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与臣
——中国历代君臣关系的讨论
古往今来,君臣关系都是关乎到一个朝代的兴亡。例如在任何朝代皆是同样:朝代之初,君明臣明;朝代之中,君明臣庸,朝代之末,君庸臣庸。
君明臣明,国泰民安
这种情况最早应该可以追溯到先秦。
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安邑,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通过变法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收复了河西。
后孝公逝世,其子继位。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君明臣庸,名声罔顾
雍正帝,在历史上是一位十分招恨的皇帝,是一位被清代文人臣子黑惨了的皇帝。表面上,文人们黑雍正是因为他大搞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但实际上,文字狱不过是雍正整治对抗官僚集团的无奈之举。文人们真正仇恨雍正的原因,不是什么怀念明朝和言论自由,而是因为雍正的几项改革虽然利于百姓和国家,却实实在在的触动了他们的利益。
一、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废除官僚集团特权
雍正要求官僚上缴与他们财富相称的税赋,缓解帝国的财政压力和百姓的负担。二、摊丁入亩,减轻穷人负担
雍正的这项改革,直接取消了人头税,以后全都按照土地多寡来收税,这对于穷人来说是减轻了负担,但是却损害了富人的利益。
三、开豁贱籍,削弱人身依附关系
应予开豁为良,俾得奋兴向上,免至污贱终身,累及后裔。
——雍正
雍正的改革,彻底废除了这项类似于奴隶制的残留,保障了底层人民的利益,给了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不得不说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
四、被官绅阶层抹黑的雍正
雍正的几项改革虽然件件利于底层民众,促进了社会公平,但是却得罪了所有的官绅阶层,而遗憾的是,把握笔杆子,去记录历史恰恰是这些有知识的文人。他们一方面用藏头诗的方式来暗讽雍正,一方面大作野史小说,嘲笑诅咒雍正。雍正之所以开启文字狱,实际上也是一种无奈之举,你总不能以反对改革的名义处罚官员,那只好以这种反清复明、形同谋反的大罪来治人。
雍正死时,国库存银达到6000万两之多,清朝的国力空前强大。而清中后期的盛世和人口暴增也都和雍正摊丁入亩的政策有关。而历史中真正的雍正,却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清史稿》:“圣祖政尚宽仁,世宗以严明继之。论者比于汉之文、景。独孔怀之谊,疑于未笃。然淮南暴伉,有自取之咎,不尽出于文帝之寡恩也。帝研求治道,尤患下吏之疲困。有近臣言州县所入多,宜釐剔。斥之曰:‘尔未为州县,恶知州县之难?’至哉言乎,可谓知政要矣!
康熙帝:“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
清宗室、史学家昭梿说:“宪皇在位十三载,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余尝闻内务府司员观豫言,查旧案档,雍正中惟特造风、云、雷、雨四神祠,以备祈祷雨旸外,初无特建一离宫别馆以供游赏。故当时国帑丰盈,人民富庶,良有以也。”
濮兰德白克:“控御之才,文章之美,亦令人赞扬不止,而其批臣下之摺,尤有趣味,所降谕旨,洋洋数千言,倚笔立就,事理洞明,可谓非常之才矣!”
法国传教士杜赫德评论道:“尽管雍正皇帝很少表现得像是一个天主教的支持者,但不能不值得称赞的是他不知疲倦地热衷于政事,他为了天下百苍生的福乐安康夜以继日地致力于改革政弊。您能给雍正皇帝带来最的乐事就是向他提出一个能够提高民众福利、缓解百姓的生活压力的良策;他会不惜一切代价努力将这项计划尽快诉诸实践。他制定了一系列弘扬美德奖励善举的政策,使得臣工们纷纷效法雍正皇帝(节俭的作风)以帮助灾荒之年的百姓渡过难关。这些优秀的品质使得雍正皇帝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全国百姓的拥护与爱戴。”
君庸臣庸,呜呼哀哉
这个朝代一个多世纪都在逃亡 皇帝大臣个个软弱无能——南宋朝相比,也显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道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国家与人一样,也有气节,也有尊严。可是,南宋王朝竟然忍辱偷生到这般地步,也实在是古今罕见,令人叹息。
虽然南宋王朝的诗人、词人政治家纷纷抒发自己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不满,但终其原因,还是皇帝昏庸,重臣无能,只能说是一个朝代的过失。
很显然,我们可以把君和臣的关系比作中药中主药和辅药的关系。一位君王手下的臣子换了又换,他追求的他想要的也不过是那个知他的心,教他做一位好君主的人。君臣遇合,即为主辅相成,一味是否正确的中药,既需要正确的主药,而使主药充分体现作用的辅药也必不可少。那么明智的君王遇上忠心不二的臣子这个朝或国家又怎么能不兴盛呢,香草加美人历代所追求的。而如果是味主药配错了,就算有功能再强大的辅药又有何用呢,无论是臣明还是臣庸他的君王整天沉溺于玩乐不务朝政,最后都只好将这大好江山拱手让人。清流为浊流所冲散,好花为恶草所包抄。曾经信誓旦旦的皇帝,根本不知他正站在与他的理想背道而驰的立场上。软弱的、空怀强国梦的天子,实际是被他所信任的城府极深的臣子们架空着,玩弄着。而我大中华五千多年历史,无论是那种情况都有太多太多的例子,殷商时的武丁用而不疑,姜子牙和周文王命中注定的相遇,君明臣贤由此可见是多么重要,否则在辉煌在远大的理想都只会梦幻泡影,随风而荡。
谢雨廷16
如何评价封建时代的君臣遇合? 要求:由文而理,由此及彼。有典有析,笑骂由你。纵意而谈,不拘字数。 示例: 君臣遇合 君臣遇合,君明臣贤是那么重要。否...
16班王天任
我们都爱说明君和昏君,认为明君多么伟大,昏君多么暴虐。在我眼中,君是昏还是明,其实不是评判君的标准。封建社会中君有至高的权力,又无人约束,昏是必然,是我我也昏。而所谓明君,所建立的功业,无非就是让他的子孙能昏出新姿势,昏出新水平。明君所干的,只是让其他人当不上君。亡国之君也就是自己昏完玩好再让其他人玩玩罢了,想想还真有意思,我玩几年,你再玩几年,就是共享嘛。至于百姓,慢慢排排队可能还是有机会的。既然当上了君,不昏一把还真没意思。所以只要封建制度存在,天下就不得安宁。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所谓明臣,在我眼中就还有那么几个,就是推动中国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那几个,推动进入封建社会的那几个,还有就是孙中山一辈人。再后就不称臣了,就是党。这些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明臣,其他的,就是千古传颂,我也不认为是明臣。只是坚持让君昏的制度却制止君昏的人罢了,他们怎么不想想干的是什么事?封建社会中应有的“明臣”不就是帮助君昏的更好更有花样的人嘛。封建社会中的明君和明臣,不过是笑话(至少我笑)。当然,站在古代百姓的角度看,明君和明臣还是值得期待的。但期待也是可笑的,封建社会,本不应该出现明君和明臣。如果我们现在说的明君和明臣出现在这个时代,肯定是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我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hhhhhhhhh)
儒与道的碰撞,
儒道两家历来是一明争暗斗的一对,一方面有人说道高于儒而另- 方面又有人说儒家之道更值得推崇。而史记《屈原列》儒与道纷争正在上演。
道——渔夫
“夫圣人者,不 凝谛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波其流而扬其波?“这句语是说文雅点就是让属原学会圆滑变通,难听点即是随波逐流,但听起来,所谓的道从这理看又为何有些消极伊味呢?道本就崇尚无为,自然,任随事物发展,放在这里,渔夫其实是想造告诉属原世俗变连就随他去吧,你需要的只是让自己清静无为,他人谣言,皇帝疏远,流放远地这些有又什么好痛心的呢?但是后面属原回答他“人谁能以身之累的受物之级以乎?”属原便是典型的儒家思吧
儒——屈愿
他面对世俗混沌要迎面而上, 要以自身独请而势唤醒世事的沉醉,不忍看这世界续污浊下去。他想从自身之察察来洗去万物汶次,但在这看似心胸宽广,伟大面前却暴露了层原的死板,不自量力,属原所希望的正是儒家所希的,他希望香草美人,更渴望君明年贤,但这一切在他身上就只是县花一现,过往云烟了。
在屈原列传中,可马近写这样一段儒道之谈,意在表明他对屈原其志的同情,其人的悲伤,其选择的奇怪,其人生的爽然。渔夫与屈原,即为道与儒,两种不同的观念,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追求,不能说谁更雅胜于谁,只能说在面对事情上,儒家积极拼搏努力为之的精神是需要的,而道家清静无为甚至那么一点点的消极也不能没有,各发其职名显其能吧
儒道相融,偶道碰撞在这个世上随时都在发生。但我更倾向于儒道相触,他们之间也有不同点,但大多是为相似点,因为道是更深层次而儒则是说传更通俗易懂吧。
希望有那么一天,儒即道,道即儒吧。
谢雨廷16
、
16左静雯
自我们还是父母体内的生殖细胞,我们就开始了不断的斗争。为何人生的底色就是不停战斗?我们为何而战? 我们能有的只是迷茫。迷茫中却始终有一股力量来自心灵深处的力量,驱使着我们,漫无目的,朝前方奔走、即使满身泥泞,拥有的却是心灵的慰藉与满足。我无法告诉你确切的原因,只是遵从自己的内心,与屈原一样,与每一个青春年少的你我一样。不断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这世界改变我们。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包含着屈原无法遇见相似灵魂的孤独与无奈,独身在世俗之地的孤勇,暗含着一声绵长的叹息。还有的,却是他对自己坚持本我,不随波逐流的骄傲与不悔。即使被贬失意之时,他也没没有改变“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渍垢”的愿望。即使在黑暗的官场他也保留着青春的姿态。偏执而坚定。
苦难总是年少的代名词,他的人生如果一帆风顺。抵达便变显得毫无意义。千年后的我们也不会为他的一次平凡的抵达而起立鼓掌。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正因为我们知道屈原是历经劫数、遍尝百味的人,他的身之察察才会如此生动而干净。
屈原想里要与日月争光,江泽渔父却劝诫他与光同尘。可想而知,少年屈原愤怒激昂的拒绝。可是我不认为这两种人生态度是互相对立的,也没有什么熟好熟劣。这可能只是我们生命必经的一张地图。在斗争中找到些什么,然后走问成熟。还世界以平和,报世界以慈祥。但我们要正确理解这种成熟,不是被世俗磨去了棱角,不是浸淫在欲望的地塘变得世故而实际。那不是成熟,那是青春的天折、精神的早衰。真正的成熟可能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是在看过太过太多黑暗后仍坚信人生的基调是美好的。带着希望,并传播自己内心的希望。看着经过的偏执而倔强的少年,会心一笑。追忆自己的少年时。没有遗憾,没有后悔。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