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忧杂货店》电影中国版上映了。原著是我换上用电子书kindle阅读后看的第五本书,是我特别喜欢的一本,所以今晚去看了电影了。
也许原著党对于所有的改编都不满意已是国际惯例,我对于这个中国电影版的《解忧》也是不满意,可以说那是相当不满意。
演员演技,导演水平等等,个人觉得并不太好,但也不太差,而我也并非专业人士,所以不敢多言。作为所谓原著党,没错,我就是来吐槽剧本的——改动太大了!大概这是导致已经先入为主的原著党普遍不接受所有的跨界版本的最主要原因吧。然而我相信所有也看过原著的人也会和我一样,会认同我这点说法并非是吹毛求疵。
《解忧杂货店》是东野圭吾最热最高知名度的作品之一。此东野君最擅长的是创造精妙的故事架构和细腻温暖的感情描写。原著里运动员,流浪歌手,陪酒女等等角色与浪矢爷爷还有三位现代主角互相交织时空互相影响,是这故事最让读者拍案叫绝的地方。然而电影版也许是由于时间篇幅的关系,把一些重要人物还有情节删除了,而导致随之的精妙牵绊也没有了,故事结构几乎变成了平铺直叙。运动员没有了,而流浪歌手之死除了造就了“张维维”,对故事的结局又产生了什么影响?显然这是由于结构不紧密而导致产生了这样的疏离感。整个电影版能够表现出互相呼应的也就是最后的“歌女”部分,但是也是没有悬念了,颇了无生趣的。没有悬念,没有巧妙结构,那还是东野圭吾吗?
这大幅的删减改动,不单止破坏了原著的精妙构思,甚至连细腻的感情也被极大影响到了,乃至于所有的喜怒哀乐也特别显得流于表面。比如里面的画家张默(这是电影版里面的名字,原著是叫浩介,ps:我真想不明白中国版为什么非要改成这个和张国立儿子一模一样的名字),电影里面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直莫名其妙的讨厌自己的父母,甚至要离家出走,然后得知父母死亡后倍感难过愧疚而已。然而原著是通过写他发现偶像披头四成员貌合神离的状况还有对父母躲避欠债而跑路的不负责行为的强烈不认同感而产生了不知亲情家庭美好为何物的感受,从而和父母疏离出走的;而关于他的父母之死也并不是死就死了,他们临死也出“他”意料的为儿子人生作了考虑的。可惜电影对此却相当缺乏表达,缺乏应有的到位的铺垫,显得一切感情是如此苍白无力;反而为了“调动”起观众情绪,却要硬生生的加上“摇滚不死”“迟早会死”这样的无聊插彩,请问,这是一出关于摇滚的电影吗?不觉得非常牵强突兀俗套?俗套得仿佛摇滚生来就是为了死的!而关于披头四部分改变成如今迈克杰克逊的,就更是不知如何说起了。
其实为了适应“电影版”“中国版”,作出改动是无可口非的,而且平心而论,这次比起之前黄磊的《深夜食堂》,还是要更好的。还有美术意境也是可圈可点的。或者某种程度上说吧,只是《解忧》实在不适合改编成电影。在表现不出精妙的故事结构之下,习惯了快速高效的谋杀时间的电影观众,也许只会觉得这是一碗碗并不新颖的毒鸡汤晚宴。
说到底,这是一出抛开原著差别也最多只能是勉强及格的电影。不过,如若你看过这个电影版,是感到喜欢的,请你一定要看看原著,因为原著比这更精彩;是感到讨厌的,也请你看看原著,大名鼎鼎逼格满满的《解忧杂货店》并不是这个样的;感到没感觉的,那么就路过吧。
说来蛮巧,翻看自己的朋友圈,发现我是在2015年12月29日读完这书的!在两年后的同一天看到这书的电影版,也真是一次巧妙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