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我犯馋犯懒了的时候就想吃个烧饼,一则是因为烧饼便宜,很大的一个才卖一块钱。二则是因为烧饼比较百搭,但它夹上驴肉就是驴肉火烧,夹上腊汁肉就是肉夹馍,夹上鸡蛋就是鸡蛋灌饼,泡羊汤里面就叫羊肉泡馍。烤串的火上随便烤一下加点孜然辣椒粉也能当一道菜。当然常规的吃法还是拿回家就着小咸菜喝碗白粥,实在饿极了来不及,干吃五香烧饼也不错,连咸菜也省下了。
要说起来想给烧饼这种东西下个完整的定义还真是挺难,因为各个地方的烧饼其实是完全不同的。连名字也有区别,到了保定叫火烧,到了陕西叫白吉馍,到了四川加了肉馅儿又叫锅魁。但不管怎么说,这种巴掌大小外皮香脆的小面食始终都是我爱吃的。
小时候吃的烧饼是吊炉烤制的长条形牛舌头烧饼,不搁油也没有馅儿,表皮上粘着满满一层芝麻,吃起来硬硬脆脆,芝麻香和麦香都足。记得是村里有一户人家专做烧饼,可以拿钱买也可以拿麦子换,那时候家里过日子细,只有到了过年才舍得换上一些烧饼给孩子们分吃。小孩子按理说应该喜欢甜食,但我从小对月饼无感,家里换了烧饼却一定要抢着吃。小时收牙齿力道小,吃不下两个就嚼不动了,但还想吃。
十多岁上我到县城上高中,吃到了我们赵县特产的油酥棋子烧饼。饼如其名,确实也就象棋子那么大个儿,里层外层都是油,表皮同样酥脆,内里却是千层百褶,撕下来一层阳光下看居然是透明的。我也是那时候才知道烧饼原来还可以有馅儿,红糖馅儿,豆沙馅儿乃至肉馅儿,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月饼。只是当时是穷学生一枚,只有打牙祭时才花上三五块钱买上一包大快朵颐。这两年回老家,老惦记着走县城买一箱烧饼带回去吃,只是这东西不能久放,时间稍长就皮了,食之无味矣。
上大学到了天津,才发现烧饼不单有死面,还有发面的。而且不是炉子里烤的,而是刷上油在铁板上烙,烤到两面焦黄香酥,吃的时候里面的瓤还是软的,瓤里放椒盐和五香粉,味道同样不错。我最喜欢的吃法是买上三五个,要上一大碗街边摊上的牛肉拉面或是牛肉板面,吸溜溜把面吃净然后拿面汤泡饼吃。当然冬天的时候就要换种吃法,找家小小的羊汤馆子,要一碗热气腾腾好似牛乳般白好羊杂汤,小心的把烧饼掰碎了泡进去。就是山寨版的羊肉泡馍了。
虽然还是偶尔会想起家乡的烧饼,但是吃的多了也不得不悲哀地承认,这五香烧饼才是大众口味的,烧饼。吃货之家的大天津卫不可能只有这一种烧饼,更不止这一种吃法。我上学的时候曾见证了一种美食的诞生:最早的时候学校门口大婶卖的是铁板里脊夹烧饼,里脊肉刷油,在铁板上整块煎熟,配以生菜、黄酱夹烧饼里。三块钱一块,在当时我们这些穷学生眼里就算令人望而生畏的饼中贵族,所以摊子始终不瘟不火。我们一般都是要一块烧饼,加个铁板上摊好的煎鸡蛋,才一块钱。一次偶然的,她的里脊烧饼掉了几块肉渣,本着不浪费的精神她给加到了下一位要的铁板鸡蛋里,没想到第二天这人又来,点名要吃铁板碎肉夹鸡蛋。大婶恍悟,遂开始卖这种加了碎肉块的鸡蛋夹烧饼,要价一块五,从此摊前若市,供不应求。那时候我也是摊前常客,往往是买上两块碎肉鸡蛋烧饼,边吃边去自习室睡觉或者网吧打游戏。大抵碎肉和鸡蛋一起煎会比较嫩,而鸡蛋则多了点肉味儿,虽说肉极少,也算沾荤。
毕业多年之后我带着妻重回学校凭吊青春,想着要把当年天天吃的烧饼们重吃一遍。此时卖碎肉鸡蛋夹烧饼的大婶已成了当街一霸,旁边也支起了两个和她一样的山寨版铁板烧饼摊子。大婶居然还能认出我来,我便很豪气的买了四个。妻接过来尝了一口说“一点也不好吃”。我自己吃了一口,也觉得没有上学时候时候吃着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