉重盔甲与随身严阵以待的兵器,只是一身单衣,一个人和一腔心事而已。如此月明之夜,敌军正是偷袭的好时机,而作为主将的我却漫步于营外。虽然敌军已溃逃,但我又犯了“大胆轻率”之错,那王彦怕是又得说我了。说起他那八字军可还是一支精兵呢,可惜不愿予我,想此不禁叹了一口气,难道是仗打得愈多,我想得也愈多了。继续在清寂的月下前行,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享受这难得的空闲好了。
    远处的山影些暗些明,山的轮廓却也能清楚看见,墨绿灰蓝交织于一起,奏响了一曲浑浊而沉沉的乐曲,鸣响于心上,天上。无尽的苍穹上缀着稀稀的如点珠星辰与一轮如润玉之月,似是有了边,就落在那孤影远山之后。却又寂寂的,让人疑惑,驻足而立,月,已至中天了。倾泻而下的月光似是铺成了一道光路,从山底延伸而下,树尖由于光的整饰,白亮白亮的,像老者的白发,似是吹起了,那山上的树仿佛也动了一动,像是山皱起了眉头,撅起了嘴。忽地,想起来故乡,故乡的山,故乡的老松林,故乡的曾被我绕过无数次的台阶,和故乡的母亲。
    那间小房子里是没有母亲的身影,我是知道的;那个小小的院子里层层簸箕前,是没有那个精干而瘦小的身影,我是知道的;窗前的那盏黄灯下,是不会有那个一针一线为我缝衣的人,我是知道的。可我就是想她,想她在父亲死后,含泪又坚毅地为我刻上“精忠报国”;想她在百日操劳下,不能舒展的重重叠叠的皱纹,如那风中之山一样;想她的零乱白发在空中飘扬;想她合眼时未能见我的难过……母亲啊!我多么想你!想你给我讲父亲的故事,想你告诉我“精忠报国”。
    疏淡的山渐渐变得模糊起来,月光竟折亮着让我睁不开眼,一抹,只感觉到一阵水凉,肯定是月光太亮刺激了眼睛,我强然欢笑,告诉自己说。“将军,终于找到您啦,朝廷已连下几道金牌,要求我们立即班师回朝,放弃追北,这可怎么办呀?”一个急匆匆跑来的小兵忧心忡忡的问道。“什么!朝廷用金字牌派发的班师令让我们回朝?现在?”我惊讶的问道,果然,我之前的不安是真的。烦躁的踢起脚下的石子,握紧了拳头。“又是朝廷那帮苟且之辈给皇上说了什么,这样好的机会不抓住,那不仅仅前功尽弃,还有可能复地再失,那帮人究竟是怎么想的?”不由咬紧了牙关,那小兵见我沉思之样,弱弱地问:“那我们,是回去吗?”
    回去,又怎能不回去,军令如山,皇旨为天。可白日里百姓们见我宋军来时的激动喜悦,送上的极其稀缺的甚至自己都不够的食物,尘土满面后的光彩与热情,叫我又怎么能放弃这里,放弃百姓,放弃守候我宋之地。背上的四字仿佛也有些发烫,精忠报国,那此时的我又应怎么办呢?
    忽然想起宗泽前辈的事了,他一年上疏二十四次,他一生力图北伐振宋,他一生确是做到了精忠报国!他是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人,我至今都记得他死前的情景:一人独卧病榻,却不愿躺下,强撑而起,只是为了对我们这些探视的将领说:“我以二帝蒙尘,悲愤至此,汝等须多歼贼寇,则无死而无憾!”直至断气,他无一语及家事,只是一遍又一遍的说“渡河!渡河!渡河!”他喊时冒起的青筋,他说时低弱而有力的声音,他满头的白发与沉痛不甘的眼神,我永远永远都忘不了。
    这样的光景,这样的人物,真是令人赞叹,可惜我现在再难看到如宗老前辈的人了!
    于是又记起前不久闲于家中的所作一词: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今晚若有一瑶琴,怕是也无心情演弹吧,只不寻到知音,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想起了许多前辈——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小兵已拿来了我的盔甲与兵器,我略一顿,穿好后沉言:“即令大军整备!我们,前进!”
    小兵匆匆离去,四周什么声音也没有,背上已烫了好久……

    55班 涂淼

    《荷塘月色》仿写

    仿写本篇的格式,圆形结构,结构清晰。 仿本文的修辞,凸显观察对象的特点,让景或者人更有感染力。 适当引用本文语言,别有感觉。 如果上传评论区有问题,可以把电子稿发到我扣扣邮箱...

  • 五十五班 廖智立
    荷月游记
    近心躁也,小院闲凉,念及荷塘,满月光洒,当有不常之景。月渐逝中,总角戏声渐消,妻抚子声,渐微渐眠,着衫起身。
    缘塘小路,幽郁少人近,月夜更显空寂,一望四面,蓊郁不能尽识,玉轮高悬,顿减阴郁,朦光方显。
    独行道中,此吾之宇也。似吾非吾,另一界也。类今之夜,思所欲思之事,行所欲行之处,畅所游矣。吾方知独处之妙,深醉于荷景无边。
    折曲此池,弥望田田。荷悬若舞,花藏静渚,见叶花相缀,揉涩相间,千珠竞色,碧星正悬。若名姝眼波相视。
    风送香随高歌远,叶颤花游轻雷惊
    叶相扶犹波痕凝碧,水脉脉遮无色无波
    月流如水,流叶花成波;雾泛似练,泛轻纱入梦。望日胧云,不成朗照,恰合此情。树疏月影,高木落阴,楞然若鬼。曲柳片影,凝画成荷。月色不匀,然光影成律,亦如名曲
    荷塘四面,重围少隙,唯留隙予月光耳。树色若烟,柳姿可辨,远山浮于树梢,大意留矣。灯亦倦也,困酣若眼。虽蝉蛙方兴,心生了无之感。
    若及采莲之事,久矣。六朝为盛,可由诗知之也。少女泛舟歌行,采莲者,观采莲者,多则盈岸,风流时也,元帝有赋曰: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
    嬉游一何乐,然人已尽去,无缘再见。
    更有西洲一曲适景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此夜莲亦如诗,何令人不思江南,然仰头一视,门方掩矣,推门入,息已止矣。

    借佩弦先生文意,加我之私意,无知先生怪我否。
    一闲人而已 一八年夏 子云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