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在大四毕业季时写的文章,今天翻出修改了一下给大家看看。
对于一个22岁的人,说到成熟,可能还是一个值得考量的词汇,在我的成长中,有太多关于成熟的话题,无论是学业,人际,感情,好像总是离不开成熟二字,无论是家人,朋友,老师,我们的谈话中都离不开成熟二字。但成熟是什么?没有人能答得完全。
记得刚进高三时,心中想着卸下一切包袱(包括不再思考恋爱的事,不再在那些与高考无关的爱好上耗费精力),认真学习,但却是卸下这个包袱,又来了别的包袱(包括又喜欢上新班级上的女孩子,又有了新的爱好),仿佛肩膀上非要有个包袱才会觉得舒服,后来别人告诉我,能扔下包袱的才是成熟的表现。为了成熟,我果断的扔下了包袱(和追了几个月的女生彻底绝交),认真备考。殊不知,这种刻意的成熟却是在理智伪装下的幼稚,其实我只不过是又背上了一个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包袱。而且这个包袱在大学四年一直背着,虽然它越来越轻,但是我还是会感到它的存在。高考结束了,拿着还算满意,略有遗憾的成绩单,心理空空的。我成熟了吗?这个疑问又围绕着我。
小时候,有人告诉我,读书能使人成熟,经历一些事情可以使人成熟。于是我自认为读了很多书,抓住一切机会去经历一些事情。结果发现我读的书却是很少,经历的事也很少。如果成熟要靠这些铺垫,看来我离成熟还很远,路还很长。
到了大学,读工科的我,更把成熟和理性划上了等号。但仔细想想,何为理性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按照逻辑的思维,这个问题不解决,那成熟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于是我把理智和功利划上了等号,认为功利的东西就是理智的东西。所以功利主义的思想在大多数时候长期指导着我。后来看了公开课《公正,我们该如何是好》后,发现功利主义也是有问题的,虽然其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成功的,却在许多地方忽略了人性。于是我发现理性和功利还不能划等号。但又出现了新问题,什么是人性,过多的注重人性许多时候也违背了集体的发展利益。
对于我们面对的学业与事业,努力的学习和努力的工作似乎是功利的,因为大多数人都认可一个学习上进的人,工作努力的人是优秀的,因为对于你的家庭,社会来说,这样可以创造更大的财富和价值。那么一切有阻碍于这个的,都应该受到抑制。但对于这个年纪的我们,正是对自由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最为浓烈的时候,抑制了这些,也就抑制了人性,所以我们反对强加给我们的压力,但也不能不顾及放任的后果。有人说他可以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也许真正能做到这样的人叫做成熟吧。而大多数的人,是无法再这两者上找到平衡点的,偏废情感的人说,我做了理智的选择,偏废学业的人宣称我找到了幸福和快乐。但这两种人都是纠结的,他们内心深处都不得不去面对另外那个话题,无法逃避,而且越是逃避,问题却越围绕着你。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成熟和理性是基本可以划上等号的,我们可以说成熟的人是理性的人,但反之不一定成立,但也算找到了成熟的必要条件。接下来,我们就好像解决拉格朗日条件极值一样,不断的找寻符合成熟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得从那些感性的东西里找,从人性的角度去看,试图去平衡这两点。这也许叫做成熟吧。
当然,关于成熟的理解有许多,关于成熟的方面也有许多。大学四年,已经步入是朝花夕拾之日,回首往事,历历在目的却不是自习室里点灯长明的场景,实验室里困苦的表情。更多的记忆,却是砰然心动的瞬间,自由欢快的玩乐,同学间的相互帮助,有难同当的时刻。在功利面前,我们留不下太多的记忆,但在真挚的情感中,我们却能体会发自内心的快乐。如果成熟是让人漠视情感,我愿意永不成熟。如果寻找快乐还能成为一个自认为成熟的人心中永恒的追求,我想这样的成熟,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