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贵州
  • 《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写了唐代后期,长安发生的事,当时有一个很小的官员,职位应该就是现在的会计那种职务,很善于计算,名字叫李善德,人如其名一样善良,忠实,有品德。读完这本书在李善...

  • 想清楚再行动与必要知识后行动

    今天,有朋友说,做事需要三思而行,有朋友补充到,需要想清楚再行动。 我更赞同于根据事情的重要性作选择,一些事情不需要过多思考,行动就行。 比如日更,每天写一点,记录想法就行,...

  • 书中寻找问题,生活才是答案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在公众号评论区读到一句话“书中寻找问题,生活才是答案”。 算是对公众号文章的总结。 文中说,读书让我们发现还可以怎么做,这就是一个问题,不读书就不会去思考,...

  • 善良与善长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是谓袭明”,余秋雨说就是常说的“明白人”,怎么样算是明白人呢?善救人,无弃人,善救物,无弃物。把善人当成老师,把不善人当作借鉴(前车可鉴)。 不能向善人学...

  • 教育的无条件不是无底线和边界

    今天朋友说,小孩得怕点什么,要么就在乎点什么,啥都不怕软硬不吃,那就不好教了。 非常赞同,如果没有怕的,或者在乎的,那么就会无法无天。 想到一句话,爱是无条件的,但满足是有条...

  • 日更的意义

    今天起床晚了一点,感觉就一直都不想记录想法,有人说那就记录当下的想法。 如果没有日更这个任务,今天就不会写了,有了这个任务,就总需要记录点什么。 不写下想法,现在也不过是刷视...

  • 知道自己有什么最重要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到“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光有信心就行了吗? 二十三章老子马上又来一个逆向思考“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并重复前一章的“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

  • 没有压力会更有办法

    今天准备开车送孩子去读书,车夹在两车之间,试了几次都没有倒出来,只好打电话给孩子他妈,骑车送孩子去学校。 不送孩子了,也就不急了,静下来仔细观察,发现车往前走一点,应该就可以...

  • 曲则全为何可以全而归之?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为什么吃“曲则全”,“诚全而归之”? 我觉得是“道在心中”,外界是内心的映射,只要不觉得别人干涉了自己的课题,或者自己过度干涉别人的课题,也就没有了烦恼,...

  • 管中窥豹的智慧

    道德经第二十章说到“贵食母”,作为大道的母亲长什么样呢?只能从孔德之中去观察,看见孔德容,以小见大。 恍恍惚惚中,窍兮冥兮中,看似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道(第十四章),本章...

  • 写给侄女的话

    为什么要读书? 读书让我们出言有尺,行事有度。 希望学会“底线思维”,最坏的结果能够接受,就可以大胆去做。 比如读书,考大学不是唯一的目的,这个底线能接受,就不必担心考不好。...

  • 李笑来说,成功了才会有兴趣,一件事从不了解、了解、试做、经验、倡导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取得成功,才会向下一阶段发展,所谓兴趣来源于此。

    (2025.4.13)“兴趣”与“天性”

    前几天闺蜜发来一篇文章,文章是尹建维老师对同学提出的问题的回复。该同学提到“人类因为不知足、不满足而不断取得突破和进步”。对于这一观点,尹老师持否定态度,老师认为“不满足”的...

  • (2025.4.13)“兴趣”与“天性”

    前几天闺蜜发来一篇文章,文章是尹建维老师对同学提出的问题的回复。该同学提到“人类因为不知足、不满足而不断取得突破和进步”。对于这一观点,尹老师持否定态度,老师认为“不满足”的...

  • 是骗子高明,还是被骗的人太蠢

    今天一女士到法院打印起诉状,原因是因为她被人骗了,被骗的好像还不止她一个,她问,“她是不是要交起诉费,我回答:“是的。” “那要交多少钱?”她又问,同事告诉她说,起诉费是按比...

  • 自己定义的概念才记得牢

    昨天,有朋友在《道德经》共读群里说:一天一章太慢了,能不能一天读两章? 我觉得一天读一章,就是《微习惯》中的只设底线,上限就是怎么读都可以。 有朋友可以一天读一遍《道德经》,...

  • 120
    选择与坚持

    生活的变化,都是由一个个选择累积而成的。每次做选择,不管事情大小,都在悄悄改变着我们的未来。 把握好节奏,让时间为自己所用,就是要珍惜每一刻,合理安排时间,别被琐事困住,专注...

  • 育儿是修行

    今天教儿子做作业,先让他自己做,到最后一个附加题:成成有12 本书,借给菲菲 3本,她们的书同样多,菲菲原来有几本书? 让儿子在草稿纸上画图,用12 个圆圈表示成成的书,再划...

  • 道德经中管理的四个层次

    道德经第十七章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说到了管理的四个层次,同时是四种人员,分别对应为:第一类目标(下知有之,唐僧类的),中层(亲之誉之...

个人介绍
学习把“父亲”当作动词,记录与孩子相处的点滴,养育孩子更是自己的觉醒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