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欢史铁生,残疾害了他,同时也成就了他。因为身体拘于轮椅,所以只好用心灵去追寻广阔的天地。这样的一种追寻,使得他在审视自身的孤独之外,渐渐悟出生命与生俱来的孤独。他把这种孤独集中表现在了1987年的一篇中篇小说中,这篇小说就是《礼拜日》。
《礼拜日》这篇小说将虚实交错的叙述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以男人寻找失去联系的女人为主线,不断插叙男人和女人相识相知相爱的往事,并且还记叙了女人的女儿、养鸟的老人、鹿群、狼群的故事。
小说不断转换时空,切换视角,以行云流水的笔调将众多不同时空的故事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营造了一个开阔的背景。
小说用男人与女人、女儿与女人、女儿与老人、鹿与狼的生命关系来展示孤独的必然性,弥漫着悲情主义色彩。男人与女人的爱情悲剧阐释了生命的孤独。小说中的主人公是“男人”与“女人”,而没有具体的人名,其实暗含了这一故事的普遍性与代表性。
为了追寻自由而相爱,然后发现相爱就会在乎,在乎就无法完全地坦白,不能完全坦白则没有彻底的自由,最后只好分离。
小说中,男人与女人的对话充满了对生活的辩证思考,他们的爱情可以算是理性的产物。可这样一种理性的产物还是在感性面前崩塌,因为他们认定爱是为了找到彻底的自由,可又发现爱无法得到彻底的自由,所以这样一种爱注定成为没有结果的悲剧。
作者借男人和女人的言行,通过一系列严密的逻辑推理,演绎出了彻底的自由无法在爱情中实现的结论。同时,这又是一个悖论,因为许多真正的爱情就是为了追求彻底的自由而存在的。
所以,在巨大的矛盾之下,爱情的悲剧性也就凸显出来了。也就是说,人无法通过爱情找到彻底的自由和彻底的理解。男人与女人是通过爱情联系到一起的,可是爱情却已经被证明无法消除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屏障。
可见,这种屏障是必须存在的。那么,男人与女人都在屏障的另一边,他们的孤独是无法消灭的。他们生而孤独,并且这种孤独将伴随一生。
值得一提的是,在男人与女人的关系中,人生的虚幻性得到了凸显。女人与男人多次谈梦,各种稀奇古怪的梦。这些梦不仅折射出了人的孤独、无奈,也为小说增添了浓浓的虚幻色彩。
女人告诉男人她住在太平桥,可是男人后来发现:太平桥是一个在他们出生之前就已不复存在的地方。这不禁让人怀疑这个女人是否真的存在,进而引发对于这段经历甚至整个生活的怀疑。这种对人生真实性的怀疑,无疑加重了人的孤独感。女人与女儿的矛盾似乎展现的是生活化的孤独感。
女儿感觉“做什么都没意思”,女人对此深表担忧并进行教育。可是女人自己呢?在她与男人的对话中,则可感觉到她也很怀疑自己所做事情的价值。
其实两人心中的困惑是一种普遍的困惑,它深深植根于人性之中。可是女人却不肯对女儿倾述自己的困惑。原因很简单,她是母亲,应该发挥一种引导作用。
可是,引导他人走出困惑的前提中自己清楚地明白人生的价值所在。既无法引导下一代走出困惑,又不愿表明自己的困惑,亲子间的隔阂就无法避免了,两代人之间相对的孤独感也无法消除。
老人与女儿的交集是小说中较为明亮轻松的部分。讲故事、唱儿歌、养鸟,似乎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关爱,似乎看不到孤独的影子。其实不然,孤独的影子无处不在。
当老人将照顾孙儿与养鸟混为一谈,听到关于孤寡老人的笑话沉默不语,其实都隐约可见孤独的影子。小说没有交代老人的生活状况,但是从他与女儿的对话中,可以猜测他的身边应该没有亲人。
这些是老人自身的孤独,然而女儿无法理解,那么两人之间相对的孤独也就展现出来了。
鹿与狼的斗争则将小说的主题进行了升华。通过女儿观看的电视节目,将原本十分遥远的鹿与狼的故事完美地嵌合到了小说之中。
作者不惜笔墨地描写鹿与狼为了生存展开的一系列斗争,情节跌宕,语言动人,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并且,鹿与狼的斗争也展现了两者的相互了解,甚至可以说,在整篇小说中,鹿与狼是理解程度最深的一对组合。但是,它们依旧孤独,因为它们是敌人。
最后,老鹿和老狼都选择孤独地走向死亡,相似的经历道出了相似的孤独。史铁生用鹿与狼的斗争将人的孤独感延展到整个自然界,从而得出“一切生命生而孤独”的推论。
孤独是相对的,在任何一对关系中,孤独感是无法消除的。恋人、亲人、朋友是互相关爱的,却因为各种理解上的障碍而无法消除孤独。敌人有时候相互理解,却又无法抹灭与生俱来的对立性。因此,孤独是不可避免的。
可是,孤独不等于悲哀。孤独使人宁静,使人跳出喧嚣来审视自己,孤独是发现自我的必由之路。史铁生告诉我们孤独的必然,是想让我们在面对孤独时更加地坦然,而不是徒劳又肤浅地去挣脱孤独。
一切生命生而孤独。孤独,就是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