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洋气杂货店
01.
短暂的假期结束,不论是学生党亦或上班族,都陆陆续续回到自己正常的轨道上,开始过上“强制性”的生活,被迫坐在同一个地方,被迫和某些人相处,甚至被迫从事着和“意义”、“成就感”、“兴趣”有着无限曲折而又无限微弱联系的工作。
日常生活总是无比单调,每天不停地重复着几样相同的事项,午餐食物挑来挑去总是那几种,看到的景色,也总是走来走去熟悉的那两条路,甚至每天早晚挤的都是地铁的同一个车门,同一个角落。
这种简陋、重复的体验将我们挤压成扁平的纸片人,磨灭、抑制甚至打压了我们对日常生活的感官体验,毫无充实感这一说。
若某一天转了个弯,走上一条新的路,总会产生非常明显的感受。这种感受之所以浓烈,或许正是因为激发感受的机会太少。
现代人的生活单调却复杂着。
我们做一项工作,不管它是什么,不是做事这么简单,它有一大堆游离于工作这个事物本身、然而我们又不得不去处理的事情,所以就变得非常累心。
现在很流行怀旧,不仅仅是那些上了年纪的人,更多年轻人也开始怀旧,他们怀十八岁的旧,怀十岁的旧,怀的莫过于旧时生活的那份简单。
今天我们的生活复杂到什么程度呢?
可能有两个人表面看着很好,说说笑笑,转身就能说起对方的各种不是;而当牵扯到前途、利益、责任,一直隐藏的真实面孔也会多多少少暴露出来。
工作以来,我不止一次听过别人说累,身体累,心累,包括我自己。这种累,就累在事情的复杂及遥遥无期上面。
前段时间,各种文章都在说逃离北上广,大概人们想要逃离的,就是这种单调孤独,却又无比复杂、无比辛苦的生活吧。
几年前,我还是一个十足的理想主义者,把真实生活看的无比简单,逐渐发现,这种“理想”不过是我吹出来的肥皂泡,我却错误地把肥皂泡当做生活本身。
02.
无论是清明节、劳动节亦或是十一黄金周,相关新闻总是躲不开对于出行概况的报道:出行人数首次突破某个数字、高速拥堵、景区人山人海等等。
被困在某种固定生活节奏里的人大概都很期待旅行,一旦遇见超过两天的休息日,人们都迅速化身脱缰的野马,早早奔赴陌生的地方,从自己待的厌烦的地方,去到别人待的厌烦的地方。
旅行,对于被工作压的喘不过气的上班族来说,就像是口渴难耐时等来的凉饮,又是一场无比盛大的感官盛宴。
终于,这双眼睛能够见到不那么熟悉的风景,不那么熟悉的建筑,不那么熟悉的一切。
最近劳动节假期调整,据去哪儿平台显示,在假期通知公布的一小时内,机票的搜索量直线上升,国际航线机票的搜索量达到了以往的十倍。
疯狂的数据背后,是人们对于度假旅行的疯狂渴望。
走一走是必要的,新环境的刺激是必要的,新的触摸也是必要的。
两点一线的我们需要喘口气,需要幻想,需要点儿轨迹外的事,而不至于完全陷入生活的漩涡。
03.
记得大学时和室友去北京天安门,所有人都在推搡着缓慢前进,四个人被人流冲散,始终无法走在一起,我们一路走、一路等、一路找同伴。
记得之前去爬山,精疲力尽,山高到总也爬不到尽头,嘴上喊着要没命,心里默默发誓再也不来这里。
任何旅行,都有无法避免的舟车劳顿。
等一切过去,等回过头来,我们在那些精疲力尽中体会更多的,是充实、是新鲜、是满足。
生活的大部分,其实都是没有情节的煎熬,日复一日。我们工作、学习,等着下一个假期的来临,下一个陌生地方的相遇。
也许有人会很消极:我们总摆脱不了生活的轨道,短暂的逃离又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我们在生活轨道里积蓄力量、积蓄金钱,为的就是这短暂的逃离,为的就是这一转眼就会过去的“逃离时刻”,它是波澜不惊、缺少奇迹的日常生活的解药。
时间一点点过去,人们开始学会从多个侧面去探索人和事,接受人生的枯燥和复杂,接受人和事的难以言说,而旅行,就是人们坚持不下去时的一个缓冲,一个加油站。
旅行回来,我们又元气满满,像从没有病过一般。
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年代里,有太多人喜欢消费“悲伤”,喜欢把那些沉重的、不得己的搬到台面儿上来,将其称作生活本身,这种情况尤其体现在当年轻人崩溃的新闻刷爆网络时。
所以我们都需要来一场逃离。
逃离复杂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种,懒懒地睡上大半天、看一部喜欢的电影或纪录片、吃一餐美味的食物,甚至什么都不想,只是静静听一首四五分钟的歌曲。
而舟车劳顿、三天两夜的旅行,不过是最声势浩大的一种。
我问过很多旅行回来的人的感受,他们在讲述辛苦、烦心事等等之后总会总结一句:不过总的来说,还是很充实很满足的,因为短暂而倍加珍惜,期待下一次的旅行。
你看,部分地摆脱、部分地逃离总是好的。
我们活着,不就是为了这点儿满足嘛?
这种隔膜、这种浅尝辄止其实是一种对旅行的保护,就像非常喜爱的蛋糕,总要稍微欠着点,才能念念不忘。
(图片选自花瓣网)
END
作者简介:洋气杂货店,新书《层次越高的人,越能专注做自己》已上市,个人公众号:洋气杂货店,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禁止随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