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心心们大家好,让我们继续学习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如果在上一节中,我们学习了孩子不听话,是因为你没有教会他这些东西。谈了如何通过一些简单游戏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这一节里,我们继续学习《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的第三部分:不要急着告诉孩子答案,让他自己得出结论。
公司为了方便管理,建立了一个工作微信群,定下规定:不得发与工作无关的任何信息。
周日的早上,在关琳忙着做家务的时候,女儿小佳一连的往工作群里发了三条游戏信息。
在关琳发现的时候,领导已经在群里艾特自己,并提出警告了。
其实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一个不小心,孩子便拿着手机乱发东西,有些孩子要唱歌给别人听,也有的连发多张表情图片,甚至有些孩子在群里开视频聊天邀请。
很多人知道是孩子后,都表示谅解,认为孩子还小,不能思考他们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感受。
但心理学家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孩子们很小就可以学会理解他人感受了。他们没有顾及,是因为大人没有使用正确的方法教导。
事实上,我们的身边也有不考虑他人感受的成年人。这些人根本上都不坏,也不是真的自私,只是学不会在做一件事时考虑下他人的感受。在该学的时候没有学会,最终成为一种障碍,延续至成年生活。所以他们通常很难交到朋友,与同事关系也处不好。
孩子们也是这样,当他们不会考虑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感受时,就会慢慢失去朋友,在成长中受到打击。
舒尔博士所提倡的“我能解决问题”的第二步,就是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考虑他人感受的习惯。
如果孩子能在发微信前想一下“我不希望被别人打扰,但我发这些微信时,别人就受到我的打扰。”
有这样的想法便是考虑他人感受的第一步,也是思考多种公平、有效地考虑他人感受的第一步,这种能力可以伴随孩子长大,在青年或成年以后也一样起到作用。
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也可以通过学习“我能解决问题”字词游戏。只需要在前期训练的游戏中加入代表感觉类的字词和问题。这些常用的字词是:开心、伤心、生气、骄傲与沮丧。
首先,我们可以找一些图片,这些图片上会有一些各种类型的人物或动物。
比如一张图片上有张微笑和哭泣的女孩的脸,我们就可以开始游戏了:
妈妈指着微笑的女孩问:宝宝,看这个小姑娘在微笑。你认为她开心吗?
宝宝回答:开心。
妈妈指着哭泣的女孩问:这个小姑娘没有微笑。你觉得她开心吗?
宝宝马上回答:妈妈,她在哭,她不开心。
妈妈接着问:那你觉得现在有什么感觉呢?
通常宝宝还不懂这些,便回答:我不知道。
于是妈妈就夸张地做出开心、和伤心的表情,孩子马上来了兴致,分别指出妈妈的开心与伤心表情。
然后,还可以多找一些此类的图片,或者电视中的人物画面等继续游戏。
有时候,孩子会回答一些不着边际,或者可笑、无关的话,甚至故意大笑捣乱,不要责怪他们,通常生气与责备会鼓励他们继续捣乱,只需要在他们正确回答时给予表扬就可以了。
这样的游戏最好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完成,而不要有任何使他们不开心的记忆,因为还要进行很多次,教导他们更多的东西。
接着也可以引导继续辨别两种表情是不是同样的感觉,或是不同的感觉,以帮助他们明白不一样的人,对同一件事可能有不同的感受。
比如指着大笑与大哭的两张图片,问孩子:他们的感觉是同样的,还是不同的呢?孩子大都能明确回答。
经过反复的、不同场景的训练,孩子们基本上已经理解了,在一个人开心的时候,也许会有另一个人是伤心的,开始学习以多重思维考虑一件事。
接着,把这个游戏继续深入,重点放在如何判断他人的感受上。
可以继续指着开心的图片问:宝宝,你是怎么知道她开心呢?
宝宝回答:我看到她在笑了。
妈妈继续问:那你能用耳朵听到吗?
宝宝一脸懵懂,回答道:不能。
然后妈妈夸张地发出笑声,问宝宝:我现在是开心呢,还是伤心?
宝宝被逗乐了,回答:开心!
那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我听到妈妈笑声,就知道了。
然后,妈妈故意面无表情地看着孩子,然后问道:那我现在是开心,还是伤心呢?
宝宝回答:你在生气。
妈妈说:不对。
那我怎么知道你在干什么呀!
妈妈就可以告诉宝宝:除了眼睛看、耳朵听,我们还可以问一下别人的感觉。
这样的训练,可以很好地帮助孩子思考他人的感受,他们在游戏中会慢慢学会判断别人对自己的行为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沮丧与骄傲的感受,是很难用简单的表情辨别的。所以要用其它的办法。
比如当孩子尝试很多次,都无法把积木搭成一辆汽车时,就可以问他:
你一直无法搭一辆小汽车,有没有感觉沮丧?
孩子会问:什么是沮丧?
妈妈解释道:沮丧就是指事情没有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进行,或者想要什么东西却没办法得到时,就有可能感到沮丧。比如你想要和妈妈玩游戏,而妈妈却要忙于做饭不能陪你,这时候你会有什么感觉呢?
孩子回答:我会生气。
妈妈问:那么我们刚才学到的新词是什么?
——是沮丧!
——对!如果你很想看动画片,而妈妈却告诉你要去睡觉,你会有什么感觉呢?
——沮丧!
孩子基本已经知道了沮丧的感觉,也可以再次进行说明,当他们想做什么事却不能做,比如想骑车出去玩,却不停地摔倒;想和朋友一起溜冰却一直跟不上大家;当他们想买一个大飞机,而大人却不给买时等等,也可以让他们再找一些这样的事来讲。
接着是骄傲的感觉。同样的,在学会写生字、背一首古诗时会感觉到骄傲;骑车技术比朋友们都好时,感觉骄傲;跑步赢了别的小朋友、穿了新衣服被大家夸奖漂亮(帅气)都会感觉到骄傲。
随着不断加深对各种感受的认识,孩子们对这些词便更加敏感,他们也在引导下认识到,人的感受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不是所有人都会在所有时间,以同样的方式看待同一件事物。
当孩子做出不当行为,在群里发微信,或者在墙上乱画,问一下他们:当你做了我不希望你做的事时,你觉得我会有什么感觉呢?
当你做了大家都不希望的事时,别人会有什么感觉呢?
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他们多想一些办法解决自己的问题:可以给自己的家人发问候的语音或者表情,而不要给陌生人发;想出既不会弄脏墙面,造成难以清理的痕迹,又能发挥自己绘画天赋的办法。
不要急着告诉孩子什么事不能做,也不要急着回答问题,让他们自己学会体会,得出结论。慢慢地启发他们关注别人的感受,从而纠正自己的行为。
在这一节里,我们学习了不要急着告诉孩子答案,让他自己得出结论。讲了可以通过稍微深入一些的字词游戏,来引导孩子关注他人的感受,通过一些感觉性词语的学习和理解,使他们明白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从而学会思考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带来的感觉。
下一节,我们继续讲《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的第四部分:如果觉得孩子不懂事,就要教他这样做。谈谈如何引导孩子处理有关情绪的问题。
针对这节内容,思考题是:国外很多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出了很多简单、有效的育儿方法,但是中国的家长却对此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国外的办法不适合中国孩子,也有些人觉得是个别人缺乏耐心。那么,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