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广东
  • 读《百年孤独》有感
    高二(10)班 黄凯艺
    关于《百年孤独》一书,起初了解到的是它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是这样评价他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
    全书讲述了在一个马孔多的小镇上,见证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书中人物众多却又独具特色:坚毅的奥雷里亚诺上校,性格孤傲的阿玛兰妲,墨守成规的费尔南达以及神秘的梅尔基亚德斯。他们一大家子人都有着与祖辈相似的性格、相似的经历和错综复杂的关系。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马孔多建了这栋豪宅,可随之而来的战争与疾病改变了他们,让他们变得麻木、冰冷、做作,他们只能在孤独、忙碌之中寻找安宁。
    布恩迪亚家族从第三代到第六代,都无法逃脱孤独的宿命,也使整个小镇陷入了阴影。当资本主义跨国公司涌入马孔多之后,小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1830年开始,拉丁美洲地区的自由派和保守派纷争不断,内战频发,各国相继独立,独裁者暴政不断,民不聊生;同时跨国公司入驻拉美,香蕉种植园主在当地肆意妄为,原本平静的土地成了资本主义国家原料供应、倾销产品和资本输出的地方。
    最后的最后,终结马孔多小镇命运的是一场大雨,一场魔幻的、下了整整四年十个月的大雨。等到雨终于停下之后,香蕉种植园变成了一片沼泽,布恩迪亚家族也已经延续到了第六代。这座小镇再次成为一片清寂的原始荒原,生命似乎又回到了蛮荒时代,回到了人类诞生之初的样子,这是一段历史的终结,也是另一段历史的开端,马孔多的未来将由每一个向往自由,并渴望摆脱孤独的人来书写。
    《百年孤独》看似讲述的是布恩迪亚家族百年来,代代无法脱困的宿命,其真正映射出的是夹在漫长动荡中的拉美民族精神的荒原。

    【学生作业】10班:2022.10.29《老人与海》《百年孤独》读后感

    要求: 1.从《老人与海》《百年孤独》中选择一本书,写一篇鉴赏短文,自拟标题,不少于500字。 2.鉴赏短文内容可结合本周语文课的学习内容、拓展阅读资料展开,鉴赏可以聚焦一个...

  • 120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幅图,很有感触。这或许就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吧,不同的时代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责任,但永恒不变的是大家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换个想法...

  • 120
    《谏逐客书》读后感

    一篇能够从理上真正打动君主,促使其改变决定的奏章往往能称得上是成功的,而李斯恰好就具备这种说服的能力。 先从《谏逐客书》这篇文章的背景入手:在公元前237年,韩国人郑国利...

  • 高一9班 黄一鸿

    近读《谏逐客书》,略有感触,有感而发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论在古时或是当今,若要国家强大广招人才应为不可少的一项政策,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是国际交流越来越密集的时代,是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广揽群雄不可不为!

    集招人才首先要不拘一格。在中国,古代就有英雄不问出身的说法。反观我们现在的人力资源政策,依然有很大程度上的缺失。曾看过一篇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一起喝咖啡》,就有反映教育制度和高考分数不等的问题。城市本地学生的分数只要350分就能轻而易举的安心读书,而别的城市和偏远山区的学生要500分还要挤破头颅才能在这所城市就读,试问这公平吗?还是说他们的素质真的比不上这些高贵子弟!大汉卫青是干什么的,养马卒,可不照样立丰功建伟业,这些例子比比皆是。个人愚见,不管是底层的农民还是白领精英,只要有德有才或一技之长都应一视同仁。

    再者应给予一定的奖扶政策。 这一点不是说没有金钱的诱惑就没有人才的献策,这只是对有功人士的奖励而已。我们且看美国,美国从建国到发展成世界头号强国,只花了二百年不到时间,这和美国的人才政策时息息相关,美国是移民国家,有这些人才所追求的丰裕的物质生活和吸纳人才的政策。正是美国的移民政策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人才的包容和优越的待遇,让源源不断的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才的聚集荟萃于此。从改革开放后派出第一批留学生截至1995年底,中国共派出各类留学生共25万人,回国的有8万人,有16万留在国外,60%的在美国拿了绿卡。那么可以想象,从1995年后到现在,中国又有多少赴美留学学成后留在了美国。古时尚有赏罚分明,我们现在也应该接力这种美德

    正如李斯所言: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个人脱离群体都无法生活下去,况一企业,况一国家! 当然,不同的阶级层流对人才的定义各不相同,各部门对人才的要求也就不同,各取所需,共同进步。虽要广纳,但切勿盲目,正确选择正确对待,又有合理的方针,定事半功倍!

  • 高一十班 蒋健睿
    单单从文采方面来说,李斯无愧于文学家之名。骈散并用,行文流畅,用词清丽却有力,笔力深厚。对于人物典例信手拈来,不是生硬地堆砌,而是如同为每一件物品找到最适合它的储物柜大小那般舒适恰当。严丝合缝,整齐有序。在阅读《谏逐客书》时,惊叹于他用词之精妙,用典之恰当,达意之准确。我深深沉浸词句之间的声韵,对于文言文来说,富有音韵美,朗朗上口实在为一番妙事。更可由此看出李斯对史事,音韵,作文等技能的造诣之高,实在为我辈榜样。
    李斯学术上的造诣确实达到当时人的巅峰,但是他的权谋之术更加令人震撼。《史记》中写到李斯少年时生活曾极为窘迫,更有“厕鼠”,“仓鼠”的典故在此。少时的经历磨练了他,更成就了他。他开始思考,为什么自己不能成为那个让“厕鼠”眼红艳羡的“仓鼠”呢?他想要优渥的生活,那个尊贵的人的重用,更想要高尚的名声。他再也无法忍受如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生活,他想要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他的野心很大,就像蛇吞象。他明白,想要成为这样显贵的存在,他必须狠毒。于是,他开始行动了。
    他师从荀子,来到秦国后,很快得到秦国丞相吕不韦的重用,成为了一个小官。但当他还没一展宏图,大展身手呢,秦王听信谗言下了逐客令。这让李斯的心如坠冰窟,他立马上疏劝谏秦王。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谏逐客书》。这封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确打动了秦王,废除了逐客令。但是这位霸主很明显读出了李斯的深意,是要让他以雷霆手段招揽人才。愿意为秦效力的得到高额财富,不愿意的就被暗中派出的人暗杀,从源头上遏制了人才的外流。
    而后秦王焚书坑儒也是李斯的建议。李斯比谁都明白,想让百姓听话,最好就是让他们像牲畜一般,只知道辛勤地劳动,脑子里空空,只装着吃饭、睡觉、劳作的基本需求。他们就像行尸走肉一般。将学堂公营,让那批脑子里多了东西的士人为自己所用。
    心中单单有百姓,可当不了丞相。心中要装下世界上所有的阴暗,还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才是真正的丞相。至于李斯在辅佐嬴政时,究竟有没有为秦国百姓着想过,这就无从得知了。
    李斯究竟是不是个好官很难评判,但在官场沉浮多年的他,心中的阴谋算计,阴险狠毒恐怕就如牛毛那样多吧。

  • 《谏逐客书》读后感
    高一十班黄凯艺
    一篇能够从理上真正打动君主,促使其改变决定的奏章往往能称得上是成功的,而李斯恰好就具备这种说服的能力。先从文章的背景入手:在公元前237年,韩国人郑国利用为秦国修建渠道(也就是著名的“郑国渠”)以此来消耗秦的国力,使秦无力伐韩。这也令得秦宗室大叫逐客,秦王难免也担心所召揽的客卿并非效忠于秦国,遂下了逐客令,而李斯也在被逐之列,这也是李斯写下这篇奏章的原因。
    再从《谏逐客书》的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便可以看出李斯十分善用说服技巧。结构上,他首先摆明“窃以为过矣”的看法,接着以秦国四位英主召士纳贤,皆以客致强的历史为依据,强调重用客卿的重要性;第二个部分则论述秦王所喜爱的色声宝玩均来自他国,委婉表达秦王“重物轻人”的做法,希望他能明是非;最后运用道理论证来说明逐客的危害,并对上文进行了总结。内容上,李斯选择举例的对象具有代表性,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君主及五帝三王都是历史上治国有方的人物或是秦王的先辈,而李斯也摸透了秦王想要吞灭六国,一统天下的这一抱负,所以着重将“客”与“国”二者紧紧联系起来,通篇围绕“用客则国强,弃客则国危”来展开论说;后又对秦王十分珍爱他国的色、乐、珠玉进行论说,委婉提出对秦王“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做法的不认同,我认为从这些小的方面入手是可以真正打动人的,它能够很直观的表现出秦王对待“物”与“客”的差异,使其产生认可;接着又用“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借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弃黔首以资敌国”、“藉寇兵而赍盗粮”的愚蠢行为,形象且具有说服力;在结尾时,李斯又将“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搬出来,形成首尾呼应,双重论证了逐客的危害以及用客的必要。
    在李斯如此一番劝谏下,秦王最终也还是收回了逐客令,可见强有力的语言常常决定着人们是否愿意为之做出改变。李斯在摆事实、举实例,用事实说话的同时,也时刻注意着秦王的感受,能够避重就轻地展开论述,这在下级面对上级提出意见时也同样适用,这篇文章说话的艺术和技巧值得我们去推敲、运用。

    10班作业(5.14)

    写《谏逐客书》读后感一篇,字数不少于800字。5月15日下午5点前,以回帖评论形式提交作业,读后感格式要求:包含读后感标题、班级、姓名。 提交前请大家认真检查标点符号,检查是...

  • 读《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有感
    高一十班黄凯艺
    有这样一个时代,它商业发达,店铺林立,集市兴盛;有这样一个时代,它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名臣辈出;有这样一个时代,它文化昌盛,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文化巨擘星光闪耀,唐宋八大家中六位活跃于此时。人们常说的“仁宗盛治”定离不开宋仁宗的治理,而造就这个伟大时代的也绝非一人之功。纵观历史,宋朝为防止悲剧重演,开国之初便确立了文人治国的政治方略:一方面,虚外强内,削弱藩镇,强化中央集权;另一方面,正因为紧紧依靠文人集团,才形成文化科技争奇斗艳的壮丽景象。
    再者,我想“仁宗盛治”局面的出现,还得从一位女人说起。刘娥,一普通家户的平凡女孩儿,不出身低微,少小即孤,在襁褓中就死了父亲。或许任谁都没想到,这位灰姑娘会踏入皇室,成为宫廷内主,一步步登上皇太后。真宗与刘娥相识于一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或许正如书中所说,刘娥就像山野里盛开的花,也许不够娇艳,但芳香四溢,所到之处无不吸引着真宗。虽说宋朝士族观念已经淡化,但终不能容忍平民的女儿进入皇室。
    真宗深知离不开她,更不愿放下她,于是将刘娥安置于心腹大臣家中,直到太宗离去,赵恒得以继位。旧情难忘的真宗终于如愿光明正大地将刘娥接到身边,对她的宠爱没有减弱半分。而这一年,刘娥已经年过三十,不再是曾经那亭亭玉立的少女了,要知道,在古时候女子一般15岁就成年了,三十称之为半老徐娘。我想,这么多年,能够顶着重重压力、打败这一道道阻碍的只有爱了,因为爱,我愿意为之等待。
    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和唐高宗一样,宋真宗则请刘娥打理朝廷事务。这位来自民间质朴的女子,自然是能干的,被雪藏在刘恒心腹家的这些年,她博览强记,落得个才华出众,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做用知识“包装”头脑。在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她将朝政打理得可谓井井有条、恰如其分,这也为日后“仁宗盛世”打下坚实基础。
    而一场被后世演绎为“狸猫换太子”的闹剧又是如何发生的?刘娥的侍女李氏生下皇子,她对外隐瞒实情,宣称皇子是自己所生,将这孩子归于自己名下抚养。真宗死后,继位的便是那位刘娥视如己出的养子,后世称为宋仁宗,这年才十二岁。仁宗年幼,难以承担起压服群臣、判断是非、决策国事的能力,这也让刘娥有了充分的机会把持朝廷政事。
    有人会想,为何刘娥不像武则天那样推翻自家男人的牌位,另起炉灶,建立一个新的王朝。我给出的答案是她感恩、她不能。宋真宗对她的爱始终如一,是将她一步步搀扶到皇宫大殿的爱人、恩人;她将宋仁宗视为己出,用心栽培;宋朝培养了一批帝国的死忠,也为朝廷鞠躬尽瘁,且对刘娥有怨言,正因如此,她无法像武则天那样洒脱放肆。
    她深知篡位称帝只能是一场梦,但也依旧想尝试,哪怕只是形式上的。所以她只能够将自己的皇帝心思寄托和表达在服装礼仪上,她要穿龙袍、戴龙冠,一切依照皇帝礼仪,却又略显谦恭,以示与皇帝的区别。刘娥这些年为朝廷,为爱情,为人情都付出了太多,在弥留之际,她数次拽扯自己的衣服,或许想说的是“让脱去身上的衮服冠冕,不能穿着龙袍戴着龙冠去见先帝”吧。她一生历经坎坷,精明能干,却也时常以温柔的力量征服对手,化敌为友,为自己留下后路,为政局留下和平。

    高一10班作业(2022.5.1~5.4):《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读后感

    作业要求: 1. 5月1~4号阅读完书籍《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写作一篇读后感提交。提交形式:在本文后面以评论形式跟帖提交作业。 2. 读后感内容和格式要求:自选角度,内容...

  • 120
    读《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有感

    有这样一个时代,它商业发达,店铺林立,集市兴盛;有这样一个时代,它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名臣辈出;有这样一个时代,它文化昌盛,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文化巨擘星光闪耀,...

  • 120
    《围城》第二章 读后感

    文章很流畅地过渡到了第二章,鲍小姐下了船,扑向一个半秃顶、戴大眼镜的黑胖子怀里,她的故事暂告一个段落。而方鸿渐和苏小姐还在等着下一班船回到上海。 我认为第二章可以简单分为...

  • 120
    《围城》第一章 读后感

    说来惭愧,这本《围城》早在初一的时候就连同《儒林外史》一起买回来了,由于老师授课有所侧重的原因,我们只精读了《儒林外史》,而这本书一直则被搁置在我的书柜里,前些天翻出来时已...

  • 120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盛唐诗人之李白”读后感

    说到李白,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伽陵先生也评价他为天才作家。不过,天才也有不同的类型,李白这个天才是属于“不羁”类型的天才——他就像一匹野马,是不肯受羁束的。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

  • 120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盛唐诗人之王维”读后感

    本书上一篇有讲到孟浩然,在唐代诗坛中,人们常将孟浩然与王维并称,因为他们有许多作品都描绘名山胜水或者田园风光的,因此他们又被称为山水田园派诗人。不过,由于每个诗人的性格经...

  • 120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初唐诗人之陈子昂”读后感

    我们知道,中国的诗本来是古体的,诗人在创作时并不受严格的声律限制,只是一种自然的感发。而到了齐梁之间,开始有人对文字产生了反省,注意到了平、上、去、入的四声,于是出现了“四...

  • 120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 “初唐诗人之杜审言”读后感

    重拾起这本许久未翻开的书,跟随叶嘉莹先生的脚步走进唐朝,领略唐诗之美。 叶嘉莹先生用整个生命去传承和传播她所钟爱的古典诗词。她曾说,“我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诗词传给下...

个人介绍
一个善良、勇敢、有梦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