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又生病了,其实也就是常见的感冒和拉肚子,自己一晚没睡好,长辈们有时觉得现在的人带孩子和以前天差地别,太过小心太过紧张。但是做父母的人都知道,对孩子的高关注度是不可自控的,哪怕心里知道这是孩子成长必经的过程,焦虑也在所难免。
焦虑一词的词源解释是“感到烦恼和麻烦”。焦虑是一种与恐慌、担忧、不安、恐惧和紧张密切相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虽然一定程度的焦虑是正常生活的构成部分,但当它出现得过于频繁、过于剧烈或者变得难以掌控时,就变成了心理障碍。
关切+威胁=焦虑
焦虑始于你意识到威胁的存在,这个威胁可能是针对你生命的,如飓风、地震或抢劫等。但更多情况下,焦虑来源于一些非致命性因素,如高强度的工作、即将到来的考试或事业瓶颈等等。以上任何一种情境,如果将其视为威胁的话,都仿佛具有非常强大的力量,似乎会影响人生的走向。有时候,如同在书中讲到的,焦虑只不过是对于未知前路的一种模糊不清的恐惧感,它总是指向未来的,也总是在传递危险信息。
焦虑的另一个构成要素是关切。没有关切,就不会焦虑。关切是指对人或事的在意。如果这份工作毫无意义,你还有其它好的备选项,那你对它的指望就不会那么多,失去它也就不会焦虑。然而,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学习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那每次考试都足以让他神经紧张。因此:关切+威胁=焦虑。
那么如何来改善这种状态呢?书中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方法:
对于长期焦虑的人来讲,理解了“关切+威胁”公式,就能将那些惯常导致焦虑的思维模式进行彻底重构。事实上,这一公式为人们提供了两个可进行干预的地方:要么改变对威胁的认识(如果我比赛不理想,最坏也坏不到哪里去,没什么太大影响),要么减少关切(最近事业不顺利,换个角度找找别的资源,开发一些新项目),就是这样,改变任意一个,就有可能改变焦虑体验。
通过上面几个问题的分析,我发现我的“关切”是从“我”的角度出发,我没看到孩子的立场,没有重视孩子的成长体验。把太多责任放到自己身上,把父母捧到了一个决定性的位置上,就像一个养成游戏的玩家,孩子是我精心培养的角色。花了多少心血,就能在这个角色身上收获多少成长。如果孩子成长中出现什么问题,比如生病,不能很好的控制情绪,缺乏学习的兴趣等等,那就是我的责任,我作为母亲没有尽职。这种“关切”就是不正确的,需要调整到正确的方向,孩子有自己的人生,我给了他们生命,但是他们不是因我而来。培养孩子不是按照电脑程序,只要你操作正确,最后就能正确无误的得到想要的结果,就像埋下一颗种子,我并不知道长出来的是大树,还是鲜花,我能提供水和养分,但是我不能代替它成长。由此,我的关切点应该是:我是孩子人生的陪伴者之一,我如何帮助到他,如何引导好他,而不是去妄图设计他们的一切,就像营造一个只有阳光温暖幸福甜蜜的真空世界,这是一种不必要的自我枷锁,改变了“关切”这个我认识到的错误方向,我想我的焦虑体验应该会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