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3.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通译】
王孙贾问:与其去谄媚于奥神,宁愿谄媚于灶神,为什么是这样呢?孔子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得罪于天,那还有地方祷告呀。
【学究】
王孙贾是鲁国君王之孙名贾还是名叫王孙贾的这个人,似乎没有明确提示。如果是王孙之名贾则不通问政礼,如果名王孙贾则不通俗礼,按季孙氏这样推理,应该是鲁国的一个官员,这里不作探究,反正有这样一个人问礼于孔子而已。
“奥神在西南位,灶神在南位”此话应该在当时是一句很普通的话,那是什么意思呢?表面看来是祭神之说,实际上说奥神是内廷官员,灶神是地方官员,与其舍近求远去奉承京官,还不如实实在在巴结地方官员,但为什么要做如此区分呢?孔子回答很巧妙:什么奥什么灶,如果得罪了天,你连祷告的地方都没有了。
此句告知大家,不要因私获利而巴结那些官员,还不如老老实实去面向大众,百姓就是天,君王替天行道。唯有如此明礼之作为,才有用武之地,否则必定没有任何机会。
礼制是大家共识,不能因私舞弊。现代企业管理何尝不是这样,许多人不去好好服务客户,开拓市场,却总在办公室搞政治斗争,总是围着老大阿谀奉承,结果企业没有发展,最后树倒猢狲散,连生存机会都没有。
孔子真是企业管理的鼻祖,通过礼制这样的切入点来明确告知大家,制度的重要性。管理上要讲人品,要讲能力,更重要是要遵守制度。
【原文】(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通译】
孔子说:周朝的礼制借鉴于夏商二朝,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礼制。
【学究】
因农耕而人聚集,通过夏商两朝千余年的发展,当时社会已经从原始部落走向社会聚集。为了管理这样的社会形态,不断产生管理制度并逐渐成熟。到了周朝,延续并加以修正,礼仪制度已经相当完善,“五达道”“三达德”已经成为当时周朝礼制的核心。
孔子为何这么明确的说,自己遵从周朝的制度呢?也就是说当下很多诸侯所作所为已经背离周朝的礼制,提醒当时鲁国季孙氏一定要清晰礼制的作用。如果只知道为了当下的利益而忘记自己的位置所在,被自己的颠倒是非行为,最后搞得连活下去的机会都没有。
回复这几章,始终在说明一点,就是礼制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