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和表姐一家外面吃饭,面对两岁的小侄子,我无意识地逗趣:“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呀?”“唱首歌给阿姨听听!”。。。话毕,就尴尬地发现自己也是传说中的“七大姑八大姨”的一员,尽管前几天刚看过Papi酱那个调侃过年亲戚之间谈话的视频还就此感慨了一番。
于是,对于这件事我才有了另一番思考:一方面觉得人在这个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下很难免俗,从小被问到大,然后再去问比你小的人,很自然也很顺理成章。另一方面,很多时候真的是无“心”之谈,每一句问候的背后想表达的是许久未见的热情与关切,我真的在意小侄子是喜欢爸爸更多还是妈妈更多?非也。对于一个还没有小孩的阿姨我,要问出点更“专业”的问题还真是有难度。
一番自我辩护后,我想说的是,真的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说和怎么评价。撇开“做自己,无需理会别人的评论”,“强大的内心不会受他人影响”这些通常说法之外,作为说话者自己亦有体会,很多时候语言只是被我们当作工具罢了。不管是为了表达关心、喜爱,还是以此寒暄、防止冷场,话语是最简单直接也最容易被乱用的表达方式。
前些日子罗胖有谈到一个话题“你真的有所谓自己的观点吗?”你的观点有否收集充分的资料,经过长期的思考和论证呢?不谈“真正的智慧就是容许一件事有自相矛盾的观点”那么高阶;对于普通人来说,多数情况是我们在获取一件事的部分信息或者看了些新闻评论后,加上一点偏颇的立场,要么带点个人情绪,然后就作为自己的想法传播出去了。“小夫妻最好别和公婆住一起”----我说过这个话,但其实从未作过认真思考,只是从朋友的口中得知她的经历然后作此判断分享给别人。又例如我有一个朋友以前会关心地说“年龄对女生很重要,抓紧找到另一半早点结婚”,过了两年等到她离婚后跟我说“听我的,还是单身好,女人要自强,婚姻只是人生的一个非必须部分。”所以,如果你真的把“还是考个公务员吧”当作建议,你就输了。因为很多时候说话的人自己都不确定自己的观点,照搬所见所闻,或者只是为了说而说,为了别的目的而说。
然而,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们也无需完全不听。我们可以听到,大姑大姨对你的关心期待,她毕竟不是最了解你,微笑回应即可;也可以听到有的人实则想借用话题跟你作攀比。我们可以听到,原来劝导你的人才是最在意“铁饭碗”的,或者一些人只是想说些什么换得你对他的关注。
很多时候,听过笑笑就算了,不要指望别人多了解你,还要问出你喜欢的问题,说出合你意的观点。感谢一下亲戚朋友愿意和你交流,尤其是这样一个吃饭都低头看手机的年代,即便是没话找话也算是一个好的出发点。当然,如果你能用心听到说话者背后的想法和情绪,吸纳所有的爱与善,察觉到脆弱与需要,何尝不也是一种收获呢?
有时候,亲戚朋友之间不必高谈阔论,或者“为你好”的建议干预,只是相视而笑,温柔地问一句“你好吗?”,尽在不言中,其实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