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3.25)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通译】
孔子说:“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
【学究】
这一章里,孔子又提出了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另一个区别。这一点也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君子,他并不对人百般挑剔,而且也不轻易表明自己的喜好,但在选用人才的时候,往往能够量才而用,不会求全责备。但小人就不同了。在现实社会中,君子并不多见,而此类小人则屡见不鲜。
这里说到做人和做事, 孔子通过对君子和小人处理事情和人情上的不同态度,来加以区别。君子求事论事,不因事情变化而改变自己立场,但是也不会影响量才使用;小人因人办事,办事目的是取悦于人而不在于办事上,可是一旦不能因人而办事,就会吹毛求疵。
仔细探究这段文字,简单用办事的方式来区别君子和小人,有失偏颇。不管什么人,把事办好同时让大家高兴才是上策,只办事而不关心人的感受未免太过现实,而只为取悦于人而办事就是彻头彻尾的捣浆糊。
一个人在社会中与人相处,智商高而情商不高与情商高智商不高一样过于片面,唯有智商情商一样高才是相得益彰。也许这里还有更多可探索的内容,尤其现代社会学中,这样的探索极其深入,不再过多探究。
【原文】(13.26)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通译】
孔子说:“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学究】
这句话非常好理解,没有太多需要修饰的地方。
人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中,所出现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单元,离不开在社会中的角色展现,不能一成不变,以一个姿态面对所有人事环境。“泰和骄”是一个人表现的两种行为风格,心态泰然姿态自然不需要表现骄傲,那么姿态骄傲的人心态就难以坦然,这就是一个人的生命状态。
孔子提炼这句话,探索下去就是一个人的状态,包含心态和姿态。心态是内在的素质,姿态是外在的表现方式,唯有内外结合,做到表里如一,那么人的状态就是厚重的,反之就是浮躁的。孔子所说的君子就是厚重的状态,所谓的小人就是浮躁的状态。仅用君子和小人来区别,容易产生道德模糊。
【原文】(13.27)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通译】
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评析】
孔子把“仁”和人的朴素气质归为一类。这里首先必须是刚毅果断,其次必须言行谨慎,这样就接近于仁的最高境界了。这一主张与孔子的一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仁德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点,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的气质就是刚强、坚毅、规矩和谨慎。也就是一个的品质在实际做事或者与人相处时的行为表达。真正做到孔子所说那样的行为之人,必定是能驾驭环境和彼此之间关系的高手。
在社会中与人相处,如何做到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变,又能对自己所表现的行为负责,而且明白什么是自己的,什么不是自己的,然后客观中立表达内在的感受,同时不让他人觉得是在指责,这样的为人原则便是仁德的关键要点。这就是“刚、毅、木、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