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乘数原理 课程分享8
这是通识选修课《经济研究中的计算方法》第四讲课例之一。目的是说明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可以带来一种重要的经济学思想,且影响深远。
(一)凯恩斯国民收入乘数原理
凯恩斯在消费倾向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乘数原理,乘数原理的经济含义可以归结为,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带来的影响,要比投资变动更大,这种变动往往是投资的变动的倍数。通过乘数原理,凯恩斯得到了国民收入(Y )与投资量( I )之间的确切关系,将其经济理论导向经济政 策,并指导经济实践。
所谓乘数,是指在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条件下,投资的增加(或减少)可导致国民收入和就业量若干倍的增加(或减少)。收入增量与投资增量之比即为投资乘数。
以公式表示为:K=Y/I
其中,K表示乘数,Y表示收入增量,I表示投资增量。
同时,由于投资增加而引起的总收入增加中还包括由此而间接引起的消费增量(C)在内,即Y=I +C,这使投资乘数的大小与消费倾向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数学公式推导如下: K=Y/I=Y/(Y-C)=1/(1-C/Y) 其中, C/Y为边际消费倾向。由上式可见,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越大,反之则投资乘数越小。
假定边际消费倾向=4/5,增加投资100亿,则增加总收入:
100+100×4/5+100×4/5×4/5+...... =500亿
这里没有用到什么高深的数学方法,只是一个简单的几何级数求和。
再举一例,某人花费1000元购买了一件衣服,服装加工者和布料生产者因此增加了1000元收入。如果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均为0.75(或者说边际储蓄倾向为0.25)他们会支出750元购买他们需要的消费品。这些消费品的生产者也会增加750元的收入,如果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也是0.75,他们又会支出750x0.75=625.50元。如此继续下去,每一轮新支出都是上一轮收入的3/4(即0.75)。
这样,最初的1000元消费就导致了一系列次一轮的再消费支出。尽管这一系列的再支出永无止境,但其数值却一次比一次减少。最终的总和是一个有限的量即: 1000×(1+c+c2+c3+......+cn)=1000×(1/s)=1000×(1/0.25)=4000
如果另外一个国家的人民生活很简朴,将收入的大部分都储蓄起来,比如边际储蓄倾向是s=0.80,亦即边际消费倾向c=0.2,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增长情况如何呢 ? α=1/s=1/0.8=1.125 也就是说,每新增加1000单位的收入,只能推动国民经济增长125个单位。与前面相比,差别很大。
政府的财政支出(包括政府消费支出和政府投资支出)是一种与居民投资十分类似的高效能支出。政府在商品与服务上的一项采购,将会引发一系列的再支出:比如政府花费1500亿RMB修建青藏铁路,修路工和他的公司就会用其收入的一部分购买消费品;这又会引起出售消费品的人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收入的一部分又会花掉。按前面的例子,当α=4时,那么政府所增加的1500亿人民币支出,将会增加国民收入6000亿RMB!
(二)凯恩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凯恩斯毕业于剑桥大学,除了在剑桥大学任教外,还长期担任英国政府要职。1929-1933年世界经济总危机爆发后,他担任英国内阁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二战期间任英格兰银行董事。1944年他率领英国代表团参加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城召开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以后又担任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前身)的董事。
在繁忙的教书、写书和处理政务之外,他还投资经营着数家个人企业 ,而且规模可观,非常成功.此外,他还有一位年轻、漂亮、温柔、小他二十岁的妻子,是前苏联国家芭蕾舞团的著名演员。凯恩斯写过许多论文和专着,最着著名的就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这本书中他把自己的学说发展成一个完整的 理论 体系。经济史学家把《通论》的出版称为经济理论中的“凯恩斯革命”。甚至有人把他的贡献与哥白尼的天文学、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把《通论》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并列为经济学说史上的三大著作。
凯恩斯不是一个社会主义者,然而他的理论却非常适合计划经济模式。就象另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夫人评论的那样,如果那些社会主义的实践者们能够真正地把凯恩斯理论 应用 于实践,那么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就将是十分惊人的!这是因为凯恩斯理论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宏观调控工具,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权力又比较集中,二者的充分结合与自如运用,将会产生巨大的创造力。它不象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权力十分有限,人民担心政府的权力太大会侵害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个人财产安全,因此政府的权力受到许多限制,使许多宏观调控工具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在1937年的德文版《通论》序言中,凯恩斯也说:我的理论最适合集权国家和极权国家。
凯恩斯理论后来经过许多着名经济学家如库兹涅克、汉森、萨缪尔森、克莱因等的改造和发扬光大,逐渐使凯恩斯理论“政策化”,并为有关的政策执行部门所应用,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 ,实现了“充分就业”和“稳定中求发展”,并逐渐熨平和减少了商业周期的危害。尤其是他的“收入乘数原理”对国民经济的计划调节与管理是十分有用的。
更为重要的是,许多人认为,凯恩斯这一原理成就了美国总统罗斯福。
(三)经济危机
在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爆发于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于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不可回避的要研究这段历史。
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在此之前的1929年夏天,美国还是一片歌舞升平,夏季的三个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由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人们见面时不谈别的,只谈股票,直至9月份,美国财政部长还信誓旦旦地向公众保证:“这一繁荣的景象还将继续下去。”
然而灾难不期而至,1929年10月24日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由5000多亿美元的顶巅跌入深渊,使5000多亿美元的资产,一夜间,化为乌有,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经济大萧条。
从此,美国经济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国社会逐步被存货山积、工人失业、商店关门的凄凉景象所代替。86000家企业破产,5500家银行倒闭,全国金融界陷入窒息状态,千百万美国人多年的辛苦积蓄付诸东流。GNP由危机爆发时的1044亿美元急降至1933年的742亿美元,失业人数由不足150万猛升到1700万以上,占整个劳动大军的四分之一还多,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1913年。农产品价值降到最低点,经营者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粮食、棉花当众焚毁的现象屡见不鲜。
面对经济危机,胡佛总统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加剧了经济危机的危害,使美国经济跌入谷底。在采取了一些不成功的应付危机的措施后,胡佛政府宣告反危机失败。人民的不满情绪高涨,全国上下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此时的罗斯福,以"新政"为竞选口号,赢得广泛支持,击败胡佛,成为美国第32任总统。
(四)罗斯福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1882年1月30日-1945年4月12日) 简称为FDR,华人将其称为“小罗斯福”,以区别于他的远房叔叔,第26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858年10月27日-1919年1月6日),即老罗斯福。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是美国第32任总统,是美国历史上首位,也是最后一位,连任四届(病逝于第四届任期中)的总统。
1911年,罗斯福进入纽约州参议院,直至1913年被威尔逊总统任命为助理海军部长,1920年去职。1929至1932年,任纽约州州长一职,并于1932年击败胡佛,当选为美国总统。在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期间,罗斯福推行新政以提供失业救济与复苏经济,并成立众多机构来改革经济和银行体系,从经济危机的深渊中挽救了美国。1941年,偷袭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罗斯福力主对日本宣战,并引进了价格管制和配给。罗斯福以租借法案使美国转变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使美国成为同盟国主要的军火供应商和融资者,也使得美国国内产业大幅扩张,实现充分就业。二战后期同盟国逐渐扭转形势后,罗斯福对塑造战后世界秩序发挥了关键作用,其影响力在雅尔塔会议及联合国的成立中尤其明显。
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在佐治亚州的温泉因突发脑溢血去世。
罗斯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阵营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也是美国在任时间最长的总统,他所发起的一些计划现在仍继续在美国的商贸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任内设立的一些制度保留。他曾多次被评为美国最佳总统 。2006年,被美国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4名。
(五)罗斯福新政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他在上任第二天后就组织“智囊团”,积极开始推行“新政(The New Deal)”。
其实,罗斯福上台时心中并没有一幅“新政”的完整蓝图,他只是认识到必须改变胡佛政府“自然调节”的放任政策,运用政府权力对经济进行积极的干预,其具体对策要在实际中逐步摸索。
罗斯福确定政府施政的首要目标是整顿金融,恢复银行系统的正常运转。国会根据罗斯福的要求,通过了《紧急银行法案》和著名的格拉斯—斯特高尔法等,给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使其运转起来。
面对刻不容缓的农业危机,罗斯福签署了《农业调整法》,授权农业调整局控制基本农产品产量和牲畜饲养头数,以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民购买。
为恢复工业生产、复兴经济,罗斯福签署了《全国工业复兴法》,并发起蓝鹰运动,先后筹设国家复兴管理局、全国复兴委员会等。
罗斯福还认为,为了挽救资本主义制度,必须进行救济来缓和社会矛盾。他建立了平民自然资源保护队,签署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建立公共工程局,拨款33亿美元举办大规模公共工程。
在新政后期,针对广大工人要求改革、不断罢工的局势,联邦政府通过了《全国劳工关系法》,1935年8月由国会通过《社会保障法》,1938年政府又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
所有这些内容都是在新政过程中根据情况的变化而紧急采用的,发展格局既不清楚,也没有系统化,但都体现了政府对经济危机的积极干预政策。其核心是三个R: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和改革(Reform),因此亦称“三R新政”。救济主要针对穷人与失业者,复兴则是将经济恢复到正常水准,针对金融系统的改革则试图预防再次发生大萧条。
到1939年,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政几乎涉及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多数措施是针对美国摆脱危机,最大限度减轻危机后果的具体考虑,还有一些则是从资本主义长远发展目标出发的远景规划。它的直接效果是使美国避免了经济大崩溃,有助于美国走出危机。
从1935年开始,美国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稳步回升,国民生产总值从1933年的742亿美元又增至1939年的2049亿美元,失业人数从1700万下降至800万,恢复了国民对国家制度的信心,摆脱了法西斯主义对民主制度的威胁,使危机中的美国避免出现激烈的社会动荡。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二战以后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
诚然,罗斯福的“新政”措施,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国家干预经济,以克服经济危机。“新政”是他医治经济社会的疾病在常规疗法不能奏效的情况下,试用的一种试验性的疗法。
事实上,“新政”的某些措施也有不足之处,这也每每成为他的政敌发难的理由。“新政”施过程中利益受损的阶层也曾予以抵制和诽谤,甚至作为新政初期重要内容的《工业复兴法》及另外两项法案,也在时隔两年后被最高法院裁定为违宪。
但是,只要我们真正以历史的态度审视“新政”,就不难看出,“新政”号准了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脉搏,“使人们能够重返工作,使我们的企业重新活跃起来”的口号,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充分唤起了他们的积极性。
罗斯福把保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保证公民就业作为政府的责任,尤其是以工代赈的形式修建的一大批工程项目,如田纳西河流域工程,不仅大大缓解了失业困难,刺激了经济的早日复苏,而且许多基础设施建设使美国经济受益无穷。
新政留下了大量防止再次发生大萧条的措施和政策,为美国投入二战及战后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罗斯福也因此成为自亚伯拉罕·林肯以来最受美国和世界公众欢迎的总统而永载史册。
包括凯恩斯主义在内及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潮、进步主义思潮和改革、一战期间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以及二十世纪20-30年代早期制度学派经济学理论创新就是新政前的思想运动,它们都成了罗斯福新政的思想渊源。
有人认为,新政说明,凯恩斯原理,即政府干预经济,是解决经济危机问题的一副良药。
不可避免,新政也存在一些争议之处。如新政所造成的,政府的巨大赤字开支,过分扩大了的联邦权力,降低了州与地方政府及个人的责任感,等等。当然,作为美国总统,谁都躲不开不间断的质疑之声,以及来自各方的批评,这是他们体制下的常态。而对罗斯福新政诟病最多的地方,是公权力的扩大。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不能容忍的,因为它背离了美国的立国之本。
(六)凯恩斯和罗斯福,谁成就了谁?
据说罗斯福本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凯恩斯主义者,他说自己不通晓、也不相信凯恩斯经济学。罗斯福新政的推行,正值凯恩斯创建就业一般理论并接近完成的阶段。凯恩斯对美国这一重大实验性方案的实施,确曾密切关注,而且高度赞扬。罗斯福“新政”方案的实施,对凯恩斯“就业一般理论”的创建起了印证作用。
因此,认为罗斯福新政是以凯恩斯主义为理论依据的实践与应用,是没有根据的。当然,凯恩斯的一些主张肯定通过罗斯福新政班子或“智囊团”中赞成凯恩斯观点的人起作用,但对罗斯福的影响很小。相反,把凯恩斯主义说成是对罗斯福新政进行理论“总结”的产物,也是与历史事实不符的。因为理论于1936年已经形成时,新政还在实践中推进与优化,并不稳定。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和凯恩斯主义的形成表明,他们分别立足不同的国家,从实践和理论两个不同的方面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交出了殊途共归的答卷,在理论主线上不谋而合。当然,罗斯福通过自己的辩证思考或智囊团的建议,在实践反思中逐步理性地接受了部分可为自己使用的凯恩斯的主张;凯恩斯在理论构建的过程中,也把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作为研究整个资本主义新出路可资借鉴的突出案例,可以认为,两者之间有一定的交互影响。
关于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之间的关系,史学界历来有着几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是以凯恩斯主义为思想依据,或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凯恩斯主义的影响。美国共产党前主席威廉福斯特说:“新政大部分是以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 梅纳德·凯恩斯的思想为依据的。”美国史学家约翰·加勒蒂也曾说:“……萧条的紧急情况迫使他的政府开支超过他的政府税收。这样,他就部分的采用了凯恩斯主义的办法。”我国学者邓蜀生则指出:“新政带有凯恩斯主义的痕迹,或者说受到它的某些影响……”
与以上观点持不同意见的有我国学者黄绍湘,他在其著作《美国通史简编》中说:“罗斯福新政及其‘智囊团’实行‘新政’的指导思想是采用当时美国芝加哥学派的观点,它是和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理论或‘凯恩斯主义’相吻合的。”北京大学厉以宁也对罗斯福新政的理论基础持不同的见:“……究竟什么是罗斯福‘新政’的经济依据……一些人认为美国美国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些经济学家作为罗斯福‘新政’的建议者,当时起了重要的作用。我决得这种观点的可的。”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二者是不谋而合的,我国学者刘绪贻、金重远就持这种观点。刘绪贻在《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一文中说:“我认为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都是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过程中的典型产物,两者是不谋而合的。这是主要方面。但是,两者也相互影响。”金重远则在文中说:“他和凯恩斯主义从实践及理论两个不同的角度出发,不谋而合,找到了一条走出危机的路子。”
罗斯福毕业于以“实用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哈佛大学,其本人也在多个场合声称自己为实用主义者,这对后来的“新政”至关重要。罗斯福在他上大学的最后一年,选修了4门经济学课程,他说“讲授这些课程的老师,都是主张改革的;他们反对自由放任主义……他们是主张‘管理国家’的。”可见罗斯福在青年时代就已经接触了这种类似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观点。富斯菲尔底根据自己的研究,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私人利瑞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运营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有必要,这种运营就必需有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当然罗斯福本人则否认自己有什么“经济理论”,这也表明罗斯福确确实为实用主义者,他的新政主要在于实践。正如美国作家舍伍德评价罗斯福时所说:“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砸烂的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迅猛而激烈。”
在罗斯福致力于新政的同时,严重的经济危机也使得以“萨伊定律”为基础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彻底的破产,资产阶级学者们寻求新的解决解决危机的“灵丹妙药”,形成了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学派、美国早期芝加哥学派以及凯恩斯主义等。
我国学者厉以宁说,这一过程持续了大约十年。在1931年的哈里斯金圆桌会议上,凯恩斯对美国实行公共工程还表现的信心不足:“我感到,关于实行公共工程的理由,在美国要比英国小的多。”“凯恩斯的这一番论证表明……1931年的凯恩斯还不是‘凯恩斯主义’。”1933年,凯恩斯在《走向繁荣之路》一书中对财政政策作用的肯定程度才开始加强,1936年标准着凯恩斯主义形成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这时已经是新政的第三个年头了,新政的推行无疑早于凯恩斯主义的形成。
影响“新政”的经济理论并非凯恩斯的“专利”。芝加哥学派成员之一的明兹认为:解决事业和萧条问题,主要依靠公共工程政策而不是依靠货币政策。无独有偶,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学派也提出了一些类似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这些也和凯恩斯主义一样对“新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至于凯恩斯对罗斯福本人的影响则是非常小的。1934年罗斯福总统在白宫接见了这位经济学家,会后罗斯福说道:“他完全是个书呆子。他一定是个数学家,而不是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凯恩斯把这些财政措施当作原理,而罗斯福只是由于迫不得已“只把它当作全宜之计,目标还是平衡预算……”。
相反,罗斯福新政则对凯恩斯主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凯恩斯本人和资本主义世界来完成的。罗斯福新政的实践要比凯恩斯主义走的更远,范围更广,从而推动了凯恩斯主义的修正、发展和完善。政策宣告了政府“不再保持不偏不倚的状况,而是要积极地寻求在劳工、农业和企业的力量之间确保平衡。”如果没有罗斯福新政,凯恩斯能不能在1936年就完成标志其理论体系建立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还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1938年春,美国民主党内高谈凯恩斯学说的与日俱增,于是凯恩斯主义神话便应运而生。
由此可见,一方面凯恩斯的经济理论确实对罗斯福新政有着一定影响,但主流却是:“新政”促进了凯恩斯主义的传播和被认可,奠定了凯恩斯主义“新正统”地位的基础。在标志着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成为一个完整体系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将近10年以后,凯恩斯主义作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地位被最终确立了下来。
可以说,凯恩斯和罗斯福,一个理论家,一个实践者。他们有些不谋而合,是交彼此影响、相互成就的关系。
(七)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许多史学家认为,此书是现代西方经济崛起的原动力,标志着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内容简介:《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认为失业除了传统经济学认为的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外,还有一种非自愿失业,其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是批商品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由于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动,所以失业是因为总需求或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的结果。后者又是因为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和对货币的流动偏好三个心理因素的作用。消费需求不足是因消费倾向递减,使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投资需求不足是因为资本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前者是指投资利润率的下降,后者是指人们保留现金偏好。
因此,凯恩斯主张政府要想办法促进有效需求,办法是:增加工资以增加消费,采用累进税增加穷人收入,实行赤字预算与适度的通货膨胀政策。他认为,刺激投资比刺激消费更重要,它有乘数效应。在研究方法上,它将传统经济学的供给本身创造需求理论基础上的充分就业均衡看作是特例,而将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看作常态,由此构造能包容原有经济学在内的更具有一般性的理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共6编,24章。第1编是引论部分,重点分析了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假设,阐释了有效需求的原则。第2编是定义和概念,为全书提供了分析的工具和正确的概念。第3编讲了消费的倾向,主要论述了引起总需求函数变化的内外因素,并引入了边际消费倾向的概念。第4编是投资引诱,强调了资本编辑效率对未来的影响,论述了利率和古典学派的利息率理论。这篇内容还分析了资本的性质以及利息和货币的特性,提出了各种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方法。第5编讨论了货币工资和物价理论,分析了有效需求的改变与就业量和物价改变之间复杂的关系。第6编主要阐述了一般就业理论在商业循环、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方面的应用。
目录
序
第一编 引论
第一章 何谓通论
第二章 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
第三章 有效需求原理
第二编 定义与观念
第四章 单位的选择
第五章 预期决定产量与就业的作用
第六章 收入、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关于使用者成本的附录
第七章 对储蓄和投资的意义的进一步考察
第三编 消费倾向
第八章 消费倾向:Ⅰ.客观因素
第九章 消费倾向:Ⅱ.主观因素
第十章 边际消费倾向和乘数
第四编 投资诱导
第十一章 资本边际效率
第十二章 长期预期状态
第十三章 利息率的一般理论
第十四章 古典学派的利息率理论
第十四章附录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李嘉图《赋税原理》
以及其他著作中的利息率理论
第十五章 流动性偏好的心理动机和业务动机
第十六章 关于资本性质的几点考察
第十七章 利息和货币的主要性质
第十八章 对就业通论的复述
第五编 货币工资与价格
第十九章 货币工资的改变
第十九章附录 关于庇古教授的《失业论》
第二十章 就业函数
第二十一章 价格论
第六编 通论引起的几点思考的概述
第二十二章 略论经济周期
第二十三章 略论重商主义、禁止高利贷法、加印货币以及消费不足论
第二十四章 对《通论》可以引起的社会哲学的简要总结
人名译名对照表
重要名词及书名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