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谚语: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不会错”的思路模式要不就是顺从,要不就是妥协,要不就是讨好。这种模式下形成的压抑,让生命力耗能大于聚能,不能实现人生的改善。 ...

有句谚语: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不会错”的思路模式要不就是顺从,要不就是妥协,要不就是讨好。这种模式下形成的压抑,让生命力耗能大于聚能,不能实现人生的改善。 ...
人的精气神靠修身而来。《中庸》讲修身,要义在于仁义礼智勇。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讲的是亲和力和影响力。义者,宜也,尊贤为大,看的是宜民宜人做得可好。由仁、义,延续到治人...
一是治未病。雁过留声,足过留印。《黄帝内经》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以万物一体论的整体观,观天观地观万物,感知气的运行,强调人体与自然、脏腑间的协...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指出:“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空肌肉,卫气散解,此...
如果把生命比作一盏点燃的油灯,油足灯亮,油尽灯灭,这个油就好比我们生命的“能”,如果让油毫无节制的尽情燃烧,生命很快就会被燃烧殆尽。这个形象比喻让我们看到,生命能量的持...
现实生活中,一些人都常常热衷于各种无休止的争论,振振有词地发表各自的观点;即便是朋友、同事、同学、同乡、亲属,因为看法不一致,也难免争得面红耳赤,理不饶人,甚至恶言对待...
养生最经典的论述在《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其中“苍天之气”就是宇宙暗能量,“清净”涵盖了人的潜意识,两者之协调统一就能“志意治...
《中庸》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
《中庸》云: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中庸的核心就是“诚”,要想进入至诚的状态,就先从无息入门,无息就是把“我的执念”都放下,主动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至诚...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揭示了能量养生的奥秘,体内的生气必须通达苍天之气,人可以通过“传精神,服天气,通神明”,达到能量养生的效果。“通神明”即通过诚意正心,行善积德,...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揭示了能量养生的奥秘,体内的生气必须通达苍天之气,人可以通过“传精神,服天气,通神明”,达到能量养生的效果。“服天气”即通过适当运动,保障睡眠,...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揭示了能量养生的奥秘,体内的生气必须通达苍天之气,人可以通过“传精神,服天气,通神明”,达到能量养生的效果。“传精神”即通过调节饮食,调节言行,...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揭示了能量养生的奥秘:“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空...
思维定势就是“习惯性思维”,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工作和学习中,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在一定的环境下形成的,按习惯的、比较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分析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思维定势...
养生如果形成对药物依赖越来越多,为了继续逍遥吃补药,越来越不接地气,一旦风吹草动,健康就会崩盘。 身体有病,缓过气有了精神之后,不必忙着加入更大的成本投入到这个身...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中阐释的道的作用“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生于有,这个“有”就是能量;有生于无,这个“无”就是道的本体,就是...
《道德经》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是玄...
绝大多数人都有偏爱的倾向,有人偏爱做什么事,有人偏爱什么物品,有人偏爱自己认可的人等。从字面上理解,有“偏”就一定不“中”,不“中”就容易形成互耗。偏爱往往带有是非、好...
女子伸出右手,中年男中医生说:“你看你血管凸得厉害,还青色,舌头顶起,看看舌下血管。”女子舌头上卷,医生说“看,舌苔肥厚,舌头下的血管也是暴突的。你心上有事,血脉连心,...
老子在致虚极、守静笃中洞察出“道”的真谛:“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这个命根子是一种天地创生之前的存在,它无声无相,永恒不变,周行不已,好比宇宙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