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
今天晚上看的是第14到第17章。 四天里全部的空闲时间,都用来看这本书。
第14章,关于游学课程,在旅行中学习。总结雷夫的游学课程有两个非常棒的地方值得我学习。第一:有目的而为之。每一次旅游,他都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目标,通过游学,让孩子们学到什么样的本领,得到什么样的品格教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第二:有万全的准备。了解目的地的历史,认识离开家的生活,万全的安全策略准备,细致的计划……
只有细看,才能明白我们的夏令营(游学课程)与雷夫的游学课程之间的差异。
分享雷夫的两句话:
1.“我要把学生的旅行当做这辈子常做的事。”
2.“没有一个地方比得上温暖的家”。
第15章,关于摇滚乐。热情的疯狂的摇滚乐,通过弹吉他等乐器的学习 (基本要素的学习,如阅读的技巧学习一样),学生爱上音乐,让每天的学习充满快乐。
膜拜雷夫的精神,不懂音乐(比美术更不懂),却在半夜还思考选什么曲子,为之念兹在兹。当一个老师全身心投入时 ,他身上散发的气息,也会感染学生吧。果然,回报雷夫的是学生们对摇滚音乐的热爱,摇滚乐明显点燃了第56号教室小莎士比亚们的激情。
第16章。关于“喂饱全世界”的帮助。这个和道德发展第六阶段结合在了一起,我们要帮助他人,我们要参与到帮助他人的各项活动当中。所以就有了一个圣诞节的约定。在培养孩子们的同情心的同时,了解世界。
花一点时间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让整个世界因我而美丽。
第17章。关于莎剧也关于意志力。雷夫说要演出一个完整的莎剧,他自己必须牺牲数千小时的个人时间,数千小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一天,如果工作八小时,就是125天,三个多月。每年为之付出三个多月的时间。
他说:“如果我想让学生飞得更高更远,就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更让人敬佩的是他们的目的,却是非常的纯粹,不是为了博得他人的好评,不是为了名誉,而是让孩子们在这样的活动当中学习语言的力量,团队合作的乐趣。演的过程就是一切。
那么怎样排练莎剧呢?
1.倾听:听CD里面的声音。
2.阅读:阅读剧本 。
3.看电影。
最后是关于后记。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对于雷夫的景仰之情越来越深,特别是后记。
可能一些读者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会陷入一个误区,会觉得雷夫的学生特别的懂事,有才,雷夫的学生家长特别的有素养,特别的配合。
实际上并不如此,我们都知道美国的学生、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上课时的纪律。在后记里面勒夫说出了他的心里话,他的学生,他的家长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雷夫也有好几次想要屈服,想放弃,毕竟在现在相当一个唐吉柯德式的人是需要非常的勇气,需要拥有异常坚定的信仰。
那么雷锋的信仰到底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他的信仰就是:
让教室成为家,一个温暖的家。
“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比得上温暖的家”。